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作为安徽省科技技术项目"水稻重大病虫害灾变的关键因子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一个子课题,2014年度在安徽省广德县进行了大田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利用天敌种群结构消长控制不同前茬类型田块的害虫危害,在空白茬效果表现最差,在小麦茬和油菜茬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福州郊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长江农场有机稻田害虫与天敌群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防田、鸭稻田和自然观察圃为对照,对长江农场有机稻田的害虫与天敌群落结构和时间动态进行研究,用群落研究方法评价了有机稻主要害虫的生态控制效果;调查分析了有机稻区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稻田天敌群落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稻生防田中,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持续控制效果优于化防田,天敌功能团丰盛度显著高于化防田;害虫与天敌群落特征值(H'、J和C)均反映出有机稻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优于化防田.有机稻田与四周生境天敌群落相似度高,表明稻田四周多样化植物背景的保留有利于稻田天敌的迁移和繁殖;冬季绿肥紫云英显著增加了稻田天敌多样性指数,为天敌越冬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2年的定期定点调查表明,宁波地区稻田蜘蛛有15科34属60种,其中优势种有12种。蜘蛛是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为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田间调查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2种,害虫12种。天敌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青翅蚁型隐翅虫、四点亮腹蛛、拟水狼蛛和圆尾蟏蛸;害虫优势种为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褐飞虱、青翅蚁型隐翅虫主要分布于稻株下部;四点亮腹蛛和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稻株中、下部;圆尾蟏蛸和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稻株上、中部。群落多样性在中稻生育中期最高,群落均匀度是影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功能团为单位和以物种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群落特征在中稻生长发育期间变化较大,群落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8.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调查、室内鉴定及生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常规稻田浮游动物的组成、丰富度及多样性。结果在有机稻田检测到溞属(Daphnia)、裸腹溞属(Moina)、剑水蚤属(Cyclops)和小剑水蚤属(Microcyclops)浮游动物,而在常规稻田仅检测到3属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丰度与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有机稻田>田头水沟>常规稻田。表明有机栽培可显著增加稻田生态系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记述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间动态,测定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各营养层的优势集中性和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以及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为再生稻田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了长江下游稻区单季粳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按照有机水稻生产要求,分析了治理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的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长江下游稻区病虫草害发生以及本地有机水稻生产等情况,探讨并初步提出了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Oryza sativa)是中国最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一。目前,对于不同品种水稻或不同栽培模式下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明确本地区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势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对水稻的可持续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冀北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承德地区水稻主产区(河北隆化,河北滦平)稻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样本ZYY.CKD9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且有益菌较多,主要有硫杆菌属(Thiobacillus)、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和地杆菌属(Geobacter);但也存在共有细菌菌群,如Kaistobacter、溶杆菌属(Lys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Candidatus_Soli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Anaeromyx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等;P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空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为冀北水稻田土壤修复、病害防治及功能菌肥开发,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时间和垂直序列上的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和相似性比例指数,评价它们在双季晚稻田中的竞争、共存机制,为制定双季晚稻刺吸式口器害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动态规律,采用黄板诱集法,通过2010年和2011年连续2年的调查取样,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稻田物种数、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化防稻田;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有机稻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大于化防稻田;水稻生育期进入抽穗扬花期后,有机稻田优势集中性指数低于化防稻田;多样性指数恰好相反,水稻生长前期有机稻田低于化防稻田,水稻生长后期高于化防稻田。黄板诱集法可以作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的有效取样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冷浸田湿润栽培增产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冷浸田水稻在湿润栽培情况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还原性物质总量、有机质和速效氮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两个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情况下的吸氮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湿润栽培的增产原因在于改善土壤环境,土温升高,土壤昼夜温差加大,氧化还原电位提高,还原性物质总量减少,使土壤中潜在养分释放,特别是氮素释放最多,为稻根的营养吸收创造有利条件;稻根健壮,根系活力增强,地上部光合器官发达。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料用量对低产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3 a在中低产水稻土上进行有机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使水稻经济产量平均增产25%,而秸秆产量增加效果高达47%;在低量有机肥料处理中,养分的农学效率为6.3 kg,肥料养分利用率36.8%,高量处理中养分的农学效率只有1.7 kg/kg,肥料养分利用率仅为20.8%,有机肥料最佳施用量在15~30 t/hm~2。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快速培肥土壤,3 a后,土壤中的OM、全N、全P、有效N、有效P和有效K含量比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8.0%、9.6%、20.0%、8.2%、183.1%和21.5%。其中以增加土壤全P和有效P效果最为明显,有效P平均增加183%,土壤OM也增加8%,全N增加9.6%。有机肥料能够快速培肥稻田土壤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稻田非靶标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以过表达水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RAC22)和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H10)及转化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β-Glu)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RIP)的四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系E122-1和E127-1以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E32为材料,通过温室接种和田间调查开展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对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结果】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比对照明显提高,同时,E122-1和E127-1田间发生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带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而两者田间发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生三化螟的枯心株率和发生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株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植株中,E122-1和E127-1的0级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级植株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水平,田间种植,相比对照,不会显著引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观赏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观赏桃园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研究表明:桃园昆虫有64种,隶属于11目48科。物种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主要优势种为桃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Fabr.)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sisZacher)。在不同时间其优势度、多样性、均匀性等也不断变化。根据群落的相异系数对桃园6~9月的昆虫群落进行分析表明,8月中旬与8月下旬的昆虫群落最为相似,其次是7月上旬与7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