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了内涵+理论+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四位一体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理论体系,为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由二维平面静态展示与机械式管理向多维立体动态仿真展示与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导入多维和信息化元素,积极拓展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内涵与外延,科学界定了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概念、目的、特征体系、配置方式体系等,系统阐述了农业多维优化配置与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联系与区别,设计了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三级层次性理论基础、数量结构优化配置模型和空间布局优化配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体系、以5S技术为核心的多维地理信息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系统阐述了传统农业区划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科学界定了农业多维区划的概念、特征、目的等内涵;同时提出农业区划的发展史就是农业区划由1.0向4.0升级发展的不断演进史,科学划定了农业区划1.0—4.0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系统阐述了农业多维区划的总体思路,设计了由定性经验分析法、定量模型分析法结合多维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分区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刘军 《湖南农业科学》2020,(7):97-101,106
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农业多维规划的概念、特征体系等基本内涵,并提出农业规划的发展史就是农业规划由1.0向4.0升级发展的不断演进史,科学划定了农业规划1.0—4.0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从科学发展、市场导向、经济安全、科技兴农、融合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多维规划的规划原则,并从搭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多部门数据融合处理与认同、规划区实景影像数据库与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基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划方案的多路径动态推演与方案择优等方面科学凝练了农业多维规划的难点与重点;最后以农业产业规划为例系统阐述了农业规划基本框架三大要素的主要内容,并科学描述了农业产业规划、农业示范区规划、农业园区规划、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等不同类型农业规划的主要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多维后评估是在评估、后评估的基础上发展升级而来的。研究科学界定了多维后评估的内涵,阐述了其多维动态性、虚拟互动性的根本特征以及客观公正性、整体综合性、全过程系统性、总结前瞻性、多重实效性的基本特征,阐述了理论+方法+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多维后评估理论基础体系,以及多维后评估思路与评估难点。  相似文献   

5.
采取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方法,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搭建由农业资源多维评价、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实施、多维后评估、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方案调整优化、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组成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遵循系统性、市场导向、降低成本、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和集约化发展与高效保护七大原则,以促进传统农业资源配置转型升级、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和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构建宏观系统化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农业资源多维评价的概念、目的、主要评价内容等基本内涵,在科学确立农业资源多维评价的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资源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构建思路及其主要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7.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入手,介绍其基本内涵、理论依据用优化目标,阐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过程及其配置过程中系列模型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动 力求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无力拿出足量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兴农战略是正确抉择。而要做到科技兴农还须政府先兴科技,而近期因财政问题难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因此,加速科技资源在农业科研、推广过程中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稀缺的科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增殖就显得格外重要。文中对人才、资金、物资、信息诸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进行剖析,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转的五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从含义、与一般可行性研究的联系与区别、特征体系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的思路与原则,并从突出时空多维性、融合规划与设计元素、高效持续配置农业资源等8个方面对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借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内蒙古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指标及权重。并通过内蒙古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源配置过程中配置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流动不合理、校内封闭配置、区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深层次问题影响了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必须按市场导向、优化整合、注重效益、侧重定位和共享社会资源等原则配置后勤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探讨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指出科研单位要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探索建立以科企合作机制为主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区等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研究在对国内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全面回顾的基础上,系统概括了其研究历程与阶段,总结了其理论与模型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创新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尹珂  肖轶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0):200-205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人地矛盾困境,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基于不同目标和不同角度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并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了总结.通过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1)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需要从战略性角度研究土地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用量化的模型方法研究现代土地资源管理,才能满足土地管理科学的需要.(2)构建多尺度土地利用优化系统.应该试图寻找出不同尺度之间的具体融合点,实现土地利用优化系统的协调统一,使之更有效地指导制定国家政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研究结果和结论对促进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研究在对国内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全面回顾的基础上,系统概括了其研究历程与阶段,总结了其理论与模型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创新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南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方法]给出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结合南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在考虑种植面积约束、水资源总量约束和粮食生产安全约束的前提下,建立了南疆阿克苏地区农业肥料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证模型,并采用计算机搜索算法,通过Lingo编程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优化配置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配置前增加了近18亿元,相对增量约为34.4%。[结论]为实现南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南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方法]给出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业肥料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结合南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在考虑种植面积约束、水资源总量约束和粮食生产安全约束的前提下,建立了南疆阿克苏地区农业肥料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证模型,并采用计算机搜索算法,通过Lingo编程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优化配置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配置前增加了近18亿,相对增量约为34.4%。[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实现南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学的3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是这样解决的,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社会可用来生产的资源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而需要满足的人类需求是无限的,于是就产生了资源如何最优配置。政府如何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借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包头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指标及权重。并通过对包头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包头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