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筛选低温环境的复合产甲烷菌群更适合提高系统低温产甲烷效能,从自然低温厌氧环境采集活性污泥,利用人工培养基进行富集驯化,以温度为胁迫因子研究复合菌群的产甲烷效能。同时,运用克隆文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复合低温产甲烷菌群的细菌和产甲烷古菌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采集的自然生境的低温复合菌群细菌克隆文库共获得80条有效序列,分布在11个细菌门,最优势细菌属Proteobacteria门(72.5%),其次是Bacteroidetes门(8.8%)。产甲烷菌克隆文库获得20条有效序列,可鉴定的产甲烷古菌为Methanosaetaceae科和Methanosarcinaceae科。经富集驯化的低温复合菌群在18℃时产气量最大,沼气产量为0.25m3·(m3reactord)-1,甲烷浓度为56.3%。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产甲烷菌群发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甲烷微生物菌群的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35℃区间,甲烷菌的产气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甲烷含量也随之增高。10-20℃区间因不适合产甲烷菌的生长而影响产气量,25-30℃区间适合产甲烷菌群的生长,为产气量较为理想。通过对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因子的pH研究表明:沼气发酵菌群适宜生长的pH为6.8-7.5。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调查分析现有厌氧发酵设备的基础上,从我国高寒地区实际生产需要出发,提出了开发高效厌氧发酵设备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设备独立设置;产甲烷阶段采用厌氧滤器和三相分离器有机组合应用;采取有效的污泥回流和全程菌群富集技术以及有效的节能保温措施;加强自动控制使设备高效稳定运行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寒区沼气生产,通过在低温条件下对产甲烷菌群的传代富集,以及沼气促进剂的投放,研究提高低温沼气发酵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代累计产气量100.0 mL,甲烷含量为45%左右,第五代为338.3mL,第六代则达到了367.7mL,甲烷含量也增至65%以上;在第五代中筛选出的高效产甲烷菌群中投入促进剂,累计产气量可达到428.0mL,增加产气率达40%以上,甚至超过了第六代产气效果16.4%。可见,随着代数的增加,菌群数量、产气量均相对增加,启动时间逐渐缩短;而沼气促进剂也能够增加甲烷发酵的效率,从而大幅提高产气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粉末作为发酵物料,探究在中温条件下添加不同氮源和金属离子对沼气产生过程及产生量的影响.[方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量,用点燃法来测定沼气产量.[结果]碳酸氢铵、尿素和酵母浸粉对沼气产量均有提升作用,其中碳酸氢铵为最佳氮源,磷酸二氢铵对沼气产生有抑制作用;物料中添加NaCl、KCl、MgCl2和CaCl2后,对提高沼气产量效果明显,其中,以添加NaCl效果最好.[结论]单纯以玉米秸秆作为发酵物料来生产沼气不利于产甲烷菌群的生长发育,通过添加外源氮源来降低物料组成的碳氮比可以提高沼气产量;在保持适宜的碳氮比条件下,添加适宜适量的电解质可以显著提高沼气产量;产甲烷菌群对NaCl和KCl有较高的耐受性,NaCl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沼气产量,而且可缩短产甲烷菌群的产气启动时间,从而缩短产气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粉末作为发酵物料,探究在中温条件下添加不同氮源和金属离子对沼气产生过程及产生量的影响。[方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量,用点燃法来测定沼气产量。[结果 ]碳酸氢铵、尿素和酵母浸粉对沼气产量均有提升作用,其中碳酸氢铵为最佳氮源,磷酸二氢铵对沼气产生有抑制作用;物料中添加NaCl、KCl、Mg Cl_2和CaCl_2后,对提高沼气产量效果明显,其中,以添加Na Cl效果最好。[结论]单纯以玉米秸秆作为发酵物料来生产沼气不利于产甲烷菌群的生长发育,通过添加外源氮源来降低物料组成的碳氮比可以提高沼气产量;在保持适宜的碳氮比条件下,添加适宜适量的电解质可以显著提高沼气产量;产甲烷菌群对Na Cl和KCl有较高的耐受性,NaCl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沼气产量,而且可缩短产甲烷菌群的产气启动时间,从而缩短产气周期。  相似文献   

7.
自然条件下的产甲烷生物菌种难以适应我国北方寒冷低温条件,使得沼气生产工艺难以满足连续、高产、高转化率的要求。通过对低温适应菌群的筛选和新型规模化沼气生产工艺及产气装置的研究,旨在实现北方冬季条件下连续、高效的产气。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南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关系,监测了双季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并采用PCR-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生育期内的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9.28 g·m-2和7.78 g·m-2。早晚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群落结构复杂、数量多,其中水稻移栽20 d左右土壤产甲烷菌数量最多,早、晚稻分别为1.14×107个·g-1干土和6.72×106个·g-1干土,均显著高于当季其他生育期。早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比晚稻复杂,数量比晚稻多,这与双季稻田的甲烷排放规律一致。稻田甲烷排放量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控制稻田产甲烷菌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以黄丝藻(Tribonema minus)提油后剩余藻渣为原料,与牛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藻渣与牛粪混合发酵工艺能使发酵液维持在适于厌氧发酵菌群生长的pH环境。在藻渣和牛粪混合比为4∶6的厌氧发酵体系下,累计产气量(783 mL)、产甲烷速率[9.8 mL/(d·g VS)]均为最大,日产气量(86 mL/d)和累计产甲烷量(88.07 mL/g VS)较高,发酵滞留时间最短(2.1 d)。  相似文献   

10.
沼气发酵微生物低温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6℃低温处理对沼气低温发酵微生物菌群产气特性及菌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生化培养箱控制温度条件,采用批量发酵、排水集气知MPN计数法,了解6℃条件沼气发酵器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群的数量。[结果]结果表明:通过6℃低温驯化,沼气发酵微生物菌群能维持日平均产气量为23.6ml/2500ml发酵液;发酵细菌数量为3×10^8个/ml,纤维素分解菌为9×10^4个/ml;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为1.9×10^5个/ml,其种群数量与常温条件相近;产甲烷菌数量为4×10^5个/ml,比常温条件低2个数量级。[结论]发酵体系中,低温主要影响产甲烷菌群。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水接种活性污泥后,在厌氧、37℃和120rpm条件下进行批培养,添加乙二酸盐(终浓度0.1g/L)促进甲烷茵的三羧酸循环碳代谢和胞内的钴同化作用,使同化钴含量相对于对照提升了64.1%,表明以钴为中心离子的Vn。的合成和以V。为辅酶的甲基CoM还原酶的活性得到增强,并最终从产气效率上反映出来,其挥发性乙酸盐残留量比对照减少70.9%,而沼气总产量、TS和Yp/v以及qp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1%、2.0%、6.1%和28.4%,说明厌氧体系中添加乙二酸盐促进了挥发性乙酸钠底物代谢流向终产物甲烷。乙二酸盐是通过提高菌群的甲烷合成能力来提高产气,而非仅通过促进茵群生长的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12.
许可  陈金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52-12753,12760
[目的]针对河口环境的甲烷产生相关微生物展开调查,了解其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变化。[方法]采用克隆文库技术,分析九龙江河口沉积物样品,调查甲烷产生相关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九龙江沉积物含有清晰的甲烷硫酸盐过渡区。克隆文库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是Methanosaeta,Methanomicrobiales和Methanomsarcinales/ANME。Methanomsarcinales/ANME是主要类群(41%),且以甲烷氧化菌ANME-2a为主。Methanosaeta和Methanomicrobiales分别占27%和28%。[结论]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乙酸利用型和氢气利用型甲烷产生是主要的甲烷产生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油田产出液中产甲烷菌的分离与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技术以新疆油田区块采出水为接种物,分离出一株产甲烷菌,并评价利用其生理活动及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该菌经过分离后进行液体纯培养,500ml培养液培养4周后累计产气量达300ml,气相成分经气相色谱检测为甲烷。这在油藏中能够增加地层压力,有利于提高微生物采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酿造高质量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关键容器。[方法]采用锥筒冷带发酵罐和立式夹发酵罐,研究2种发酵罐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2种发酵罐都能正常完成酒精发酵过程,发酵曲线呈"慢-快-慢"的正常模式,在发酵旺盛期,锥筒冷带发酵罐的控温效果明显优于立式夹套发酵罐。2种发酵罐中的葡萄汁在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2种发酵罐在开始浸渍发酵的前8 d,总酚、单宁、总花色素苷含量都迅速增加。在整个发酵期内,总酚、单宁的含量与浸渍时间呈正相关,而前8 d,总花色素苷的含量与浸渍时间呈正相关。在发酵过程中锥筒冷带发酵罐对总酚、单宁、总花色素苷浸提效果明显优于立式夹套发酵罐。原酒、陈酿酒在酒精度、干浸出物、总酚、单宁、总花色素苷指标上,锥筒冷带发酵罐均优于立式夹套发酵罐,更具有陈酿潜力。2种发酵罐所酿造葡萄酒的品质均为"优秀",但锥筒冷带发酵罐所得酒在外观、香气、口味和典型性方面均优于立式夹套发酵罐。[结论]各酒庄应根据产品市场定位、生产规模、资金实力等具体情况,合理搭配2种罐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The membrane lipid of a new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methanogen, Methanococcus jannaschii, has been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hydrolyzed polar lipid of this archaebacterium is primarily (95 percent) a macrocyclic glycerol diether, which has not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Th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An initial survey of selected methanogens failed to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this membrane lipid in any microorganism other than Methanococcus jannaschii.  相似文献   

16.
木薯粉浓醪酒精同步糖化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木薯粉浓醪酒精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薯粉为原料进行浓醪酒精发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糖化酶活力及糖化规律,并比较了同步糖化发酵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的发酵效果。[结果]在40~65℃范围内,糖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高于65℃时,酶活力开始降低。60℃时糖化效果最好,0.5h糖化率为48.2%,8h醪液中葡萄糖含量达27.5%,已完全糖化。发酵前4h,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和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的发酵速度差别不大,4h后同步糖化工艺的产酒精速度明显优于先糖化发酵工艺。同步糖化发酵工艺中残还原糖、残总糖含量明显低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发酵效率达90.3%。[结论]采用同步糖化发酵工艺进行木薯粉浓醪酒精发酵的效果优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17.
以残次裂枣为原料,采用直接发酵工艺和蒸煮后发酵工艺进行酿酒。对直接发酵工艺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比较2种发酵工艺对枣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残次裂枣原料中有害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大肠杆菌。在发酵过程中,第3天时大肠杆菌的存活量降至0.03MPN/mL以下,第6天时检测不到霉菌。发酵后期酒液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酵母菌,还有少量乳酸菌和醋酸菌。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酒精体积分数、Vc质量分数、多酚质量浓度分别为8.9%、45.8μg/g、1.184g/L;蒸煮后发酵工艺所得的枣酒酒精体积分数、Vc质量分数、多酚质量浓度分别为7.8%、47.7μg/g、1.153g/L。与蒸煮后发酵工艺相比,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中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质量浓度较高,杂醇油质量浓度较低,甲醇质量浓度符合国家标准(<0.4g/L)。因此,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大豆蛋白的情况。[方法]采用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大豆生产大豆多肽,对不同时间发酵液的pH值、游离-NH2含量、大豆多肽含量等进行检测。[结果]发酵液的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发酵72h时pH值达到稳定状态;游离-NH2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发酵60h时游离-NH2含量最高,为0.4370mg/100ml;大豆多肽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发酵60h时大豆多肽含量最高,为4.958mg/100ml。[结论]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大豆生产大豆多肽的最佳时间为60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