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柳窿桉9号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在Ⅲ类地上,其速生性虽略比尾巨桉DH32—29差,但1a生年平均树高可达2.0m以上,2a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5.0m和5.0cm以上,尤其在低海拔山地不受冻或轻微受冻的情况下,其速生性较为明显且树干通直、径粗,抗风性较强。但柳窿桉9号对低温极为敏感,其耐寒性与尾巨桉DH32-29相当,可耐-2℃左右的低温,适合在闽东南沿海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栽培。  相似文献   

2.
根据寿宁县景山国有林场进行的柳窿桉引种试验表明:柳窿桉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杂种优势较明显,在闽中、闽东的局部地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覆沙坡地立地条件下的4 995、3 990、3 330、2 850、2 490、1 665丛/hm~2 6种造林密度的柠条薪炭林观测,分析了不同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和带间草被状况。结果表明,当地柠条造林密度以2 490~2 850丛/hm~2为佳。此外,本文简要提出了柠条造林技术要点,以期为柠条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造林密度的分析,能确定出密度和经济效益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文章中,通过试验的分析,研究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材量等的影响,保证在马尾松造林工作中,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为工作的积极发展提供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宁夏西吉县造林种草整地规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整地规格应同时满足如下4个基本要求:①满足植物需水要求,②满足拦蓄坡面径流要求,③坡面利用率高,④工程量尽可能小,按照这一设计指导思想,我们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现行的隔坡反坡梯田和水平窄带田的坡面整地规格进行了设计,分别给出以刺槐、沙棘、沙打旺为代表的乔、灌、草3种植物的合理整地规格。  相似文献   

6.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绍明  覃连欢  龙滔  蓝金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94-11596,11607
采用相对生长法对柳州地区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密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各器官的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密切关系。林分密度为833、1111、1250、1429、1666、2000、2500株/hm2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61.57、81.54、90.05、79.94、79.39、74.64、74.03t/hm2,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林分单株及其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250株/hm2是当地尾叶桉人工造林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7.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相似文献   

8.
文章重点分析了造林整地工作对森林产业的促进作用,对植树工作常用的技术方法进行整理,可有效环节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讲了科学技术应用到护林工作中,减小树木死亡的几率,为林业管理部门节约投入资金,使造林工作高效进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4种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的生物量变化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林分密度大于1800株/hm^2后,增加速度减缓。下木层、草本层、林分平均木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乔木层林分生物量23.78-86.90t/hm^2,占群落生物量96%以上。树干、树皮和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枝、叶刚好相反;树干生物量占54%-64%,枝占12.45%-20.94%,根占12.83%-14.83%,叶占6.70%-10.77%,皮占7.69%-8.22%。造林密度由稀到密,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大径级木分别为42.4%、47.7%、15.3%、6.9%,小径级木分别为6.1%、5.6%、14.2%、32.7%。培育纸浆材林的造林密度可定为3600-4500株/hm^2,12年时3000-4050株/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苏玉9号施肥量、播种密度的研究,探讨其在该区的适宜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芹峰淮山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淮山产量及块茎性状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条件下,每667 m2种植2700株芹峰淮山的产量及块茎综合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和穿心莲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玉米品种因子为A共3个水平,副区穿心莲套种密度因子为B共5个水平,探讨玉米与穿心莲套种时玉米品种与穿心莲密度对玉米和穿心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对穿心莲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穿心莲套种密度对穿心莲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桂单0810和迪卡007以套种穿心莲密度为1.2万株/667m2时穿心莲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兆丰788则在1.1万株/667m2时穿心莲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毕节农科所新育成的马铃薯品种毕薯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毕薯3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氮、磷、钾对毕薯3号小区产量影响从大到小为氮>密度>钾>磷,对单株块茎数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钾>氮>磷,对单株块茎重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氮>磷>钾,对商品薯率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钾>氮>磷。当每667 m2种植4 667 窝,每667 m2施纯N、P2O5、K2O量分别为6、3、6 kg时,最有利于毕薯3号经济性状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测定小区鲜薯产量,对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条件下,栽插密度因素对京薯6号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施钾量和施氮量,施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栽插密度和施钾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广西南宁地区种植京薯6号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a,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 135 kg/ha、P2O5 45.0 kg/ha、K2O270 kg/ha.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及栽培密度对‘陇薯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薯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8号’产量(Y)之间的回归方程:Y=37.620 86-2.099 78X21-2.030 13X22-2.677 67X23.结果表明:氮肥、磷肥、栽培密度3因子对‘陇薯8号’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栽培密...  相似文献   

16.
于2012年在宁夏大学实验农场大田生产条件下,以参试的玉米品种中单909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9种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0、10 000、11 000、12 000株),记为处理M4~M12,分析中单909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潜力和高产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处理M4~M12生育期为134~136 d,每667 m2产量为1 128.04~1 250.91 kg,其中每667 m2种植密度为6 000株的产量最高,每667 m2达到1 250.91 kg;种植密度为4 000株和9 000株的产量最低,每667 m2分别为1 128.04kg和1 129.81 kg.每667 m2产量潜力最大的种植密度是6 000株.  相似文献   

17.
油松、刺槐林潜在耗水量的预测及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大面积林分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边材生长模型和分布模型 ,并通过潜在液流通量Qp 预测模型完成了林分水平耗水在时间上的尺度放大 ,即预测林分的潜在耗水量Ep.结果表明 ,现存油松林地 (2 1年生 )潜在耗水能力Ep 大于刺槐林地 (9年生 ) ,10a后 (油松 31年生 ,刺槐 19年生 )二者接近 .若按相近龄级比较 (刺槐 19年生 ,油松 2 1年生 ) ,刺槐林地耗水能力大于油松林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刺槐林中短期耗水预测表明 ,在试验区的水文条件下 ,如果造林密度高于 15 0 0株 hm2 ,油松林一般都会在 2 0~ 30a内遭受水分胁迫问题而延缓生长 ,刺槐林则在 10~ 2 0a之内受到林地供水不足的胁迫 ;密度越高 ,水分供给不足问题出现越早 .通过实验分析 ,提出了 75 0株 hm2 的理论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的积累、分配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植株氮积累量分别在越冬期-返青期内和开花期-成熟期内出现2个高峰,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在生育前期较慢,后期则较快,且2个品种均在拔节期-开花期内以最低密度水平的C.处理(300 × 10~4·hm~(-2))和B_1(75 × 10~4·hm~(-2))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积累量均以最低的密度处理表现最高,最高的密度处理表现最低;2个种穗型品种花后氯积累对子粒氮贡献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C_1处理和B_3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熟期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以C_2处理(375 × 10~4hm~(-2))和C_4(525 × 10~4·hm~(-2))处理最高,其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以C_1(300×10~4·hm~(-2))处理条件下最长;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成熟期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以B_2处理(150 × 10~4·hm~(-2))最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以最高密度的B_4处理(300 ×10~4·hm~(-2))最长.  相似文献   

19.
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分析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中籼稻高产选系JW10、JW103、JW113和JW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低密度(1 hm21.8×105穴)、中等密度(1 hm23.0×105穴)、高密度(1 hm24.2×105穴)]条件下水稻叶片形态、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垂直分布、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水稻叶片宽度及披垂度均发生了变化。中等密度处理下,齐穗期水稻上层叶面积比例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中等密度处理下齐穗期水稻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居于低密度处理与高密度处理之间,但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中等密度处理下水稻光合能力的优势逐渐增大。因此,在现有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维持1 hm23.0×105穴的种植密度是水稻取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本苗数和施氮量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迟熟中粳稻武香粳 9号为材料 ,研究了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增加 ,水稻吸氮量增多 ,但营养器官的氮转运率、氮收获指数和产谷效率显著下降 ;基本苗增加 ,水稻吸氮量也增多 ,而营养器官的氮转运率、氮收获指数、氮素产谷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则明显提高。因此 ,适当增加基本苗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施氮量的有效方法。研究还发现 ,在 8 5t·hm-2 以上的高产条件下 ,10 0kg稻谷需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基本稳定 ,每生产 10 0kg稻谷需氮量约为 2 1kg ,氮肥利用率在 4 2 %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