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生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再生稻是在温光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改革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笔者多年从事再生稻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总结提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荣昌县及渝西地区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以请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
3.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比较5个杂交水稻组合头季稻与再生季以及组合间的产量、产量构成性状,分析了不同组合间产量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头季稻移栽时,必须采取宽行窄株的办法;应根据所推广应用品种的倒2节位离地面的距离和当年腋芽生长的大小这两个因素来合理确定适宜的留桩高度;再生季要获得高产,必须采取“主攻再生穗率和提高结实率”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4.
5.
从良种选用、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留茬和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再生稻的概念及生长特点,并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再生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再生稻综合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数学模型,得出了最佳逐艺措施组合方案。即在重庆地区,再生稻用促芽氮肥145.16-157.52kg/ha,于头季稻齐穗后22-24天施,头季稻齐穗后15天配施磷钾99.95-108.11kg/ha,留桩高度24-28cm,发苗肥48.34-57.58kg/ha,再生和妥产量可达1890kg/ha以上。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四川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类分析表明,四川省再生稻栽培可分为5个气候生态区。即盆南弱光和暖伏旱区,盆东平行岭谷高温伏旱区,盆东长江河高温伏旱区,盆西南少日,多雨,低温区和攀西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再生稻种植气候生态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个影响再生稻生长发育指标中选出≥10℃年积温、9月平均温度、年降雨量、8-10月日照时数等4个主要成分作为区划分区指标。用聚类分析法,将云南省再生稻生产区域分为3个气候生态区。即滇西南高温多雨多日区,滇南低纬温暖区和滇中,滇北,滇东北高温少雨,温凉寡照区。  相似文献   

13.
1991-1992年,在四川省梁平县天竺乡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效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稻产量的综合效益,并求得高产,低耗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建立了3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优化模型方案。A方案:产量8250-8700Kg/ha的农艺措施为:27.89-29.23万窝/ha,施N111.87-123.19kg/ha,P2O539.41-46.39kg/ha的农艺措施为:24...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方法,对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以玉米栽培中的主要因子(密度、氮肥、磷肥、钾肥、播期)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微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还借助微机模拟试验,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87~1990年,10个早晚稻组合(品种),按五元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进行了试验和模拟分析,得出了综合优化方案。其中亩产超500kg的优化方案:早稻平均占总组成方案(3125套)的26.3%;晚稻平均占15.5%。由于方案发挥了综合效应,在近3年验证中表现出:“灾年少减产,常年能增产,丰年达高产”的良好效果。在亩产超500kg的基础上,早稻比对照增产8.3%~11.8%;晚稻增产6.7%~18.6%。因而,成为浙西南双季杂交稻亩产超吨粮的核心配套技术。设计条件下,早稻以亩栽丛数和本田N素施用量与产量关系最密切,晚稻以本田N素施用量与产量高低关系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课题针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差,盐分含量高,养分含量低,导致育壮苗困难,缓苗慢,分蘖节位高,穗粒形成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是在中度盐碱土壤上(盐分含量0.3%),纬度偏高(45°N 以上)的白城西北地区进行的。三年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产7500公斤稻谷在较大面积上均能达到。并总结出盐碱稻区水稻高产规范化栽培抟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偏迟熟水稻北移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生产力的研究,揭示了品种间生育期越长产量越高的生物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布局与栽培模式。即在麦(油)稻两熟制中,根据不同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最大可能性,把以往认为适宜在苏中、苏南的较长生育期高产品种移植到淮北,把认为适宜苏南的较长生育期高产品种移植到江淮之间,并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更充分利用了稻季温光资源,在确保正常成熟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西北部稻区水稻纹枯病菌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伏旱期土壤水分对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伏旱期,再生稻头季稻齐穗后15天排水,稻株冠层和2/3高处的日均温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收后稻桩冠层的也然。在伏旱期,稻田土壤水分随排水期提早和土层深度降低而减少,土壤干旱,有机质,pH值和全N,P,K均较有水田低。齐穗后15天排水的茎秆绿叶数少。粒重和结实率下降,产量较低,活芽短,但早熟,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倒5节的活芽较其他处理和对照的长,再生稻的成苗率,成穗率,活芽利用率和穗茎比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