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采用Pt-Rh催化器净化方法,并着重探讨了以降低NO排放为主的Pt-Rh催化器性能、排放温度、NO还原催化的性能和转化效率控制等问题。试验研究了Pt-Rh催化器的转化效果、其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排放建议。结果表明:当贵金属Rh的加入量为30g时,Pt-Rh催化器可有效降低小型汽油机的NO排放量,最高转化效率达到48%,同时对HC、CO的排放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改装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不同配比煤层气的试验.发动机采用进气道电控喷射阀,喷射几种不同配比的煤层气燃料:80%CNG和20%N2,70%CNG和30%N2,60%CNG和40%N2的煤层气分别掺烧10%和20%的氢气.试验表明,与燃用纯CNG燃料相比,发动机燃用煤层气的有效燃料消耗率增加,并且随着燃料中氮气浓度的增加有效燃料消耗率逐渐增大;缸内最高爆发压力降低,并且随着氮气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HC和CO的排放增加,NOX排放和排气温度降低.发动机燃用煤层气掺烧20%氢气燃料的HC和NOx排放量低于掺烧10%氢气燃料,小负荷时CO排放量和排气温度也降低,中高负荷时增加.结果表明,改制后的发动机能燃用多种配比的煤层气,且工作稳定、起动性能好,能够适应变组分低甲烷浓度煤层气的燃烧.  相似文献   

3.
从降低汽油机NOx排放问题入手,研究单缸化油器式汽油机进气加入CO2对其排放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了进气加入不同流量CO2条件下NOx、HC、CO和CO2的排放趋势,以及加入CO2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汽油机进气加入适量CO2可显著降低NOx的排放,对HC和CO的排放影响不大,但会使发动机输出功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将生物燃油与0#柴油进行乳化后,制成B10、B15、B20乳化型生物燃油,在发动机实验台架上,柴油机转速为1500r·min^-1时考察B10,B15,B20燃料的HC、CO、PM、NOx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转速下,柴油机燃用乳化型生物柴油的HC、CO、PM排放比柴油要高,而且随着生物燃油比例的增大逐渐增多,但均未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柴油机燃用乳化型生物柴油的NOx排放量比柴油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车用汽油机稳态工况下废气排放与汽油机转速、负荷、空燃比和点火正时等影响因素之间是非线性关系 ,通过对汽油机试验排放数据的学习 ,建立起描述车用汽油机废气 HC,CO,NOx 排放与上述因素之间关系的 BP神经网络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排放预测和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台型号与性能指标相同的汽油机,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含有清净助燃剂的汽油对发动机动力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用含有该种汽油添加剂的汽油机,其功率增加了16.43%,油耗率(Specificfuelcon.sumption,SFC)降低了5.39%,CO、HC和NOx的排放分别降低了28.61%、54.38%和10.1%.此外,添加剂对发动机缸筒的磨损和燃烧室壁面沉积物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对催化净化装置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碱性空气介质参与农用车发动机缸内燃烧的条件下,通过改变碱性空气介质浓度,分别测试农用车发动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碳(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值变化规律。试验研究发现,碱性空气介质参与农用车缸内燃烧对发动机排放有一定的影响,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更趋近于完全燃烧,其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都将有一定程度地提升。其中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有所减少,碳氢化合物(HC)排放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电控汽油发动机在正常怠速时尾气排放分别与进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进气湿度在42±2%的相对稳定的范围,进气温度从0℃到40℃间隔10℃的增加过程中,HC、NOX和CO三种排放污染物都是先减少后增加。HC在进气温度为0℃时排放最多,20℃时排放量最少,进气温度从0℃升高到20℃时,HC排放下降了7.9%;NOX在进气温度为40℃时排放量最多,20℃时排放量最少,进气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NOX排放上升了5.1%;CO在进气温度为0℃排放最多,20℃和30℃时排放最低。汽油机进气温度和其他运行参数保持不变时,进气相对湿度从40%逐步增加到85%时,NOX的怠速排放下降明显,HC和CO的怠速排放都有所上升,试验所用的帕萨特B5发动机进气湿度从40%上升到85%时,NOX的怠速排放下降了14.4%,而HC和CO的排放分别上升了4.6%和4.2%。  相似文献   

9.
典型农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典型农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特点,本文利用EFM2尾气质量流量计和SEMTECH-DS气态污染物分析仪对CO、HC、NOx进行了测量并确立了利用MAHA测量排放颗粒物的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测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怠速、行走和作业三种工况,对比不同工况下NO/NOx的比值显示在作业工况下的NO/NOx的比值最高,行走工况居中,怠速工况最小;对比不同排放标准下油耗的排放因子发现,农用机械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生物柴油在柴油机上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方法】在一台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生物柴油与柴油的对比试验,对燃用生物柴油时的燃烧压力、滞燃期、放热规律以及排放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与燃用柴油相比,生物柴油滞燃期低,燃烧持续期长;当转速为1500 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0.531 MPa时,生物柴油最大燃烧压力、最大压力升高率以及最大燃烧放热率分别较柴油降低1.91%,30.1%和29.32%;当转速为1500 r/min时,燃用生物柴油时的比油耗平均较柴油高11.6%,燃用生物柴油时的HC、CO和烟度排放量分别较柴油平均降低17.17%,26.73%和37.85%,NOx排放量平均较柴油高21.93%。【结论】燃用生物柴油油耗增加,除NOx外其他排放量减少。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的前提下,生物柴油可以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在柴油机上使用。  相似文献   

11.
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研究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压缩天然气(CNG)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将涡轮增压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引燃天然气的双燃料发动机.在原柴油机柴油喷射系统中加装喷油泵齿条限位装置,并加装电控系统和天然气供给系统,控制柴油和CNG的喷射量.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料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双燃料发动机在转速为1 400r/min、全负荷下的NOx、HC、CO与碳烟排放及有效燃料消耗率.结果表明:与原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替代率为32.7%、38.9%、41.6%、47.2%、51.3%、55.8%、61.5%、65.8%、70.7%、75.8%和80.9%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了5.4%;NOx排放平均升高了22.1%;HC排放平均升高了344倍;CO排放平均降低了20.1%;碳烟排放平均降低了47.9%.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汽油机在有失火现象工况和良好技术下废气排放中的碳氢化合物(HC)、二氧化碳(CO2)和氧气(O2)体积分数值的试验数据,提出了描述汽油机失火故障的模糊向量和模糊模式,并利用海明贴近度方法对CA6102汽油机失火故障模式识别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点火系统使用因素的改变,在特定的工况及运行条件下测试其发动机HC及CO排放变化,指出了点火使用因素对发动机Hc排放有很大的影响,而对CO排放影响都基本不大。不同使用因素对HC排放影响显著性不同,并且同一使用因素对HC排放影响在不同的工况下表现程度也有所不一致,即存在故障特征工况。  相似文献   

14.
对CNCM–2.5Y型多功能加热炉进行工业热态试验,测试在室内风速为0.5 m/s时二次风率变化的排烟热损失和烟气中CO、CO2、NOx、SO2等组分的排放。结果表明,二次风率的大小对排烟温度及烟气组分排放有明显影响,在一次风量不变时,随着二次进风量的增大,排烟温度和烟气中CO、NOx、SO2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精确控制二次进风的变化,发现二次风率为20%时,排烟热损失为8.5%,CO排放量为1 055 mg/m3,NOx排放量为52.0 mg/m3,SO2排放量为96.0 mg/m3,CO2排放量为8.2%,此时的二次风率与其他工况相比排烟热损失低,烟气污染物排放少。  相似文献   

15.
以93#无铅汽油为基础油,按照体积分数配制出20%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研究了电喷汽油机在不作改动的情况下燃用高掺混比丁醇-汽油混合燃料时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汽油机任何参数的情况下,与原汽油机相比,20%体积掺混率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动力性相差不大,低转速性能还稍有提高,而CO和HC的排放则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机外处理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微粒排放机外处理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常用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机外处理技术,如微粒过滤器、静电捕集、旋风(流)分离、氧化催化器技术,以及微粒净化组合技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各种微粒处理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微粒过滤器和组合技术是比较有前途的微粒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