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生态住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住宅。木文论述了国内外生态住宅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目前我国农村生态住宅中所应用的主要技术、原理,並提出了生态住宅今后的发展内容与前景。  相似文献   

2.
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述了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技术导则的基本要点,讨论了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设计的必要性,并对水环境系统的生态设计的目的和原则、给排水子系统设计的模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态住宅小区污水的生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果认为,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景观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生态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是实现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3.
邱高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77-6679
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化系统、生态社会系统及生态法制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协同推进。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多方协调,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发展史,从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生态流和生态场理论、全球气候变化5个方面阐明了生态交错带的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交错带所具有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客观前提、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世界观之所以可以用来观察高等教育的三个依据, 并指出在此基础上形成高等教育生态观具有着教育目标生态性、教育系统平衡性、教育发展可持续性等具体规定性。同时在高等教育生态观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发展将走向生态化, 将达到更加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结合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过渡带研究及发展需要.从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及系统建成后的意义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利用生态信息数据库、生态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区进行管理:利用生态信息评价系统、生态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及各类指标指导项目区建设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传统污水处理系统耗费资金能源而在经济落后地区无法实施的现状,对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从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生态学原理、主要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种类及概况、基于生态塘系统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原位修复技术三方面展开阐述,并根据生态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农业科技人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如何在全国范围传播,形成内化的生态价值观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理清森林生态补偿的概念、范畴和机制。通过国内森林生态补偿历程的回顾,对森林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和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1.
对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系统日益完善,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同时也造成了生态资源衰竭和生态危机频繁爆发,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有必要全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本文试看从系统的高度考察生态补偿的定义、生态补偿的理论、生态补偿的方式和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等方面.为我国全面建构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生态位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必须应用生态位观点进一步发掘蔗田系统生产力,强调要协调生态元与生态位的关系,并通过生态位产生最大的生态效能。当现有生态元的生态位效能低时,应调节生态元,以充分利用生态位;当生态位空缺时蔗田生态效能没有发挥,则增加间作套种其它作物,以充分利用时间、空间,提高蔗田系统生产力;当生态元与生态位不协调时,则重新设计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产模式,提高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沼液的生态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沼液的营养特性,综合利用现状,以及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生态塘处理系统、蚯蚓滤池处理系统等国内外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工艺,为沼液的生态处理应用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提出,它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互动的系统。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实现提供市场动力和市场保障,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模式;绿色营销能否得到广泛实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  相似文献   

15.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着相应的承载力。江西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现状主要体现为系统规模弱小、资源承载力不足;系统结构层次偏低、生态弹性力不足;系统外部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不足。提升江西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需要树立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信心,科学编制江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资源,着力提升江西高等教育生态弹性力;强化各级政府责任,依靠政府力量提升高等教育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池州市1996—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发展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1906hm2上升到2004年底的1.84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发展能力由1.3047增加到2.379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供需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表明尽管池州市9年间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发展模式一直处在不可持续的状态。而9年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池州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池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35-13738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10年的历史数据计算结果,分析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实验区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结构状况。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黔东南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但是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耕地生态足迹、草地类生态足迹、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增大。为此,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52-6653,6656
根据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涵、指导思想和管理原则,将生态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提出了生态旅游系统管理的生态风险分析程序和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并给出生态旅游系统管理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9.
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退化与退化生态学、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解决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必须将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整治。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 生态压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生态压力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了Wackernagel 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 上,构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并借用IPAT 分析,以2000、2010 年为起止点,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状况进行 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院(1)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有所好转,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在10 年间减少了 0.0623,耕地生态压力一直处于平衡偏高状态;(2)耕地生态压力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1 小时经济圈耕地生态压力最重、渝东北次之、渝东南最次;(3)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生产技术大量提高,单位 经济产值所带来的耕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逐年减小。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整治以及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