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我国渔业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渔业饲料在养殖中是重要的营养载体,它含有鱼类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随着鱼类营养学的深入研究,以鱼类营养特性与生物学为基础的饲料应用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正得到广泛的普及,但由于各种原因和不可避免的因素,鱼类营养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鱼类饲料基础十分薄弱。本文对鱼用饲料营养原理和重要性进行了相关的介绍,着重研究了鱼类饲料物理特性,以期获得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保证鱼类养殖中养分的充足摄取和渔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鱼类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是营养与饲料研究的重要内容,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既有利于鱼类对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的利用,提高饲料的效率,节约饲料成本,又利于增强免疫机能和抗病力,提高肉质品质。文章综述了饲料蛋白能量比的研究方法、对鱼类生理生长的影响及影响饲料蛋能比的因素等,并对鱼类饲料蛋能比发展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人们对鱼类的营养需要及其饲料配方进行了许多研究。近年来,鱼类消化生理方面也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鱼类消化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凡能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均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因此,研究鱼类消化酶,对了解其消化生理特点及研制既能符合鱼类消化特点和生长发育要求又能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并能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的人工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同一池塘中、同一养殖周期内放养几种不同鱼种和不同规格的鱼,称为鱼类的混养.采用多鱼种混养可以立体利用水体空间,充分利用不同鱼种之间的促进作用,达到有效提高单位产量的目的.但也有人认为,混养不能根据鱼类营养需求配制相应的饲料进行强化喂养,因为鱼类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而且大小鱼之间争食矛盾突出, 降低了成活率,影响经济效益.大量实践证明,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食性和池塘类型养鱼,是鱼类混养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浅谈鱼塘混养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5-376,378
在饲料中梯度添加 0 .5 %~ 9%玉米花粉 ,进行了 40d的室内水族箱饲养麦穗鱼 (Pseudorasbora)幼鱼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0 .5 %以上的玉米花粉 ,能显著促进鱼类生长 ,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消化与分解能力。从饲料成本、鱼类生长率等方面综合考虑 ,适宜的玉米花粉添加剂量为 0 .5 %和 1%  相似文献   

6.
鱼类对营养物质(尤其是量白质)的需求,在数量上远比家养畜禽类为高,这是因为鱼类将饲料转化为鱼肉的能力较强。因此,在配合饲料中的蛋白饲料、能源饲料以及各种添加剂,要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工业加工,配制成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在鱼类培育过程中,要使用两种以上的饲料,即开口饲料(用于幼鱼)和生产性饲料(用于商品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在我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营养需求和饲料添加剂研究越来越多.综述了黄颡鱼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和部分功能性添加剂在黄颡鱼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鱼类糖代谢几种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用作代谢能源,然而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低.在糖代谢过程中,鱼体内糖代谢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对部分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存在影响,但是一些研究还不明确,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鱼类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用作代谢能源,然而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低.在糖代谢过程中,鱼体内糖代谢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对部分糖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存在影响,但是一些研究还不明确,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海水鱼类仔鱼用微粒子配合饲料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水鱼类仔鱼用微粒子配合饲料的研究概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微粒子配合饲料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条纹锯鮨幼鱼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脂类含量及能蛋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59.44±0.65)g的条纹锯鮨幼鱼为试验对象,按L9(34)正交设计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类、总能作为3个因素,并分别设3个水平配制9种饲料,以鲈鱼5号配合饲料为对照,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68d的饲养试验,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率为评价指标,初步研究条纹锯鮨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  相似文献   

12.
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求量,用7组等氮精制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为8.2~21.2g/(kg干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21 g的草鱼鱼种56 d。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随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从8.2 g/kg提高到12 g/kg而显著升高,但继续升高则不再有显著变化;饲料苯丙氨酸水平对草鱼全鱼粗蛋白质影响显著(P0.05),但对草鱼鱼种成活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为指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2.73、12.20和12.55 g/(kg干饲料)。因此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适宜需求量为12.20~12.73 g/(kg干饲料),饲料酪氨酸水平约5.5 g/(kg干饲料),占饲料粗蛋白的3.39%~3.54%。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海水鱼类能量收支的研究现状,包括海水鱼类能量收支研究的方法(开放式和封闭式),以及盐度、温度、体重、日粮水平和饵料种类等不同因子对海水鱼类能量收支的影响,并对海水鱼类能量收支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制作7组缬氨酸梯度水平分别为6.3、7.2、8.9、11.0、12.6、14.1、15.8 g/(kg干饲料)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5 g的草鱼鱼种75 d,结果表明:草鱼鱼种增重率随饲料缬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当饲料缬氨酸水平达12.6 g/(kg干饲料)时草鱼鱼种增重率达最大值,继续增加饲料缬氨酸水平,草鱼鱼种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草鱼鱼种蛋白质累积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同的趋势。草鱼鱼种饲料效率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2.6、14.1 g/(kg干饲料)时达最大值(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鱼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及体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草鱼鱼种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1.0 g/(kg干饲料)时达最高值(P0.05),但各组之间并无明显规律性,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蛋白质累积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以抛物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为12.79~13.68 g/(kg干饲料),占饲料蛋白的3.76%~4.02%。  相似文献   

15.
对幼建鲤维生素C需要量的确定标识进行了研究 ,选择初始体重为 12g左右 (P >0 0 5 )的健康幼建鲤 5 76尾 ,平均分成 6组 ,每组 96尾 ,每组设 3个重复 ,每个重复 32尾 ,分别饲喂含维生素C为 10mg/kg、2 5mg/kg、4 5mg/kg、6 0mg/kg、90mg/kg、12 0mg/kg的半纯合饵料 70d。结果表明 :增重、状态系数、肝胰重与饵料维生素C水平呈极显著二次回归关系 (P <0 0 1) ,饵料系数、体长和后肾维生素C含量与饵料维生素C水平呈显著的二次相关(P <0 0 5 ) ,当饵料维生素C分别为 6 6 6 0mg/kg、6 1 74mg/kg、6 1 6 4mg/kg、6 9 5 1mg/kg、6 0 5 6mg/kg和 10 3 73mg/kg时 ,分别达到最佳增重、最佳状态系数、最大肝胰重、最低饵料系数或最佳饲料利用率、最佳体长和最大后肾维生素C含量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钴在大菱鲆饲料中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饲料中的氯化钴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力、消化酶活力、血清和肝脏中VB12含量、肌肉和肝脏中钴的残留量、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来评估氯化钴在海水鱼饲料中的安全性。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制剂来配制4种具有不同氯化钴含量(0、8、40及80 mg/kg,不计结晶水重量)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个饲料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养殖30尾大菱鲆;养殖实验为期10周。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对试验鱼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中80 mg/kg的氯化钴显著降低了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终末体重、摄食率、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饲料中高剂量氯化钴(40和80 mg/kg)显著降低了大菱鲆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以及大菱鲆胃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大菱鲆的血糖含量、血清和肝脏中VB12含量、肝脏和肌肉中钴的残留量均随饲料中钴的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对大菱鲆的肠道组织结构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饲料中添加40和80 mg/kg的氯化钴增宽了肝脏肝血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氯化钴在大菱鲆饲料中的添加量8 mg/kg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对10~35g幼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肝胰脏发育及消化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用SPI替代鱼粉蛋白水平对幼建鲤肝胰指数、肝胰脏中的胰蛋白酶、凝乳蛋白酶活力以及肠道中胰蛋白酶、凝乳蛋白酶活力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随着SPI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加,蛋白酶活力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胰指数显著升高(P<0.05)。用SPI替代鱼粉蛋白后,可引起幼建鲤消化能力下降,肝胰脏和肠道等消化器官的发育受阻,胰蛋白酶和凝乳蛋白酶的活力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SPI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引起上述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制品对鲤鱼鱼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为(5.89±0.36)g鲤鱼Cyprinus carpio鱼种为试验鱼,以生大豆粉和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分别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50%,配制5个等蛋白(可消化蛋白质量分数为30%)、等能(可消化能15 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中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对鱼粉蛋白的替代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增质量率热处理大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钝化组、热处理大豆组和热乙醇浸提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P0.05).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的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的蛋白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P0.05),但与热乙醇浸提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热处理大豆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大豆组显著影响鱼类的水分、脂肪和灰分的含量(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热处理大豆组要好于其他各处理组.大豆抗营养因子对鱼类负面影响程度的顺序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降低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程度的处理顺序是热处理化学钝化热乙醇浸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饲料钙磷比(质量比)对吉富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磷表观消化率、体成分、骨组织无机物含量、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的钙磷比。【方法】以磷酸二氢钾为磷源、氯化钙为钙源,分别配制等磷(总磷为9~10 g/kg)、等氮、等能、钙磷比理论值分别为2∶1,1.5∶1,1∶1,1∶1.5,1∶2和1∶3(实测值分别为1.8∶1,1.3∶1,1∶1.1,1∶1.5,1∶2.5和1∶2.9)的6组纯化饲料,用之饲养吉富罗非鱼(初始体质量为(46.03±2.14) g/尾)8周,每组设3个重复,测定其体质量增加率、饲料系数、磷表观消化率、体成分、骨组织无机物含量、血清生化指标等。用折线模型分别对供试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全鱼磷含量、脊椎骨磷含量和血清磷含量与饲料钙磷比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确定饲料中钙磷比的适宜水平。【结果】钙磷比为1∶1.1~1∶2.9的试验组鱼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钙磷比1.8∶1组(P<0.05);钙磷比1∶2.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8∶1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钙磷比1∶2.5组的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1.8∶1组、1.3∶1组和1∶2.9组(P<0.05),但与1∶1.1组和1∶1.5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钙磷比对吉富罗非鱼的脏体比、肝体比、肥满度及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钙磷比的下降(钙水平的降低),全鱼和脊椎骨的钙、磷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而全鱼和脊椎骨的粗灰分含量及Ca/P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磷含量随饲料钙磷比的下降呈升高的趋势(P<0.05),饲料钙磷比对血清钙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和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均随饲料钙磷比的下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随饲料钙磷比的下降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吉富罗非鱼要获得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全鱼磷含量、脊椎骨磷含量和血清磷含量,其饲料中最适钙磷比分别应为1∶1.5,1∶1.1,1∶1.1和1∶2.4,据此建议在饲料总磷水平为9~10 g/kg时,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钙磷比的适宜水平为1∶1.1~1∶1.5。  相似文献   

20.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mg/kg和501.5 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团头鲂幼鱼,每天投喂3次,达饱食水平,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而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251.5 mg/kg和501.5 mg/kg Vc添加组团头鲂WG、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肝体比(H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仅133.7 mg/kg Vc添加组团头鲂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5.8~501.5mg/kg Vc显著降低了血液中白细胞(WBC)数量;添加65.8 mg/kgVc显著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力,133.7 mg/kg和501.5mg/kg试验组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添加501.5mg/kg Vc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水平;添加133.7 mg/kg Vc显著提高了肌肉中SOD活性(P<0.05)。饲料中维生素C不同添加量对团头鲂幼鱼成活率、血液中红细胞(RBC)数量、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肌肉蒸煮损失等均无显著影响(P>0.05)。以鱼体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