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Rht8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Rht8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小麦在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以引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和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Rht8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以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小麦为亲本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检测材料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7.78%。从每一个人工合成小麦形成的小的后代衍生群体看,Rht8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以syn768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Rht8基因型频率最高,为96.70%;在以syn769为亲本而育成的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与川麦43育成品种中,Rht8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1.64%;以Syn780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3.68%,分离比率约为3:1;以Syn786为亲本育成的材料只有川麦47,该品种不含有Rht8该基因;【结论】不论父本或母本的Rht8的基因型状况如何,它们所产生的杂交后代材料Rht8基因的遗传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新矮源矮秆番麦的赤霉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四倍体矮秆番麦、高秆对照品种Langdon(LDN)和六倍体中国春、矮秆推广品种川麦42、川麦43、川麦55六份材料,测量其赤霉素处理前后的幼苗高度,计算赤霉素敏感系数(GRI)并推断矮秆番麦赤霉素反应类型。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供试品种所含的矮秆基因,同时测量6个品种的胚芽鞘长度,分析Rht22基因对胚芽鞘长度的效应。结果表明,矮秆番麦及供试的其他5个品种均为赤霉素敏感型小麦。川麦42含有Rht8基因;川麦43含有RhtB1b+Rht8基因;川麦55含有RhtB1b基因。Rht22基因降低胚芽鞘长度的效应小于川麦42、川麦43中含有的矮秆基因。矮秆基因降低胚芽鞘长度的效应为Rht22<Rht8<RhtB1b+Rht8。  相似文献   

3.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 84/Aegilops tauschii 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50%和16.3%,平均产量达5.86t/hm^2,最高产量达7.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一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突破性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麦4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引进的种质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推荐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白皮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川麦6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川麦66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以川麦42/98-266 F1为母本,川麦44为父本配制的三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法和异地夏繁加代相结合,历经5年9代,于2009年稳定成系。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产量比较筛选试验和病害鉴定;2012年和2013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2014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2014年底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4 001)。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常规品种;胚芽鞘淡绿色、叶  相似文献   

6.
川麦39(川00062)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从CIMMYT引进的优质抗病种质资源材料Milan选系“墨444”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品质达到国家GB/T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规定的强筋小麦类型指标,高抗条锈病,产量水平和适应性符合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标准,是中国南方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强筋小麦品种。本文对川麦39的产量水平及其在不同年度和地域间的适应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抗病性和品质特点进行评价,提出了生产应用的技术要点和进一步育种改良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自育5个小麦稳定品系为材料,在温室中人工接种川麦42致病条锈菌突变菌株CM42-X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并连续2年在田间观察其对当前流行条锈菌混合小种(主要包括条中31、32、33,水源4、11)的抗病性反应.结果表明,品系“CD011鉴46”在2种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抗病性.以“CD011鉴46”为母本与感条锈病品种“川麦28”杂交,构建F1、F2代分离群体.遗传分析发现,“CD011鉴46”抗条锈病性状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暂被命名为YrJ46.该抗性基因可能来自“贵农19”或“绵阳91-305”.本研究结果将对“CD011鉴46”中抗条锈病基因YrJ46的有效利用、选育抗条锈病突变菌株CM42-X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考查西南冬麦区新近育成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的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良冬小麦品种,试验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个省市新近育成的14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川麦43、川麦42、内麦836、绵麦185、内麦9号以及川麦59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考查西南冬麦区新近育成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的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良冬小麦品种,试验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个省市新近育成的14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川麦43、川麦42、内麦836、绵麦185、内麦9号以及川麦59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致病类型Su-12菌株接种不同小麦品种和及其混合组合,连续繁殖3代和9代后收集夏孢子接种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发现病菌毒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连续繁殖3代后,Su-12未再检出,但出现了1个对水源11和Hybrid46均不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以及4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连续繁殖9代后,条中33和2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新未知致病类型分别出现在绵阳31、川麦107和川农10号上,而条中32、Hy-4和4个对Hybrid 46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则分别发生在川麦36、川麦37、川育18、混I、混II和铭贤169上。起始菌株对川麦36具毒性,但在川麦107、川育18、川农10号、铭贤169和上述6个品种的等比混合上继代培养9代后对川麦36失去毒性。将不同品种和混合组合上继代培养后C1、C3和C9代的夏孢子经铭贤169繁殖后,提取DNA经酶切、连接和预扩后,利用对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能够显示AFLP多态性的引物对E7(GTAGACTGCGTACCAATTCAT)/M5(GACGATGAGTCCTGAGTAAAT)和E7/M3(GACGATGAGTCCTGAGTAATC)选扩产物电泳后,各样品间未观察到AFLP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抗性品种含有的抗性基因具有定向选择作用,而在感病品种上繁殖多代后,小麦条锈病菌病菌毒性有可能减弱,多品种混合组合上繁殖的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弱于绵阳31和川麦36单播,可能与高抗品种的定向选择作用被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川麦32     
1 品种简介。川麦3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引进高产及具不同条锈病抗源的优良小麦种质,采用冬春杂交模式和穿梭育种等技术育成的抗病、高产、广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地区代表性品种川农16和川麦4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全营养、氮胁迫、磷胁迫和钾胁迫下的生长、养分积累、分配和利用。氮磷钾胁迫显著降低川农16和川麦42有效分蘖、籽粒产量和养分积累,氮胁迫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磷胁迫,然后是钾胁迫。氮磷钾胁迫会促进二者株高增加,磷胁迫最明显。川农16和川麦42在不同处理下部位间氮磷钾积累量差异明显。氮磷主要积累在籽粒,氮在籽粒中分配率为67.64%~77.30%;磷在籽粒中分配率为59.05%~69.41%,磷在穗部分配率为84.73%~92.46%;钾主要积累在茎中,分配率为46.87%~55.72%。氮胁迫提高二者氮钾利用效率,降低磷利用效率;磷胁迫提高氮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钾胁迫提高钾收获指数,降低氮磷利用效率。川农16和川麦42在氮磷钾胁迫下生长、养分积累、养分分配和养分利用差异明显。川农16在4个处理下最大分蘖、有效分蘖显著好于川麦42,川麦42的穗长、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以及单分蘖根、茎、叶和颖壳重显著优于川农16。磷钾胁迫下川麦42单分蘖根、茎、叶、颖壳和籽粒中氮磷钾积累高于川农16。同时,川麦42在氮磷钾胁迫下籽粒中养分分配率较高,养分利用效率也较优。由此可推知,氮磷钾胁迫显著影响小麦的生长,小麦的穗数、穗重受遗传基因控制。川麦42在氮磷钾胁迫下的农艺性状、养分积累、养分分配和养分利用方面优于川农16。  相似文献   

15.
正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特抗倒春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9014)。该品种抗倒春寒性极好,含有Funo、NPFP、四川繁1等的优良的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高产、抗病、中早熟、抗寒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川86-741,是采用CIMMYT小黑麦与小麦杂交培育出的高穗整齐度、实心矮秆种质。以四川地方品种中国春(CS)和育成普通小麦品种川麦47为对照,选用小麦A,B和D基因组的166个SSR标记,对实秆材料86-741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共检测到26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可检测到1~3个,平均1.59个;小麦遗传材料86-741与中国春在66个位点(39.76%)上存在差异;与川麦47在58个位点(34.94%)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小麦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的选育和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讨论了小麦优良品种和优异种质资源繁六及其姊妹系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以及它的系谱及其与衍生种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繁六及其姊妹系的研制在育种理论、育种方法和实际操作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认为繁六及其姊妹系是四川麦区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绵阳11号等29个小麦优良品种,栽种面积累计达2亿多亩,是四川麦区小麦生产过去二十年中连续上了两个台阶的重要因素,表明了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内麦866”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川麦104”为母本、以“川08品32”为父本,2011年进行配组杂交,采用系谱法,在内江和马尔康两地历时6年9代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4.95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8.31%。2019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5.62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6.74%。2020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7.19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0.46%。该品种穗层整齐、穗长方型,分蘖力中等,熟相好,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穗数21.70万穗/667m2,千粒重47.63g左右。2022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CIMMYT人工合成种衍生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产量、抗病性、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分子等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川麦42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高抗条锈病、适应性广、稳产性高、品质优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同时,可作为高产和抗病基因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诱变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创制新种质和挖掘新基因的有力工具之一.以丰产、稳产、广适的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为材料,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对获得的2869个M2代穗系进行农艺性状和生物学性状表型筛选,结果获得89个幼苗、叶、茎、穗、生育期等生物学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3.102%.经M3代验证,共发现22个表型稳定的突变体,其中叶部突变体4个、茎部突变体5个、穗部突变体11个、生育期突变体2个.对M2代中茎部突变体和穗部突变体衍生的M3代株系,收获后进行考种,数据分析表明,其中8个突变体在穗长、穗粒数、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硬度、千粒质量、粒长、粒宽等性状上有一个或多个优于对照扬辐麦4号.这些优良突变体可作为新的种质资源为培育小麦新品种提供基础,此外,构建的突变体库将有助于开展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