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是对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工程实施中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妥善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坚持人工治理与封育保护相结合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采取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梯田建设等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2.
利用盐池县2000年、2007年与2012年三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植被指数(NDVI)提取,并且与实地植被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盐池县草场植被覆盖度状况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2000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根据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生产中可采用多年生紫花苜蓿与林木相结合的问作栽培模式,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纯生态林生产同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缺草的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植被稀疏和退化是导制干旱山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突出封禁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增加天然植被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封禁治理符合自然植被演变规律,同时也符合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畜,有计划地分区禁牧、轮封轮牧,改变传统散牧方式,退耕生产潜力薄弱的坡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产业,制定地方法规,实行边远山区生态移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干旱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2000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根据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生产中可采用多年生紫花苜蓿与林木相结合的间作栽培模式,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纯生态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缺草的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由于草场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禁牧舍饲的措施。我区已于2003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了封山禁牧,随着对草场实行禁牧,如何解决好饲料资源途径就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归根到底要解决草原畜牧业中牛、羊的饲  相似文献   

7.
林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出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法规,确保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为国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本文总结了封山禁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期为确保国家林业的有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了麟游县退耕还林(草)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结果表明:麟游县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998年的50.9%增至2007年的67.3%;但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减少以及不利于植物种类多样性等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封山禁牧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修复效果最好。生态政策与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78%的居民希望获得政府对农业生产项目的支持而不是开展植树种草。  相似文献   

9.
植被稀疏和退化是导制干旱山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突出封禁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增加天然植被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封禁治理符合自然植被演变规律,同时也符合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畜,有计划地分区禁牧、轮封轮牧,改变传统散牧方式,退耕生产潜力薄弱的坡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产业,制定地方法规,实行边远山区生态移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干旱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植被稀疏和退化导制干旱山区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突出封禁治理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是增加天然植被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封禁治理符合自然植被演变规律 ,同时也符合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封山禁牧 ,发展舍饲养畜 ,有计划地分区禁牧、轮封轮牧 ,改变传统散牧方式 ,退耕生产潜力薄弱的坡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草产业 ,制定地方法规 ,实行边远山区生态移民 ,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是干旱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项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流域1997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量,并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草)和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由于降雨的变化,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值由1997年的775.32 MJ?mm?hm-2?h-1?a-1增加到了2000年的1292.07 MJ?mm?hm-2?h-1?a-1,降雨大大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坡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值显著减少,由退耕还林(草)前的0.1714下降到了退耕还林(草)后0.1592,减小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气候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变化共同影响,单位面积平均土壤侵蚀量由退耕还林(草)前的3 012 t?km-2?a-1增加到了退耕还林(草)后4 671 t?km-2?a-1,年土壤侵蚀总量2314×104 t增加到了3589×104 t。【结论】降雨变化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71.28%,退耕还林(草)约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量7.84%,二者共同作用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59.26%,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对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四川省达县气候、土壤、河流和森林植被等状况,分析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引种树种与乡土树种的品质、保土固水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在退耕还林中应重点发展乡土树种,以达到对水土流失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样与分析,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石质山区退耕还林林下土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退耕还林地与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及典型样地中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物理化学状况,并利用价格替代法、影子工程法评估平果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退耕还林10年后,土壤剖面结构逐渐完善,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5%;全氮元素增加不明显.土壤质量恢复效益最大的是早熟桃林地与任豆林地.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速效养分的差异大于土壤全量元素的差异.从拦蓄保护水资源价值与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价值两方面计算平果县退耕还林工程土壤生态效益价值超过21亿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内蒙古清水河县退耕还林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和农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等土壤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均比农田(1.31 g/cm3)低7%~14%,为1.13~1.25 g/cm3,差异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地各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结构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在所有的类型及土层中,中国沙棘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含量都是最高的;不同退耕还林饱和导水率均值比农田均值高2.73~11.55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石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05-14307
以彭阳县为例,根据退耕还林(草)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相关的坡度、坡向、土壤侵蚀、水系和居民地等多源数据的GIS空间分析,科学合理地选择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模式,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使林草配置模式选择科学化,为宁南山区及宁夏全境内的退耕还林后续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8.
樊兆庆  樊国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47-2748,2751
昆明市面山森林可划分为5个植被亚型,11个森林类型,20种群落。在该研究基础上,将昆明市面山城市森林规划为水土保持城市森林、水源涵养城市森林、景观经济林、城市风景森林、道路系统绿化5类森林景观,并针对各类城市森林提出了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西水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祁连山西水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性能、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蓄水性能、渗透性能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基础上,对各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林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强,低山灌丛林和祁连圆柏林次之,草地最差。加强对祁连山森林资源的保护,提高灌丛在当地林木植被资源中的比例,加强现有林分的结构调整与抚育管理,是提高当地森林植被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花垣县2007年农田土壤钾素调查数据与1980年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花垣县农田土壤钾素现状,探讨其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因地制宜的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管理措施。结果表明,花垣县农田土壤全钾平均含量为12.93 g/kg,与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下降了22.44%;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水平偏高,平均达到124.66g/kg,与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增加了54.76%,呈明显增加趋势;缓效钾含量总体偏低,低于100 mg/kg的农田占全县农田面积的87.46%。目前花垣县农田土壤存在钾素储备偏低,长期供钾潜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花垣县农田土壤钾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当改善耕作方式,防止农田钾素流失;实行秸秆还田,有效防止农田钾素失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钾素投入平衡等有效措施,提高土壤钾素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