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魔芋是喜冷凉气候、耐阴湿作物,半遮阴的光照有利于魔芋生长。魔芋间套种玉米,利用玉米茎秆高的特点给魔芋遮光,防止强光灼伤魔芋茎叶,有利于魔芋生长。同时魔芋种植时施用大量有机肥,能疏松土壤,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促使玉米增产增收。因此魔芋与玉米套种经济效益显著,适宜中高山地区种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1种子选择采挖魔芋时,将重量轻、不能作为商品芋出售的魔芋分级精选作为种芋。根据大小可将种芋  相似文献   

2.
闫鹏  董超 《陕西农业科学》2024,(1):58-63+80
2022年引进两个魔芋新品种在海拔1 000 m的中山区洋县华阳镇开展了猕猴桃与魔芋和玉米、枣皮与魔芋间作套种示范,在海拔600 m丘陵区戚氏街道设置了魔芋与玉米间作示范。结果表明中山区鄂魔1号和黑杆花魔芋两个魔芋品种软腐病病株率较低,生长系数大,产量较高,魔芋效益好,模式综合效益也高,适宜中山区两种模式繁育种芋。低海拔丘陵区鄂魔1号在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软腐病病株率15.4%~18.33%,比黑杆花魔芋低,抗病性状比黑杆花魔芋强,采取栽培措施降低病害率,可以在低海拔种植示范;而黑杆花魔芋软腐病病株率24.2%,不适宜在丘陵区繁育种芋。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区魔芋立体种植软腐病发生情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魔芋适宜种植区域在海拔700m以上。同一海拔间套立体种植的魔芋软腐病病株率明显低于纯种。海拔700m以上区域采用魔芋间作玉米,适宜荫蔽度为55%~60%。间作玉米的鲜芋产量和球茎膨大系数均高于纯种。魔芋与玉米双间单和双间双的鲜芋产量和球茎膨大系数较高,适宜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芭蕉芋与玉米套作新模式,进行了不同宽厢(1.7~2.5 m)芭蕉芋与固定行距玉米套作试验。结果表明,2.3 m宽厢套作糯玉米模式经济效益最好,纯收益达2 306元/667m2,产投比为3.37,此模式比其他处理增效显著,比常规芭蕉芋净作增效达极显著。2.3 m宽厢套作玉米条件下,沟植与穴植均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两者相比较,沟植效益略高于穴植。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合遵义地区栽培的魔芋品种和最佳套种模式,对引进的5个魔芋品种在遵义地区开展了适应性栽培试验及与多种植物进行套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引种栽培的魔芋品种为花魔芋,较好的套种模式为魔芋套种未结果且冠幅在3 m以上的果树,如核桃树、李子树等。  相似文献   

6.
开展以魔芋种芋包衣为重点的综合防病技术应用与示范试验表明:魔芋种芋包衣播种,可有效防治魔芋病害,实现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并总结出一整套适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种芋自繁、适时播种、分级播种、种芋包衣、土壤消毒、垄厢种植、合理间套、谨慎田间操作等措施,以期为促进魔芋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目前国内魔芋种芋繁育的主要模式、方法和区划,包括利用大田、林下、设施化及庭院化的繁育模式,根状茎或小球茎、切块、植物组培及实生种子的繁育方法,以及4个主区和6个亚区的繁育区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合理布局魔芋品种,创新发展适宜套种魔芋的经济林、果林及繁育设施;同时,集成了山地魔芋抗旱防涝栽培技术,生物多样性和多元立体套种抑草防草技术以及魔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技术等,改进和创新魔芋种芋的繁育模式和方法,扩大魔芋适种区域,促进魔芋产业在西南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1天然橡胶林地套种魔芋的优越性1.1胶芋套种,互营环境橡胶种植较理想的规格为8 m×2.5 m,即每亩33株,且橡胶树都种于800~1000 m低海拔缓坡地带,当橡胶长至3~15 m高时,橡胶林下正好形成一个广阔的半阴半晒环境。而魔芋的特性是喜肥怕瘦、喜温怕晒、喜湿怕泽,橡胶林下形成的独特环境条件较适合魔芋生长。1.2高矮植物套种,互不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一、玉米套种魔芋1.种植带的划分。旱地深翻、耙碎、整平,按宽度2.67米开厢,种魔芋的厢面宽2.27米,种玉米的厢沟宽、深为40和20厘米。2.播种。①魔芋: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所用的魔芋种应选择均重为200克左右的。播前在种植带上按窝距50厘米打窝4行,每亩约2000个窝,每窝施农家肥0.75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本项目通过引进5个魔芋品种并在在遵义地区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以期选出适合遵义地区栽培的魔芋品种。并与多种植物进行套种试验,选出最佳套种模式,为林下种植魔芋提供数据支持。通过2年研究发现,适宜引种栽培的魔芋为花魔芋,较好的套种模式为未结果,且冠幅在3米以上的果树,如核桃、李子等。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高杆喜阳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魔芋是矮杆喜荫作物,在一定的遮荫条件下更容易获得高产.通过开展"玉米-魔芋"套种,利用了两种作物生态习性上优势互补、缺陷弥补的作用,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同时,秋冬季节在魔芋地上覆盖种植绿肥,既发挥了绿肥的土壤改良功能,也能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含量,为魔芋提供适宜的休眠环境,解决了魔芋种芋贮藏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姚县魔芋生产实际,从土壤选择、种芋处理、种植模式、种植规格、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魔芋间套种玉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从芋种处理、种植规格、栽后的水肥管理及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桑园套种魔芋的技术措施,以期提高套种效益,为推进蚕桑生产、提高桑农收入提出可行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苞谷李是南丹县重要的水果品种,目前在南丹县种植面积较大。为合理利用苞谷李果园的土地资源,可在成龄苞谷李果园中套种经济效益高、应用价值广泛的魔芋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果园土壤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从选地与整地、芋种选择与消毒、播种、田间管理、适时采收和采后贮藏等方面介绍苞谷李果园套种魔芋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南丹县苞谷李产业和魔芋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油菜厢边间作草莓,行间套种芥菜油菜移栽田按1.6米宽整厢,厢两边各留20厘米栽1~2行草莓,厢中栽4行油菜。油菜行间套种宽叶型芥菜,芥菜播种40天后可陆续上市,草莓可在次年4月下旬上市。一菜一果可使每667平方米油菜田增收1500~2000元。油菜套种菠菜、茼蒿、白菜油菜移栽田按2米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珠芽魔芋在成龄胶园间种的最适播期及最适种芋大小,本文研究了不同播期及不同种芋大小对珠芽魔芋出苗、叶片生长发育及叶面种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珠芽魔芋播种期的延迟及种芋重量的降低,魔芋出苗延迟,魔芋叶面种数量、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叶面直径、顶裂叶长、顶裂叶宽的测量值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降低,而其在中等大小的种芋中测定值最大。结合出苗期日、叶片生长发育状况、叶面种数量及生育期等指标,在该试验条件下,2月是成龄胶园间作的珠芽魔芋最佳播期,167.6g魔芋种是最佳种芋大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5年安康市魔芋种芋露地越冬留存面积大,2016年元月出现了25 a未遇的极端低温气候的不利条件,开展魔芋种芋越冬生产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魔芋种芋大田和林下越冬受冻魔芋的比例均呈现上升态势;大田种芋越冬海拔900 m以下正常魔芋占89.0%,900 m以上则降低到83.7%~ 73.2% ,故900 m以上大田越冬应采取保护措施;林下越冬由于秋季落叶覆盖在地表的保温和树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魔芋正常球茎占比为89.7%,林下越冬优于大田;相同海拔种芋林下越冬较大田越冬受冻魔芋球茎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18.45%~62.5%。从土壤类型看,壤性土壤较适宜于魔芋越冬。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马铃薯威芋3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置单作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施用量和套作以马铃薯行宽、行数为变量的玉米-马铃薯行比组合的高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作以每亩种植4 500株、施用有机肥1 000 kg、复合肥40~50 kg(以50 kg较好)组合趋于合理;套作以1.7 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减产最低,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位居第一,是马铃薯新品种威芋3号与玉米套作的最适模式。从经济效益看,当前马铃薯价格看好,1.9 m开厢,3∶2模式的效益也很好,也是适宜模式。因此,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可根据市场来定,哪个作物的效益好,就加大这一作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5年安康市魔芋种芋露地越冬留存面积大,2016年元月出现了25 a未遇的极端低温气候的不利条件,开展魔芋种芋越冬生产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魔芋种芋大田和林下越冬受冻魔芋的比例均呈现上升态势;大田种芋越冬海拔900 m以下正常魔芋占89.0%,900 m以上则降低到83.7%~73.2%,故900 m以上大田越冬应采取保护措施;林下越冬由于秋季落叶覆盖在地表的保温和树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魔芋正常球茎占比为89.7%,林下越冬优于大田;相同海拔种芋林下越冬较大田越冬受冻魔芋球茎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18.45%~62.5%。从土壤类型看,壤性土壤较适宜于魔芋越冬。  相似文献   

20.
从地块选择、土壤消毒、品种选择、播种前种芋处理、种植方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挖等方面介绍了白魔芋套种玉米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指导白魔芋的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