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利用网箱、水泥池和池塘分别培育人工半咸水繁殖的河蟹大眼幼体至 期仔蟹 ,以水草为隐蔽物 ,新鲜鱼、虾等肉糜为主要食物 ,保持良好水质 ;采取上述技术措施 ,网箱内培育的仔蟹成活率为 75%、水泥池达 86 %、池塘为 4 0 .5%。  相似文献   

3.
河蟹仔蟹培育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盐度不适,全淡水环境不利于蟹幼体对渗透压的调节。本试验用08%盐度人工海水培育幼体,其期仔蟹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34倍。人工海水配方中的Mg2 浓度宜选400mgL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法和硝酸银染色法对附生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上的一种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的形态学进行了重描述,并且补充了该虫未曾描述过的一些形态学特征,这些补充的特征为:伸缩泡一个,直径为7.5~8.7 μm;胞质内分布着自由运动的黄色、绿色、褐色及黑色小颗粒;直径为 9~15 μm的圆形食物泡;茎宽为5.1~7.6 μm;茎内肌丝宽为2.7~3.2 μm,肌丝上密集分布着直径为0.5~0.7 μm的黑色小颗粒;虫体表膜外侧明显横纹,内侧颗粒状;小膜3外侧2列动基较内侧动基长,小膜2的3列动基等长且终止于小膜1和小膜3的交汇处,小膜1内侧2列动基较外侧动基长;嗜银颗粒明显、密集且分布不均。对钟形钟虫SSU rR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对比,与Vorticella campanula(JN120250)的相似率为99.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钟形虫属与螅状独缩虫亲缘关系较近,钟形钟虫比同属中其他钟形虫更原始,较早地从钟形虫属中分化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平均体重及规格分布。结果显示:(1)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野生群体中后期的平均体重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雄蟹在5-6月和7-8月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雌蟹在8-9月WGR和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2)尽管野生群体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P0.05),但成活率略低于人工繁育群体,故两群体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P0.05)。(3)就最终成蟹规格分布而言,野生群体大规格雄蟹(体重≥175 g)和雌蟹(体重≥125 g)比例多于人工繁育群体,而中等规格雄蟹(体重125~174.9 g)和雌蟹(体重100~124.9 g)的比例低于人工繁育群体。因此,长江水系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优于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可以进一步发掘其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  相似文献   

6.
采取室内小型试验和温棚培育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密度对育成V期幼蟹存活率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Ⅴ期幼蟹存活率随大眼幼体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即幼蟹存活率与大眼幼体密度呈负相关。室内小型试验条件下大眼幼体的适宜密度为8~12只/L,Ⅴ期幼蟹存活率达43%以上,温棚培育池中大眼幼体的投放密度应低于3818只/m2。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经55.244 mGy的低剂量中子刺激后,体内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体重增长动态。结果表明,扣蟹处理与对照(未进行低剂量中子刺激)相比,巯基(-SH含量)、谷胱甘肽含量(G-SH)、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Hyp)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自由基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则极显著下降(P<0.01),蟹壳颜色较深;幼蟹体重亦明显增加。表明低剂量中子刺激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对培育大规格扣蟹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树林  邢克智  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08-4310
配制不同浓度的Mg2+、Ca2+溶液培育幼蟹,研究Mg2+、Ca2+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用水中的Ca2+、Mg2+含量及Mg2+/Ca2+(R)必须达到一定范围,才能使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其中Mg2+含量在300~500 mg/L,Ca2+含量在100~200 mg/L,R=3时,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的成活率为28%~48%,Ⅲ期仔蟹的体重平均达到54.88 mg。  相似文献   

9.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活体杀灭鱼类单殖吸虫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的方法。【方法】通过活体杀虫的方法,测试甲苯咪唑、吡喹酮对6种常见单殖吸虫(拟指环虫、坏鳃指环虫、中型指环虫、小鞘指环虫、鲢指环虫、伸展指环虫)的杀灭活性。首先用甲苯咪唑、吡喹酮、二硫氰基甲烷和氟甲砜霉素对试验鱼进行预处理,获得无虫鱼,以备感染试验用;然后对5种指环虫(坏鳃指环虫、中型指环虫、小鞘指环虫、鲢指环虫、伸展指环虫)进行纯化,再连同拟指环虫一并进行相应寄主感染试验,评价各种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聚集指数表示);最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单殖吸虫进行活体保种试验,考察最佳的保种条件。【结果】自然条件下,寄生于金鱼的坏鳃指环虫、中型指环虫和寄生于欧洲鳗鲡的拟指环虫感染率均达到100%。药敏试验中,在相同质量浓度甲苯咪唑下,伸展指环虫、小鞘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和鲢指环虫均比较敏感,在0.7mg/L时均被完全杀灭,中型指环虫和拟指环虫相对不敏感,在试验最高质量浓度0.8mg/L时仍未被完全杀灭,杀灭率分别为97.0%和90.5%;在相同质量浓度吡喹酮下,拟指环虫较其他5种指环虫更敏感,在2.2mg/L时即被完全杀灭,而中型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小鞘指环虫、鲢指环虫和伸展指环虫在试验最高质量浓度2.4mg/L时,仍未被完全杀灭,杀灭率分别为86.9%,82.7%,81.8%,81.4%和56.3%。感染试验中,拟指环虫对欧洲鳗鲡的感染率最高,达100%,聚集指数为5.9;其次是中型指环虫感染金鱼,感染率为97%,聚集指数为5.0。单殖吸虫保种试验表明,水温在20℃时各种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能达到100%,且鱼的死亡率较低,是最佳的保种水温。【结论】选择体型小、价格低、易获得的金鱼及其寄生的中型指环虫作为药物筛选的指示生物,可进行杀灭鱼类单殖吸虫的药物筛选工作。  相似文献   

11.
将在12口6 000 m^2土池适应性淡化2 d的314 kg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按1 000 g/m^3、750 g/m^3、500 g/m^3的密度,转入3口1 500m^2土池(内置46只3 m×3 m×1.5 m的专用网箱)集中淡化至蟹苗出售。各池蟹苗的淡化存活率分别为88.89%、91.96%和90.43%,平均90.43%,淡化结果表明,蟹苗优质高产。据此,笔者结合往年的蟹苗生产,就淡化的密度、模式、时机、进程及管理等影响蟹苗淡化存活率的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淡化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耐药抑制剂止泻作用与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沙门氏菌耐药抑制剂的止泻作用和急性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通过观察沙门氏菌耐药抑制剂对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的抑制作用,研究其给小鼠灌胃给药后动物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未出现死亡,未测出该药的LD50,改测其最大给药量。结果表明,该药能极显著减少小鼠腹泻次数(P<0.01),最大给药剂量为480 g.kg-1 BW。沙门氏菌耐药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止泻作用,口服给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微塑料污染对水生动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多集中于海洋,对淡水生物潜在影响的研究有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三种不同粒径(5 μm、1 μm、100 n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分别暴露1d、3d,7d后,对肝胰腺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神经毒性指标:乙酰胆碱酯酶(AchE)进行分析;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分析观察鳃,肝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微塑料对中华绒螯蟹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胰腺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能力下降,其毒性排序依次是100 nm > 1 μm > 5 μm,说明粒径大小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健康和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果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淡水甲壳动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中子刺激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抗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甲壳类动物不具备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特点,采用小剂量中子刺激的物理方法启动和调节中华绒螯蟹的生化非特异性免疫,提高其抗逆能力。研究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的巯基含量、谷胱甘肽含量、自由基水平的变化,以期探索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对中华绒螯蟹抗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4.99%~22.69%,蛋白质中的巯基(-SH)含量提高23.40%~69.59%,谷胱甘肽提高8.77%~28.58%,自由基水平降低7.67%~32.86%。在试验过程中,对照蟹发生颤抖病,处理蟹未发生蟹病。在处理塘中中华绒螯蟹扣蟹生长快,规格整齐,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利用DGGE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方法]对中华绒螯蟹5个群体和合浦绒螯蟹1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所有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共有2种迁移速率,合浦绒螯蟹所有个体的PCR产物的迁移速率相同,且中华绒螯蟹江都群体46.7%、仪征群体23.3%以及温州群体20.0%的个体与合浦绒螯蟹的迁移速率一致;而以上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其他个体以及南京、盘锦群体所有个体的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的迁移速率均相同,均快于合浦绒螯蟹,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混杂有合浦绒螯蟹的遗传标记类型。[结论]DGGE方法可用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晓梅  李晓东  王茜  靳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47-17349
[目的]探讨利用DGGE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方法]对中华绒螯蟹5个群体和合浦绒螯蟹1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所有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共有2种迁移速率,合浦绒螯蟹所有个体的PCR产物的迁移速率相同,且中华绒螯蟹江都群体46.7%、仪征群体23.3%以及温州群体20.0%的个体与合浦绒螯蟹的迁移速率一致;而以上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其他个体以及南京、盘锦群体所有个体的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的迁移速率均相同,均快于合浦绒螯蟹,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混杂有合浦绒螯蟹的遗传标记类型。[结论]DGGE方法可用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白灵菇褐腐病防治的有效药剂。【方法】利用纸碟法评价对20种杀菌剂对5株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唑酮·乙蒜素和二氯异氢尿酸钠对病菌的抑制能力较强,在稀释浓度为150倍下,唑酮·乙蒜素抑菌率区间为41%~50%,在稀释浓度为300倍下,二氯异氢尿酸钠抑菌率区间为40%~62%,2种药剂杀菌效果皆明显,且2种商品药剂又都属于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型杀菌剂。【结论】二氯异氢尿酸钠和唑酮·乙蒜素可作为白灵菇褐腐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0.
对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斑点落叶病致病菌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在p H为7.0、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光照条件光/暗为12 h/12 h的条件下生长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45℃。在供试的9种药剂中,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8.78 mg/L,在浓度1.0 mg/L条件下,相对抑菌率达85.0%,代森锰锌效果最差,在浓度1.67 mg/L条件下,相对抑菌率仅为4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