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田蛴螬种群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7年蛴螬种群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其种群消长的相关因素,提出了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是雷州半岛晚造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田间种群消长及危害轻重除了与越冬虫源、气候环境、水稻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受天敌的影响较大.防治上要树立保护天敌与防治稻瘿蚊并重的指导思想,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生物、物理措施为补充.化学防治除应施药拌种预防外,还要重点抓好晚造秧苗期和成虫高峰期的施药防治,拌种和喷施首选药剂为氯虫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3.
农田蛴螬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蛴螬种群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发生特点和影响其种群消长的相关因素,提出了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加之暖冬凉夏气候、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民防治失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阳市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逐渐上升,田间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本文通过对三化螟种群变化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调整防治时期和选择高效低毒长效药剂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红铃虫是我省棉区蕾铃期主要害虫,每年都要防治多次,消耗农药量约占棉田全部用药量的半数。对于红铃虫的药剂防治对策,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普治第一代压基数好,可以争得全年防治的主动;有的认为第三代难治,要狠抓;也有的认为一、二、三代都要治,一代要比一代狠。众说纷云,相持不下。1981~1984年,我们通过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协作研究,认为主治二代,其次是三代的对策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6.
棉红铃虫Pectinoph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一种世界性棉花害虫,也是我国长江流域锦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从三十年代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锦红铃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自1954年以来,生命表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盛行的研究课题,并在许多害虫的研究上广泛应用,但关于红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从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棉红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此项工作的研究方法,进而掌握红铃虫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及其关键因子(Key factor),为制定红铃虫防治策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平均密度,聚块性指标和有蚜株率对麻田棉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种群消长的5个时期:初生期,始盛期,猖獗前期,猖獗成灾期和衰退期,药剂防治重点放在猖獗前期才艰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玉米棉铃虫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是河西走廊东部玉米主要害虫之一,气象因素对其种群消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1999-2008年棉铃虫发生资料与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对棉铃虫危害程度和其种群消长动态的分析,采用主成分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动态进行模拟,建立了棉铃虫危害特征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准确率78%~89%,订正模型准确率提高10%以上。模型预测时效超前、效果好,且具有动态特征,可用于研究区域棉铃虫发生程度的监测、预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为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
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华中棉区首要的害虫,每年普遍发生,棉花遭受损失一般在2、3成以上,也是限制两熟棉区棉花产量与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以往本棉区对红铃虫缺乏系统的研究,对红铃虫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基本上不够了解,因而不能达到有计划扑灭红铃虫灾害。若盲目喷药,则将造成成本高、增产效果不显著的不良影响。四年(1951—1954)来,我们针对着红铃虫间题,在武昌和松滋两地进行了系统的红铃虫生活规律的研究,同时布置越冬和大田药剂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提供出来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