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规律,采用静态箱技术进行了模拟池中稻田排放甲烷的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池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为1280kg/hm^2,晚稻高于早稻,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高量绿肥,常量绿肥+经肥和纯化肥3个处理甲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808,1533和530kg/hm^2,早稻以分蘖末期和幼穗分化始期时甲烷排放量最大。晚稻从分蘖开始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和末期达峰值,孕穗期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2.
稻田甲烷排放机理和调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甲烷排放测定。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于-180mV时,甲烷排放量明显上升;稻田甲烷排放途径:3/4从水稻排出,1/4从土壤排出;宽窄行“双龙出海”插秧+养萍、垄畦栽水稻+养萍可分别比常规稻作减少甲烷排放量21.8%和42.3%;稻田放养一定量的革胡子鲶能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甲烷排放,放养量以2250kg·hm^-2为宜。放养量过大会增加甲烷排放;稻田放养鱼、萍,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 ,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静态箱技术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 .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 -稻 -冬泡制处理最高 ,为 1498.5 2 kg/ hm2 ,稻 -稻 -绿肥制处理居中 ,为 1437.6 6 kg/ hm2 ,稻 -稻 -油菜制处理最低 ,为 12 30 .95 kg/ hm2 .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 .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晚稻的出现在返青期 .讨论了稻田甲烷排放与环境温度及稻田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的关系 ,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无明显相关性 .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制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作制度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水稻-小麦轮作,稻田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5.37mg/m^2.h^-1,仅是冬水稻田排放通量16.10mg/m^2.h^-1的1/3。耕作制也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盆栽试验中,用^15N2还原法测定稻株总氮,其中1.09%来自接种的固氮蓝藻。蓝藻当季固定的氮素只有11.93%被利用。接种蓝藻增加稻田的氮量为16.3kg.hm^-2。实验室条件下按固氮量推算,自然水稻田土壤生物固氮量为14.2kg.hm^-2,植株总氮的16.8%来自生物固氮;接种蓝藻的稻田土生物固氮量为31.2kg.hm^-2,比自然稻田多固氮17kg.hm^-2,植株总氮的25.8%来自  相似文献   

6.
玉米全地面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玉米产量高于1500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保苗密度81900-84300株/hm^2,施N307.5-396.0kg/hm^2,P2O5216.0-313.5kg/hm^2,N:P2O5为1:0.77-0.79;灌溉定额3747-43086m^3/hm^2,灌水3-4次,头水于拔节前后灌溉二水于大喇叭口期灌溉。  相似文献   

7.
半夏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试验表明:氮,磷,钾和播种量4因子对半夏产量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是播种量-氮-钾-磷;其优化栽培模式为施N116.0-164.0kg/hm^2,P2O5141.8-186.8kg/hm^2,K2O90.0kg/hm^2,播种量为3000.0-3750.0kg/hm^2。  相似文献   

8.
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兴化市的钓鱼乡为例,研究了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超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高产条件下高14.22%-18.69%,超高产条件下氮,磷盈余量,2钾亏缺量分别为380.0-432kg/hm^2,19.15-32.78kg/hm^2,99.1-174.0kg/hm^2,与高产条件下比较氮,磷盈余量提高,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超高产农  相似文献   

9.
氮、磷是高产玉米必需的营养元素,二者配合施用有更高的肥料效应。试验表明,关中灌 产最佳施一为N146.4-220kg/hm^2.P2O586.1-93.4kg/hm^2,最佳产量为9440-10990kg/hm^2每公手混合养分可增产玉米13.29kg。  相似文献   

10.
锐劲特拌种处理防治晚稻早期害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在福建省晚稻田利用25%锐劲特胶悬剂拌种进行防治晚稻早期害虫的试验。结果表明,秧田期播种后14d,锐劲特40ml/hm^2,100ml/hm^2,200ml/hm^23种剂量拌种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效均达98.8%以上。药后38d200ml/hm2处理的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好,达87.3%。本田期药后61d锐劲特200ml/hm^2,100mhm^2两种剂量拌种处理对二化螟防铲达61  相似文献   

11.
民和县灌区1991-1995年实施春小麦套种黄豆7769.3hm^2,套田五年平均单位面积产小麦4291.5kg/hm^2,黄豆1582.5kg/hm^2混合5874kg/hm^2,比小麦单种五年平均单产4200kg/hm^2增产小麦2.2%,混合增产39.9%。  相似文献   

12.
早熟高梁杂交种晋早94—1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东高寒区寿阳县,对新育成的早熟高梁晋早94-1杂交种,从插期、密度、施肥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该品种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1-5日,密度为15万株/hm^2,最佳施肥量为纯氮243.15kg/hm^2,纯磷(P2O5)133.35kg/hm^2,在此施一下产量为6595.50kg/hm^2。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养鱼立体开发效果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虞市大勤乡10hm^2连片稻田养鱼示范方的结果表明,年粮食平均产量13327.5kg/hm^2比对照增产0.4%,鱼产量397.5kg/hm^2,稻田养鱼比对照净收入增加1813.5元/hm^2,产出能力提高19%;具有控制田间杂草,减轻害虫为害,改善稻田土未环境的效果。提出稻田养鱼田间基本设施布局、鱼种放养、肥水管理、农药施用和合理投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土壤肥料用量不足,氮磷比例失调,气温低,热量不足,土壤犁地层等影响粮食产量提高的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耕深27cm和20cm处理比14cm处理,小麦增产319.5kg/hm^2和240.0kg/hm^2,蚕豆增产621.0kg/hm^2和396.0kg/hm^2,在施有机肥67500kg/hm^2条件下,氮磷总量以51kg/hm^2为宜;各作物适宜的氮磷比例是:小麦1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砂姜黑土和潮土为供试土样,在小麦配方施肥中测定其肥力,结果提示,低肥田施氮肥,砂姜黑土为180.5kg/hm^2、P2O5为82.5kg/hm^2;潮土的N为96.5kg/hm^2、P2O5为90.0kg/hm^2。中肥田中,砂姜黑土N为135.0kg/hm^2、P2O5为35.5kg/hm^2;潮土的N为139.3kg/hm^2、P2O5为90.0kg/hm^2。高肥田中,砂姜黑土N为78  相似文献   

16.
稻田群落食物链结构优化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连作稻田引入萍,鱼,螺组成一定的群落食物链后,稻田的系统生产力显著提高。对稻田绿萍的消长因素和萍-鱼食物链行为进行计算模拟的结果表明:在纯稻田的稻-萍-鱼系统放养草鱼夏花的数量以45000尾/hm^2为宜。田塘式稻-萍-鱼夏花草鱼苗可放养75000尾/hm^2。稻田组建群落食物链对水稻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且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基肥处理的红辣椒产量进行了是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的6种基肥方案中,以施农家肥45t/hm^2+磷二铵187.5kg/hm^2、农家肥60t/hm^2+磷二铵187.5kg/hm^2、磷二铵375.0kg/hm^2+尿素375.0kg/hm^23个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根据白银市实际,建议推广应用前两个方案,在农家肥不足时可考虑应用后一方案。  相似文献   

18.
应用P-Zn二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钙质及中性紫色土肥料优化配方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钙质紫色土上,玉米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P2O5150kg/hm^2,ZnSO445kg/hm^2;中性紫色土为P2O588kg/hm^2,ZnSO436kg/hm^2。两种紫色土玉米的最佳施肥量为P2O568-90kg/hm^2,ZnSO415-30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分管理及耕作制度对广州地区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常规CH4排放明显低于国内其服稻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低洼盐碱地稻、苇、鱼开发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4~1995年大安市叉干镇科技示范区低洼盐碱地稻、苇、鱼开发模式的试验结果。试验面积7.27hm2,采取稻田养鱼(3.77hm2)、苇塘养鱼(1.92hm2)、泡沼养鱼(1.58hm2)、综合利用稻田排水及塘泥返田等措施,水稻、芦苇平均单产分别为6693.6kg/hm2及9320.3kg/hm2;稻田、苇塘及泡沼养鱼的净产量分别为580.4、2523.3及3892.5kg/hm2。单位土地面积纯经济效益平均12868元/hm2。还探讨了稻、苇、鱼模式的改土培肥、调节小气候、保护农业环境等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