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培养基与转接方式组合对马铃薯试管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为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是我国主要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由于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与其它作物问作、套作等物点,倍受人们青睐。生产上马铃薯主要繁殖方法是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需种量大,繁殖系数低。易感染病毒而退化。目前在防止马铃薯种性退化的诸多方法中.利用马铃薯茎尖生长锥进行组织培养来脱除病毒已经成为防止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措施,但不同培养基与不同转接方式组合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不同,通过本试验以确定最佳培养基与转接方式组合。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病毒是引起。这时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当病毒侵染进入植株体内后,该病毒会逐代传递并积累,最终导致种性退化而大幅度减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采用生物技术将已侵染到块茎中的病毒脱除,使之恢复原有品种的生长特性。这是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于17世纪引入欧洲以来,逐渐认识到叶片皱缩和卷曲能使马铃薯减产,至20世纪,人们才认识到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减产的主要因素.随着对病毒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发现在马铃薯上有25种以上病毒或病毒病,但不是所有病毒都能严重危害马铃薯,主要的马铃薯病毒,以及其它作物病毒引起马铃薯的病毒病列于表1.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居世界第5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为320.8万hm2,总产量4783万t(1998年),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马铃薯是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在生产期间容易被病毒传染造成病毒性退化,并常受晚疫病、环腐病、青枯病和黑胫病等多种病害侵袭,直接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及产量,严重阻碍了马铃薯的生产和利用。应用马铃薯脱毒技术,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1 马铃薯脱毒技术马铃薯脱毒技术主要是依据病毒在马铃薯体内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种植领域中马铃薯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也是四大主食作物之一,同时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获得人们的极大喜爱.但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受到各方面病毒影响,发生退化等情况,对马铃薯品质以及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马铃薯栽培工作中全面应用脱毒技术能够使退化问题得到解决,促进马铃薯品质以及产量得到明显提高.本文主要对马铃薯栽培工作中运用脱毒技术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俊杰 《农业与技术》2006,26(4):120-121
马铃薯主要是以块茎繁殖为主的作物,在生长期易被病毒侵染造成病毒性退化,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常常不能高产稳产,所以必须种植脱除病毒的马铃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脱毒马铃薯是对茎尖脱毒后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是经诱导产生的试管薯或经扦插获得的马铃薯。本文重点介绍佳木斯地区在防虫网室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作物,在大田种植易受病毒感染,病毒在体内经过几代的积累可使品种的种性发生退化,影响马铃薯的品质、产量等性状。经研究发现,病毒在茎尖靠细胞间连丝传播,其速度慢于茎尖生长,因此茎尖生长点一般不带病毒。马铃薯脱毒就是采取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取无病毒试管苗。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马铃薯生产中的病毒性退化问题。马铃薯新品种蓉紫芋5号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我国许多地区栽培马铃薯多系高产而不稳产的,其主要原因是受晚疫病威胁及退化的影响,因而,尽速从根本上解决马铃薯退化问题是扩大马铃薯栽培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任务之一。马铃薯退化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并早为人们所重视。最初认为马铃薯退化与无性繁殖有关。自从发现马铃薯病毒病以后,许多植病学家认为病毒是导致马铃薯退化的原  相似文献   

9.
<正> 马铃薯主要是靠块茎繁殖的作物。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马铃薯容易受病毒侵染,且病毒通过块茎代代相传不断积累,造成马铃薯种性退化。脱毒马铃薯,就是利用热处理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脱除马铃薯种薯所含有的病毒,恢复马铃薯品种原有的种性,达到增产的目  相似文献   

10.
紫色马铃薯是茄科1年生作物,原产南美洲,近年引进我国。紫色薯肉的马铃薯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发展前景广阔。紫色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在栽培过程中易受病毒浸染而种性退化,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脱毒种薯是解决马铃薯病毒退化的有效途径 农作物传宗接代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性繁殖,如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子播种、出苗,经抽穗、开花、授粉后再结种子.凡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作物,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可以排除大部分病毒于种胚之外,使其不能传至下一代继续危害.我们有时看到田间的大豆、番茄、萝卜和烟草等叶片上的花叶型病毒很重,这只是生育期感染的,这些作物种子不会由病毒引起退化.二是无性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是利用植株的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进行繁衍后代,如马铃薯是利用块茎、甘薯利用块根、大蒜利用鳞茎等进行繁殖.这些无性繁殖的作物,一旦感染病毒,就会通过块茎、块根或鳞茎逐代传递,产生退化.  相似文献   

12.
<正>马铃薯是世界性四大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之一,在各国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病毒侵染而导致的马铃薯种性退化,一直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原因。种性退化现象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这一高产高效作物的生产和发展。一、选种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对马铃薯的产量的贡献率可达60%左右。脱毒种薯出苗早、植株健壮、叶片肥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病毒退化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荷兰人康耶首先提出。他在烟草花叶病毒摩擦传染认识的基础上,把退化了的马铃薯芽眼接种在不退化的薯块上,结果不退化的也退化了。因此他提出马铃薯退化是一种传染性的病毒。到四十年代后期,世界上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已经同意马铃薯退化的原因是病毒所造成的。中国科学院林传光教授等人研究了我国马铃薯退化问题,在严格地人工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新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马铃薯块茎养分的积累,种性不易退化,全县大部分地方都适合种植马铃薯。由于马铃薯营养价值较高且适口性较好,一直以来都是新龙县常年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重要口粮和牲畜冬季补饲的主要来源,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尤以紫皮薯甚之。马铃薯俗称土豆、地蛋,是粮菜兼用作物,具有高产、早熟、用途广等优点,是高原地区秋冬季节的主要蔬菜品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年或数年后,产量逐渐降低,甚至完全没有收成,这种现象叫马铃薯的退化。防止退化对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引起马铃薯退化的直接原因是病毒危害、高温是引起退化间接外因、内因是指品种抵抗病毒侵染的能力。防止退化的途径有:选用抗退化的品种,抓好"三季串换"留种,转变种植方式,选择优株扩大繁殖、大种繁种,利用实生薯、小整薯作种,改进栽培技术,贮藏条件等。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一年或数年后,产量逐渐降低,甚至完全没有收成,这种现象叫马铃薯的退化。防止退化对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引起马铃薯退化的直接原因是病毒危害、高温是引起退化间接外因、内因是指品种抵抗病毒侵染的能力。防止退化的途径有:选用抗退化的品种,抓好"三季串换"留种,转变种植方式,选择优株扩大繁殖、大种繁种,利用实生薯、小整薯作种,改进栽培技术,贮藏条件等。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块茎作种,多年种植易感染、积累病毒,导致种性退化、抗病力减弱、产量和商品性下降。为了解决马铃薯的退化问题,根据病毒在马铃薯体内分布不均匀、在生长点的尖端0.1-0.3mm内的组织中不带病毒、或病毒含量很低的特点,采用生物技术,取下这种茎尖组织培养获得不带病毒的脱毒试管苗,再将脱毒苗繁殖为各级脱毒种薯,最后生产出商品薯,这些不带毒的种薯和商品薯统称为脱毒薯。栽种脱毒薯的好处: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之一。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刚推广时,均表现出丰产优质特性。但马铃薯种性很容易退化,一些优良品种往往种植几年便退化了,表现出植株出苗不整齐、生长缓慢,生长势弱,生产期延迟,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等问题。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马铃薯感染了多种病毒病。这些病毒病严重破坏了  相似文献   

19.
一、脱毒马铃薯的优点马铃薯退化是由病毒侵染及其在薯块内积累引起的,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30余种,危害最严重的有5~6种,还有类病毒1种,在我国主要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7种。马铃薯品种生产过程中容易退化,是马铃薯生产上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已经退化的薯块作种,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之一。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刚推广时,均表现出丰产优质特性。但马铃薯种性很容易退化,一些优良品种往往种植几年便退化了,表现出植株出苗不整齐,生长缓慢,生长势弱,生产期延迟,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等问题。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马铃薯感染了多种病毒病。这些病毒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