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1:50000林相图和卫星航片的解译,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头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分形维数和邻近度指数等方面对该区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林地面积最大、最完整,其他景观类型多呈小面积零散分布;苗圃、采伐迹地、未成林地和预备造林地景观组分在景观中的周长比例及斑块边界周长较小,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低(接近于1),说明各景观组分斑块边界的褶皱程度较低,整个景观的边界形状较简单;林地的邻近度指数最大,破碎化程度最低,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王立红  付伟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4-245,260
选取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斑块面积标准差、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相似邻接比指数和聚集度指数8个景观特征指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济南市南部近郊区的9类景观生态类型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揭示出研究区盲目的土地开发,造成耕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林地转为非林用地等破碎化程度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3.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维数、破碎化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阔叶林、松林和竹林是保护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极不均衡;阔叶林景观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分离度水平都较低,而非林地...  相似文献   

4.
赞皇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景观特征指数比较法,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处理1987年TM与2000年ETM 2期影像,对比分析赞皇县13年来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维数等景观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赞皇县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赞皇县整体景观以耕地为基质,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景观多样性相对上升,优势度、破碎化程度和分维数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伍第政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1-15522
探讨东莞市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可促进东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用斑块数、斑块平均大小、破碎化指数、分维数、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东莞市1988~2006年土地镶嵌结构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东莞市土地景观格局破碎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斑块不断入侵、同化耕地景观与自然景观斑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迅速减小,表明东莞市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1995年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增速较慢,表明研究区在城市急剧扩张以后更注重城市的整体发展,景观破碎化的速度逐渐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Landsat MSS和TM影像数据,应用RS、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拜泉县为例分析了1979~1990年、1990~2001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拜泉县以农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大幅度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移,从1979年到2001年,农田面积减少了15.53%,林地、水体、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0.71%、66.44%、13.73%和133.69%,土地利用率逐渐提高。运用分维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了拜泉县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斑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景观整体上破碎化程度增加,这是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现状及其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2年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择了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别从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形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标、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分布不均,较多斑块呈零碎分布.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周长和斑块数较大,是区内优势景观.丘陵旱地和灌木林对景观影响最大,边界褶皱程度较低.②城乡用地(城镇用地除外)和水域斑块平均面积小,破碎化高.其它林地、大于25°的坡地旱地、河渠和城镇用地破碎化严重.③景观组分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较表明:类型斑块数(2.427 9)、类型周长(2.310 0)、类型面积(2.237 5)均小于等概率下的指标(2.708).④城市景观仍未占据主导地位,局部存在有明显的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现状及其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2年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择了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别从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形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标、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分布不均,较多斑块呈零碎分布.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周长和斑块数较大,是区内优势景观.丘陵旱地和灌木林对景观影响最大,边界褶皱程度较低.②城乡用地(城镇用地除外)和水域斑块平均面积小,破碎化高.其它林地、大于25°的坡地旱地、河渠和城镇用地破碎化严重.③景观组分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较表明:类型斑块数(2.427 9)、类型周长(2.310 0)、类型面积(2.237 5)均小于等概率下的指标(2.708).④城市景观仍未占据主导地位,局部存在有明显的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以Quick Bird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资料为基本信息,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林地、耕地、灌木林地、草地、水域、居民用地、公交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景观类型,并从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廊道密度及分维数等角度对研究区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斑块面积较小,斑块结构较为复杂;各景观组分中林地、草地面积最大,保持相对完整;耕地和公交用地面积较小,呈零散状分布;景观整体多样性较低,各景观组分的分维数均较低,远离2,而趋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较低,景观整体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并对保护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流域草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1977—200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77~200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呈现斑块数目减少,景观破碎度和分离度下降,平均斑块面积与分维数增加的趋势;从流域内县域景观变化分析,天峻、刚察、海晏县草地景观结构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共和县1977—2000年草地斑块数目、景观破碎度与分离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草地景观结构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上海市社区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作者选取了上海不同建设年代的3个典型城市社区:黄浦瑞金社区、闵行莘城社区和松江方松社区,通过对比分析各社区绿地景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聚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上海城市社区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77、0.45和0.40,瑞金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低于瑞金社区。2)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蔓延度指数分别为76.16、69.02和66.14,反映出方松社区绿地分布较为均匀。3)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连接度指数分别为40.07、53.18和70.61,表明方松社区中各类型绿地斑块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性,以北京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各类最常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构建了复杂性评价指标,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缓冲幅度下的景观异质性与斑块形状复杂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布面积较广,占总面积的83%左右,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中,有林地为景观基质,聚合性最强,连接性最好,破碎化程度最低;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斑块间离散程度高,景观连接性差,破碎化程度高。2)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同类型景观斑块邻近度增高,离散程度降低,景观连接性增强,平均斑块面积变大,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强,斑块类型趋向于均匀分布。3)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边缘效应影响也随之增强,景观结构稳定性则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从植物群落角度探究城市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采集上海市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4种功能区森林绿地的土壤,分6种群落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灌木林和落叶灌木林),3个土壤分层(0~10,10~20和20~30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30cm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5.52g·kg^-1,属于低等水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78和1.13g·kg^-1,属于中下水平。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较高,随着剖面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磷质量分数未发现有递减性规律变化。土壤密度为1.44~1.60g·cm^-3,表明人类活动使上海城市绿地土壤的紧实度增大。针对上海森林土壤的状况,提高绿地土壤尤其是新建绿地土壤的肥力水平,以增强氮磷等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疏松土壤,以利于透气保水;乔、灌植被分层布局.能更好地增加城市森林土壤有机质并收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高海拔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07年1∶25万林相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和分形维数等角度对甘孜藏族自治州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高寒草甸及常绿阔叶灌丛面积较大;温性、寒温性草丛及沼泽面积较小,呈零散分布;落叶阔叶及其混交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上看,森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高于草甸及灌丛类型;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小,趋向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6.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17.
按森林进展演替方向从次生灌丛到马尾松阔叶落叶混交林,将该地区森林群落划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次生灌丛(Ⅰ)、马尾松纯林(Ⅱ)和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Ⅲ)。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枞阳大山3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地群落共出现植物42种(包括乔、灌、草),分属23科38属。②群落从次生灌丛到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演替趋势明显。从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来看,乔木层3个演替阶段差异显著,灌木层部分差异显著,草本层差异不大。从均匀度指数来看,乔木层马尾松纯林阶段与针阔混交林阶段差异极显著,灌木和草本层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枞阳大山天然次生林处于以常绿树种为主的马尾松林向以落叶树种为主的化香+枫香+麻栎+马尾松混交林群系演替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的进展演替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软件将其数字化,并提取各植被景观斑块信息,从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及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灌丛是该保护区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植被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和周长的分布差异较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人工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暖性针叶林、农田、撂荒地和灌草丛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分离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绿地廊道密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等8个评价指标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结构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城3 000 m2的大中型和大型缀块虽然个数较少(仅5.19%),却是构成该市城市绿地景观的主体(总面积占39.05%)。合肥市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42,均匀度指数为0.697,景观优势度指数为0.816,总分离度指数为1.839,破碎度指数为0.372,分维数指数为1.265,绿地廊道密度指数为2.391。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各区发展不平衡,绿地类型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小,多样性程度不高,分形维数指数偏低,绿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复杂性不够等问题。综合评价结果为全市总体上较好;包河区最佳,景观结构最为合理,蜀山区和庐阳区较好,瑶海区一般;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肥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恩施市绿地系统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部分指标(绿地率、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度、绿地类型分维数),对恩施市绿地系统地进行现状评析,结果表明:绿化整体水平偏低,人均绿地面积偏小;绿地的可游憩性不强;绿地斑块总体较为破碎、景观格局较复杂,此外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