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一般是通过炭化米、陶器上的压痕的发现,或对遗址土样中稻的遗体及水稻植物蛋白石等作为该遗址是否存在稻作农业的重要依据。这些发现和分析尽管可以分别证明稻作农业和栽培稻的存在,但都有因出现频率和人为移动的可能性不同而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这些遗物出土的遗址,并不意味着这些遗址没有过稻作,而在调查结果上又必须将它们排除在稻作遗址之外。在进行稻作起源研究这样以大时空为对象的研究中,在均质条件下积累稻作农业的有关资料是得到正确结论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像水田稻作农业,因需具…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中国考古学史最早提到的稻作遗迹,是1921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掘调查发现的。可是当时人们注目于从那里出土的以彩陶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的精华,质朴的稻作问题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米、稻壳、稻茎、稻叶等遗物堆积层,才引起研究者对中国先史时代稻作农辨的急切关心。当然这期间不是全然没有稻作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最近在汝州市李楼遗址首次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炭化稻米,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史前农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李楼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遗址,包含着丰富的遗迹、遗物。从去年开始的发掘,揭露出不同时期的房基、墓葬和灰坑,以及大量的陶、石、骨、角器。考古人员在今年四、五月的发掘中第一次使用了水洗法技术,在典型灰坑和地层里水洗出一批炭化稻米等粮食作物遗存。  相似文献   

4.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遗址农业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著名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丰富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因此而闻名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在研究出土稻谷的同时,往往联系到出土的170多件骨耜。涉及当时的农业形态问题,并根据遗迹、遗物对当时的农业形态作了相应的推测。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的有关文物部门与日本宫崎大学……  相似文献   

6.
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982年8月,广东封开县文化局、博物馆对当时杏花区(现为杏花镇)开展文物普查,在杏花河两岸五十多个村庄的八十多个山岗上,发现了十多处古遗迹及一批文化遗物。同年9月。肇庆地区(现为肇庆市)文化局在这里举办全区文物普查骨干培训班。广东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和广东省博物馆派杨式挺先生参加办班和辅导工作,并对杏花河两岸多处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1984年底时,就在杏花河两岸发现古遗址和古遗物点28处;至1994年底,共发现古遗址和古遗物点71处。2003年初,在封开杏花河出土的一个朱色夹砂粗陶锅碎片上竟完整保存了4000多年前的稻谷壳。这一发现引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岭南栽培稻起源与分化研究》课题组的高度重视。结合邻近的封开县江口镇筋竹口遗址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我们课题组认为:广东省封开县(特别是杏花河两岸)很可能是广东地区继粤北曲江石峡文化之后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文化区,有必要开展与古栽培稻相关的调查研究。为此,课题组会同广东封开县博物馆姚锦鸿馆长,在封开县杳花镇莫仲良先生的协助下,对封开县杏花镇杏花河两岸的部分遗址进了小范围的古栽培稻遗存的初步调查,并采集到一批含稻遗物。现在对此进行专门介绍;并结合该地区之前的考古发现,就岭南栽培稻起源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2010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安城东一座宋代砖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墓为一座圆形穹隆顶、拱结构的砖室墓,根据出土文物推测该墓的下限为北宋熙宁年间。本研究中炭化茶叶疑似物出土于该墓的主棺,由于埋藏环境恶劣,出土时呈黑色团状,朽烂严重,无法  相似文献   

8.
二道井子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2009年4-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5200m2,清理出院落、房屋、窖穴、灰坑、城墙、环壕、道路、墓葬等遗迹。为了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以及当时的人地关系情况,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针对性采样法进行了系统的取样、种属鉴定与分析工作。浮选出土了包含有粟、黍、大豆、大麻等农作物在内的大量炭化植物遗存,这些植物遗存对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相似文献   

10.
江苏梅埝龙南遗址古稻作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7—1988年,苏州博物馆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埝乡龙南村发掘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制作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并从一些遗存的灰土中淘洗出大量炭化稻谷。据C~(14)测定遗址的年代距今4765年±108年至536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