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开展不同防治时期、不同防治次数的小麦"一喷三防"防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至扬花前施药对小麦赤霉病、小麦吸浆虫防治效果最好,对其它病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杨花后灌浆前期施药,对小麦蚜虫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2013,(8):28-28
在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期。要防止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成虫期喷药防治,轻虫蛹期撤毒土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每个生长发育阶段,与小麦的生长发育相一致,即小麦孕穗期,吸浆虫出土化蛹,小麦抽穗期吸浆虫羽化,小麦灌浆初期幼虫孵化。防治吸浆虫要坚持虫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麦抽穗扬花以后就进入灌浆期,这是小麦生长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麦不但会遭受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危害,同时还会遭受青枯、干热风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药时期药剂对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5%高渗吡虫啉EC、81%辛硫磷EC等5种药剂在小麦抽穗期喷雾,以筛选防治麦红吸浆虫的适宜药剂;选用辛硫磷和吡虫啉在小麦挑旗期、抽穗期、扬花期、抽穗期+扬花期施药,以明确麦红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喷雾以2.5%高渗吡虫啉EC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达到89.45%,其次是81%辛硫磷EC和40%...  相似文献   

7.
吸浆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麦红吸浆虫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吮吸正在灌浆小麦籽粒的汁液而造成危害,造成瘪粒或空壳,在我国主要麦产区一般常造成减产10%~20%,重则减产80%~90%。通过记载麦红吸浆虫的出土时间及出土率,筛选出对麦红吸浆虫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从而更好的防治吸浆虫。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成虫的防治应该在抽穗扬花期进行,抽穗早的早治,抽穗晚的晚治。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估计及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和为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抽穗、扬花、灌浆3个发育阶段产量损失差异显著,灌浆期间蚜量对产量损失最严重,百株蚜量达1000头,占扬花期开始受害的85.13%,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为y=0.0088x-0.7582。扬花末期至灌浆期是防治较适宜的时期。在5250~6750kg/hm2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百穗蚜量500头。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从实施不同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研究了小麦中后期喷施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的防效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要素千粒重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抽穗10%~20%连续施药2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赤霉病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在小麦抽穗10%~20%时连续喷施2次对千粒重增加有显著效果,增幅为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俗称麦蛆,属双翅目,癭蚊科。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在大荔县主要危害的是麦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属毁灭性害虫,由于虫态个体小,幼虫在小麦灌浆期吸取小麦粒浆液而致使籽粒干瘪,危害隐蔽,虫量大,一旦暴发,产量损失惨重,一般年份可减产10%~30%,重发年份可损失小麦产量4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的原因,致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逐年加重,面积逐年增加。一般受害田块减产10%~30%,严重的达7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2.
分别在小麦的孕穗期和扬花期施用百粒键高产套餐,研究百粒键高产套餐对小麦后期病虫害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独在小麦的孕穗期,或者在扬花期施用百粒键高产套餐,对小麦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均不如在小麦孕穗期和扬花期两次施用百粒键高产套餐,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34.82%,亩增产12.2%。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2014年驿城区冬小麦高产的有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阶段,底墒水充足,小麦出苗率高,生长整齐;返青提前,使返青期长,穗分化时间加长,可能造成小麦小穗数增加,穗粒教增多;拔节-抽穗期,虽然降水比常年偏少,但能够基本满足小麦开花灌浆对水分的需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和日照条件,对小麦的抽穗、灌浆非常有利,也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自然天敌控制小麦蚜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麦蚜天敌对小麦蚜虫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其中七星瓢虫和草间小黑蛛为优势种,控制效果分别为28.5%和 23.2 %。采取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高峰期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可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把蚜虫控制在穗前,以减轻蚜虫对小麦的为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邹平县小麦蚜虫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防治麦蚜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吡虫啉类三大类常用药剂,选择氧化乐果、高氯、扑虱蚜3种代表性药剂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交替与轮换使用吡虫啉类与菊酯类农药防治麦蚜,并推广使用增效剂,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7.
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多年来麦蚜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成果,总结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秋季拌种、春季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其防治理论,可以准确有效地控制麦蚜及黄矮病为害。  相似文献   

18.
用三唑酮防治稻粒黑粉病,通过不同的防治适期、不同的浓度及打药次数的防效比较,确定了最佳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种田母本始穗期和抽穗期,用20%三唑酮EC1200ml/hm2或15%三唑酮WPl200 g/hm2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在90%以上,重发年份,齐穗期扬花期还需再防治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