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多年来,植树造林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工程,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近些年来,雾霾时常侵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要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工程。同时应深入研究植树造林技术,做好造林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与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生态环境上来看,由于现在土地的水土流失、全球气温上升以及土地的沙漠化等诸多问题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植被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造林整地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修复遭到破坏的地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并针对2种技术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山地营造林工程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在日益的发展,而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空气污染、土壤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峻。为改善空气质量,防止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对于林木的种植和管理都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可面临已被恶化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难。文章结合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就如何做好营造林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养护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植树造林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环保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植树造林在解决环境问题,提高我国森林的覆盖率方面意义重大。我国经济过去一直采取粗放式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荒漠化加剧,雾霾问题严重,水污染触目惊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愈加严重。特别是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方的水源已经显得严重不足,土地面积也大幅削减。近年来全世界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启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地进行植树造林和保护水土,修护生态环境,以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年均损失50亿t,导致耕地贫瘠、面积逐年减少。因此,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致使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环境中,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损害,全球气温逐步上升,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还有就是土地出现沙漠化的严重问题。森林资源做为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当前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最大的原因就是工业化不断提高。目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这种情况,为了能够改善生态然环境,针对林业,提出科学、高效、合理的林业发展工作方案,对造林整地、植树造林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变地表性质,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大面积植树造林,种树种草,发展生产,才能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振兴大西北经济。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保已在各个地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植树造林在改善这一问题上,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为党政机关所关注。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多种政策以资鼓励各地区积极进行植树造林。结合豫西地区,对植树造林与树木养护措施进行一个浅显的分析。1常用的植树造林技术1.1播种法植树造林技术此方法依靠人力或播种机将树木种子,直接播种到土地上的简单方式。该方法对土地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土地平坦,土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关注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在以往的生产生活当中,为了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林业资源破坏严重。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相继出台,各地区都开展了植树造林工作。此项工作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现象带来的影响。文中作者以林业资源现状为出发点,针对植树造林的禁书与养护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  相似文献   

11.
植树造林不仅能够减少土地的沙化,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还能净化空气,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文章介绍了桉树造林的技术方法,并通过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对桉树病害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开发土地资源,砍伐树木,破坏自然资源,进行土木工程项目。森林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导致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旦环境遭到破坏,修复就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长期生存,专家们提出了植树造林等措施,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防止环境再次恶化。在现代环境中,环境污染严重。在现有技术措施下,植树造林势不可挡。森林是地球的肺,是维持氧  相似文献   

13.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是指地表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多数石漠化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原因包括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春夏季降水量多等,致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日渐丧失,最终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完善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而有效改善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的影响,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0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国情分析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三北”、长江中上游等地区防护林工程建设,黄河、长江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草原“三化”的治理,对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但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有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地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突出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1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意义1.1防止植被破坏近几年,我国的林地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降低了我国的空气质量,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城市也将逐渐的被风沙覆盖,不适合人们生活。营林造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良好的抵制沙尘暴的侵袭,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1.2防止水土流失近几年,我国气候变化明显,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导致越来越多的地  相似文献   

16.
植树造林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生态手段。植树造林的抚育管理是提高植株成活率,保障植株快速生长的有效措施,通过适当的间伐,为植株的生长留出空间,有利于植树造林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植树造林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造林可分为两个层次:培育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一种种植面积大、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它在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坚持植树造林,掌握造林技术和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植树造林的重要性1植树造林能缓解雨季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入河等问题。树根大,能保持水土,保持水分,保证土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土地沙化是当今河西走廊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严重影响河西走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大地质灾害,不但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心腹之患。防沙治沙问题解决不好,该区人们就不能安居乐业,国家政策就无法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对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的观点,来阐述植树造林对河西走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由于盲目的开垦与沙化地耕种,都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由于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问题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产与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也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的生态管理理念,对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做出详细的计划,结合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本文对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个方面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因此产生的许多不良因素都会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较多,自然生态调节能力较低,水土流失问题及土壤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植树造林工作迫在眉睫,有效的植树造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从而提高生态调节能力,解决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问题。除此之外,大面积的绿色植被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低自然灾害的破坏,因此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都要将植树造林工作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