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0年78月,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红腹锦鸡沙浴地进行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线上的64个对照样方和45个沙浴地利用样方.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夏季沙浴选择大于20。的阳坡和半阳坡、上坡位、山嵴和山坡面.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表明,海拔、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直径、灌丛盖度、灌丛高度、灌丛数量、草本高度、草本盖度、隐蔽级、林缘距离和干扰源距离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草本高度、隐蔽级、林缘距离、灌丛密度、乔木直径和灌丛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0.8%,说明了红腹锦鸡沙浴地选择与隐蔽条件和地点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2.
2008年1-4月,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20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的19个生态因子。对六盘山保护区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相关性因子进行频率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颈雉喜好栖息于乔木种类单一、乔木数量较少或无乔木生境中。环颈雉偏好利用沙棘占优势的灌丛或混合灌丛。喜好栖息于灌木数量较多、灌木基径较小、灌木高度较低灌丛地带。草本覆盖度高低也是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环颈雉偏好利用草本覆盖度高的生境。偏好利用坡度较小、向阳坡和半阳坡,对阴坡利用率较低。环颈雒偏好利用距道路和居民点较远的地段,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环颈雉喜好选择离水源地距离较近、雪盖较浅、隐蔽度较高的地段栖息。总的来看.食物和隐蔽奈件是影响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基本因素,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_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相似文献   

4.
2008年2~5月,通过对南昌前湖地区的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农田生境下的麻雀栖息地的调查与研究,共分析了57个觅食地样方和70个休息地样方。结果表明,对麻雀觅食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盖度和草本均高;对其草地生境休息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均高和距水源地距离;而树木盖度对其乔木和灌木生境休息地选择最为关键。总体上,麻雀喜欢在距建筑物较近且植被不太茂密的地方觅食。总之,人类活动是麻雀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麻雀选择到人类活动区域来觅食和休息,但是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也会干扰到它们的觅食和休息行为。  相似文献   

5.
吴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4-8626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夜宿树及夜宿地的选择。利用样方调查法共调查了74个夜宿地样方和515棵夜宿树,确定了夜宿树种类及其生态因子特征。利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选择指数和选择系数分析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生态因子的选择偏好。  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夜宿树种类有83种,隶属于38科62属,均是乔木。夜宿树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公孙锥和杏叶柯,数量最多的科是壳斗科,有3属分别是锥属、青冈属和柯属。与非夜宿树相比,海南长臂猿偏好选择胸径更大,高度更高,冠幅更大,枝下高更高的乔木夜宿。在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生态因子中按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胸径、乔木冠幅、乔木高度、乔木枝下高。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的选择上,其喜欢在海拔800 ~ 1 000 m区域、坡度15° ~ 30°之间、半阴半阳坡、山坡夜宿。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山地雨林、乔木密度667~1 000 株/hm2、乔木胸径20 ~ 30 cm、乔木高度15 ~ 20 m、乔木枝下高5 ~ 15 m、藤本密度 ≤ 56 株/hm2、藤本胸径5 ~ 10 cm、郁闭度50% ~ 75%的生境。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距道路距离2 ~ 4 km、距居民点距离 ≤ 10 km、距离水源 ≤ 500 m范围内的生境。  结论  因此可以看出海南长臂猿对夜宿树和夜宿地都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影响的,对于生态因子的选择可能和环境的稳定、舒适、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捕食风险和体温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和2010年11月,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勺鸡冬季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共测量65个利用样方和等量对照样方的17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林型、海拔、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水源距离8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果】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栖息在有石砬子的阳坡中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9个数量型变量的原始数据不遵从正态分布(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除距人为干扰距离外的其他8个数量型因子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认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活动;对这13类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食物丰富、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和石砬子的阳坡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栖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和改善大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大连市5个公园样地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设置的30个样方内进行了植物组成、生长型、群落密度、乔灌比和覆盖度等的调查。结果表明:(1)配置模式所占比例分别为乔灌草型70%,乔灌型10%和乔草型20%,主要采用乔灌草型;(2)乔木覆盖度是62.94%,灌木覆盖度是6.95%,草本覆盖度是66.51%。总体覆盖度较高,中层结构简单;(3)乔木层的平均密度为每300m214株,灌木层的平均密度为每300m217株,灌木层密度略大于乔木层;(4)应用最多的乔木有水杉和银杏等7种;应用的主要灌木有冬青和小叶黄杨等8种;应用的地被植物有花叶玉簪和矮牵牛等12种;草坪草都是早熟禾。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小流域内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植被的恢复与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6年7—8月,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内实施封山育林35年的柳沟小流域为调查对象,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梁峁顶、沟底6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6年(封禁15年)、2007年(封禁26年)在柳沟小流域相同生境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封山育林小流域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群落α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小流域封禁15、26、35年时总体覆盖度分别达到77.5%、89.1%和93.6%,封禁26年时小流域已形成森林植被,到封禁35年时各生境的植被恢复较好,流域已基本郁闭;封禁26年后流域总体覆盖度的年增长率放缓,其中阳坡、梁峁顶覆盖度年均增长率减慢,半阴坡、阴坡的覆盖度增长速率仍在增加。2)封禁35年时半阳坡、半阴坡、梁峁顶由旱中生灌木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阳坡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阴坡由喜阴的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沟底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灌木群落、湿中生乔灌群落演替。3)到小流域封禁35年,除阳坡外各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除阳坡外各生境的均匀度指数逐渐上升,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波动变化。目前各生境群落处于中期演替阶段,物种分布更为均匀,结构更加稳定,在晋西黄土区封山育林是形成可持续森林植被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坡向对华北落叶松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根据调查资料,选择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以及材积的变化规律。[结果]阴坡和阳坡林分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阴坡立地条件下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高于阳坡;总体来看阴坡对华北落叶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影响较大,两者在35、30 a时差异最大,最大差值分别为0.001 4、0.003 2 m3。[结论]处于阴坡的华北落叶松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较阳坡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立地侧柏林下植被与水源涵养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土壤和枯落物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体,同时,林下植被的生长可以指示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设置了3种立地类型12块侧柏人工林样地,研究了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与林地土壤和枯落物涵养水源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林下植被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阴坡厚土立地下灌草生物量最大(6671.66kg/hm2),阳坡厚土次之(6099.70kg/hm2),阳坡薄土最小(4998.73kg/hm2);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特征差异显著,阳坡薄土平均土壤容重最小(1.267g/cm3),平均非毛管孔隙度最大(13.766%),阳坡厚土情况与之相反;阳坡薄土立地条件土壤持水量最大,枯落物持水量最小,阴坡厚土居中,阳坡厚土与之相反;林下植被可以指示侧柏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林下植被生物量越大说明其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越弱,决定系数r2=0.99。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来的植被变化,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陕西省延安安塞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法估算2000和2017年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分析其地形分异特征。  结果  ①安塞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24.98%增长到2017年的53.34%,显著提高;②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为44.70%,集中在河流沿岸;③2000年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2017年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000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先增加后减少,在坡度25°~35°出现最大值。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④海拔<1 300 m,坡度15°~35°,平地、阴坡和半阴坡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容易,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最大。  结论  2000?2017年安塞区植被呈改善趋势,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图2表6参27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调查了 12种生态因子的 5 8种生境类型 ,利用Forageratio指数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原始林 2 0 82个样方中发现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4 31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2 0 7% ;在 15 82个次生林样方中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15 2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9 6 % .研究结果表明 :①原始林中大熊猫回避大于坡度 4 0°的生境类型 ,而在次生林生境中对坡度没有表现明显的偏好 .②坡向和乔木郁闭度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没有明显影响 .③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大熊猫都偏好针阔混交林 ,但在次生林中还把选择范围扩大到针叶林和阔叶林 .④原始林中大熊猫偏好乔木胸径 30~ 5 0cm的生境 ,次生林中降至 2 0cm以上 .⑤大熊猫在原始林中回避竹类植物盖度低于 5 0 %的生境 ,在次生林则随机选择这类生境 .⑥大熊猫明显偏好原始林 .在全部 12个生态因子中 ,大熊猫对 11个因子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改变程度各不相同 .大熊猫在原始林中要回避的 9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随机选择 ;在原始林中随机选择的 6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偏好 .上述结果说明 ,对于原始林中回避或随机选择的生境特征 ,次生林中的大熊猫变成随机选择或偏好 .因此 ,大?  相似文献   

19.
实地观测结果表明:煤矸石山生境在昼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呈“V”字型变化趋势。在生长季内,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8月>7月>9月>6月>5月。对于同一坡向,排矸年限较长、植被状况较好样地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排矸年限较短、植被状况较差的样地;对于排矸年限相同、坡向不同的样地,阴坡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阳坡。整个生长季中,阴坡排矸25 a~45 a样地的月均相对湿度比排矸8 a以下样地高4.4%;阳坡排矸25 a~45 a样地比排矸8 a以下样地高5.5%,植被的存在对于改善干热的矸石山小气候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