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2.
大珠母贝种苗海区深水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了大珠母贝种苗不同深度和密度的养殖试验,以优化、筛选合适的养殖密度和深度,为大珠母贝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贝苗初始大小为平均壳长4.11 mm,平均壳高3.89 mm,平均体重0.0143 g,养殖水深包括3、5、7m和海底(12 m)(贝苗密度为2 000个/笼),养殖密度包括500、1000、1 500、2 000、2 500个/笼(养殖水深为5m).经过两个月的养殖,7 nm水深的贝苗生长最快,平均壳长达30.80 mm(平均生长速度为0.41 mm/d),平均体重达3.34 g(平均生长速度为36.69 mg/d);密度为500个/笼的生长较快,平均壳长达30.15 mm(生长速度为0.42 mm/d),平均体重达3.18 g(生长速度为31.90 mg/d).深度组中存活率最高的是海底组(12 m),为17.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最低的是3m组,为6.9%;密度组存活率最高的是1 500个/笼组,为15.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最低的是2 500个/笼组,为7.4%.不管是深度组还是密度组,第1个月与第2个月的平均壳长增长没有明显差异,而第2个月的平均体重增长明显大于第1个月.说明大珠母贝苗海区养殖适宜在较深水层、密度为1 500-2 000个/笼的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放养密度对西施舌稚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6-8月,在汕头市海水种苗培育中心,对体长11.74mm的西施舌稚贝放养密度进行研究。经50d的观察,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的生长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最终平均体长、最终平均体重和平均体长增长率、平均体重增长率都伴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水温25.6~28.2℃,每平方米放养3 000粒平均体长11.7mm的西施舌稚贝,其净增重量最佳。  相似文献   

4.
将壳长6.60±0.03mm的西施舌稚贝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藻类(XZ组)、配合饲料(XL组)和藻类与配合饲料的混合饵料(XH组),各设3个平行,20d后测定各组稚贝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以研究不同饵料对稚贝生长、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西施舌成活率在88.2%~96.6%。稚贝壳长增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壳长平均增量XH组XZ组XL组。不同饵料组对西施舌体重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饵料对西施舌稚贝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都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XH组XL组XZ组;纤维素酶比活力XZ组XH组XL组;脂肪酶比活力XL组XH组XZ组。  相似文献   

5.
2002年6 ̄9月,在广东省汕头市海水种苗中心进行室内底播式清洁培育西施舌大规格种苗工艺的研究。在放养的水质条件、底质条件、放养密度、饵料组成等相同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管理方法,探索西施舌幼苗清洁培育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换水率、增加投饵次数、缩短清污间隔日数、延长流水时数、定时投放光合细菌、加强日常管理,是西施舌幼苗室内底播式培育提高种苗生长率和存活率的有效措施。体长14.5m m的西施舌幼苗清洁培育50d,体长平均增长8.37m m,体重平均增长1.31g,成活率81.66%。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通过采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浮游期,附着期和苗种早起培育结合室外土池培育工艺相结合方法,于2010年11月3日经现场检测,共培育出泥蚶苗3735.2万粒,蚶苗平均壳长9.70mm,平均体重0.117g/粒。  相似文献   

7.
泥蚶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进行了泥蚶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和室外蚶苗的中间培育.室内育苗池11口,面积263m^2,共育出稚贝2.15亿粒,平均壳长0.76mm,出苗量81.6万粒/m^2.蚶苗中间暂养面积6667m^2,投放稚贝苗2.0万粒,培育42d后,培育出蚶苗总量为1.35亿粒,平均体长3.54mm,每平方米出苗量2.028万粒,,成活率达67.5%。  相似文献   

8.
2010年6月28日通过取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淀山湖沿岸及周边河道内河蚬的分布状况,发现湖内西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多(平均密度62.3个/m2,生物量62.7 g/m2),而东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少(平均密度13.8个/m2,生物量12.8 g/m2),位于东南侧的河道内河蚬密度最大,达到318.5个/m2,生物量225.2 g/m2。2011年1-12月通过按月取样对淀山湖内河蚬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仔蚬(壳长<8 mm)在6月份大量出现,指示6月为淀山湖内河蚬的繁殖高峰期,仔蚬在1年后壳长生长至19mm,2年后壳长生长至27 mm,2年之后仍然存活的个体比例很低。估计淀山湖内河蚬在开始底栖生活之后的生命周期约为2~3年,理论上最大壳长为30 mm,实际最大壳长为34 mm。淀山湖河蚬的分布及生长数据将对于此区域河蚬资源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的最适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稚贝的中间培育过程中,采用60目、40目和20目3种网袋吊在池塘中进行暂养(共15个密度).结果表明:60目网袋中每袋放20 000粒稚贝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81.2%,壳长达(1.89 ±0.02)mm,壳长日生长为(26.8 ±0.8)μm;40目网袋中每袋放4 000粒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75.5%,壳长达(4.38±0.07)mm,壳长日生长为(126.3 ±3.7)μm;20目网袋中每袋放2 000粒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92.3%,壳长达(5.80±0.10)mm,壳长日生长为(60.0±3.0)μm.  相似文献   

10.
以红壳色文蛤为亲本繁殖子一代(F1)红、黄壳色文蛤为试验材料.2011年3月,对2009年8月保种选优的红壳色文蛤的养成池进行随机取样,获取726个个体,其中黄壳色文蛤181个,红壳色文蛤545个.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几方面进行生长效果比较;依据壳长大小将其分为5个不同规格试验组,进行2个群体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比较.结果表明:(1)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红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5.83 ±3.05)mm、(12.41±1.66)mm、(21.58 ±2.56)mm、(4.20±1.70)g,黄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4.65±2.82)mm、( 11.87±1.46) mm、(20.42±2.27)mm和(3.61±1.38)g,红壳色文蛤群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黄壳色文蛤群体(P<0.05).(2)红壳色文蛤的淀粉酶活性变化范围是1.90 ~ 3.30 U/mg,黄壳色文蛤是1.38 ~3.00 U/mg;红壳色文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范围是36.81 ~72.41 U/mg,黄壳色文蛤是29.50 ~57.18 U/mg.消化酶活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红壳色文蛤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黄壳色文蛤(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壳长对文蛤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显著(P>0.05),对淀粉酶的影响显著(P<0.05).因此,不同壳色群体的生长速度与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文蛤稚贝虾池中间育成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稚贝经164d中间育成,贝苗平均壳长达6.51mm,最大个体25mm,成活率达60.18%。报道了文蛤稚贝中间育成的主要技术环节,尤其是稚贝虾池网箱育成技术;介绍了提高育成稚贝的生长速度、育成成活率的方法与措施,以及稚贝在高温期间如何度夏等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生长、存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单一湛江等边金藻、青岛大扁藻及其二者的混合饵料(体积比为1∶1)分别投喂壳长为1.31 mm±0.05 mm的厚壳贻贝稚贝,并检测其21 d内的存活率、壳长、壳高、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淀粉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稚贝的存活率均大于93%,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14 d以上时,各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壳高、特定生长率、湿重和淀粉酶活力均为混合饵料组高于其他饵料组;试验结束时,混合饵料组稚贝的各项生长指标及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个单一饵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3.
家蚕新品种“金丝一号”在农村的饲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家蚕新品种“金丝一号”的农村饲养状况。[方法]以“金丝一号”为供试家蚕品种,“871×872”为对照,调查龄期经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等各项指标,比较试验品种生产性状的优劣。[结果]“金丝一号”的饲育方法与常规家蚕品种一致,其平均全茧量达到1.840g,平均茧层量0.376g,平均茧层率20.45%,张种平均产茧量35.79kg,其茧质成绩较理想,已接近实用家蚕品种实际生产的产量水平。其张种平均产值达到1002.12元,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品种。“金丝一号”茧丝颜色为金黄色,不再需要进行人工染色,降低了加工成本。[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掌握“金丝一号”的生产性状和表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不同网笼养殖密度和海区网笼吊养的方法,对管角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d的不同养殖密度养殖,各密度组幼螺壳高、体质量的生长均呈指数生长,除10个·笼-1密度组生长离散(SV)增加外,其他4个密度组(20,30,40,50个·笼-1)生长离散(SV)均降低;不同密度组间生长表现差异显著,20,30个·笼-1密度组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质量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3次项回归关系(SGR=0.8573+0.1532D-0.0051D2+0.00005D3,R2=0.9991)。海区网笼吊养结果表明:选取养殖密度为30个·笼-1,经过100d的海区吊养,管角螺壳高增加了34.7%,体质量增加了157.4%,壳高平均日增长0.18mm,体质量平均日增长0.173g,成活率为98%;网笼吊养模式适合管角螺养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和发育状况,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格坐标纸计算面积法,测定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玉米Zea may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等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并观察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寄主植物取食偏好性发生了改变,其中1龄若虫的平均取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474.67 mm2±66.03 mm2)、毛竹(179.33 mm2±41.38 mm2)、芒草(76.00 mm2±42.11 mm2),而2~5龄若虫对芒草的取食面积都显著大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P<0.05)。不同寄主植物饲喂后,黄脊竹蝗平均体质量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301 g±0.015 g)、芒草(0.295 g±0.022 g)、毛竹(0.229 g±0.027 g);黄脊竹蝗平均体长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25.120 mm±0.682 mm)、玉米(24.860 mm±1.436 mm)、毛竹(22.910 mm±2.914 mm)。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产卵前期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55.4 d±6.9 d)、毛竹(41.7 d±2.2 d)、玉米(41.2 d±3.7 d),其中芒草饲养的种群产卵前期显著大于其他2种植物饲养的种群;黄脊竹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雌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122.00粒±6.08粒)、玉米(121.00粒±12.70粒)、芒草(21.00粒±2.89粒);单一寄主植物饲养黄脊竹蝗的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88.33%±1.70%)、芒草(86.67%±1.66%)、玉米(83.33%±1.60%)。  结论  从寄主植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和繁殖能力来考虑,玉米叶可以大量种植,芒草为户外野生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不易大批量获取。相对来说,玉米叶是最适合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6.
低盐度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海低盐度地区(盐度2—8)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进行174d。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在整个养殖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5.58g,最快可达13.25g,平均日增重率为2.54%;养殖130d后,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其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582×L^2.09(R^2=0.9968),体长生长方程为L=-0.0169t^3+0.1911t^2+2.3675t+0.7124(R^2=0.9947);肥满度初期较高,最高为6.19,养殖中期有所下降,后期恢复到4.22;饵料系数平均为1.44。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添加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为期26 d的养殖实验。以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组投喂为对照组(A),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补充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为实验组(MA)开展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显著提高黑神仙鱼稚鱼存活率,并一定程度提高特定生长率。MA组和A组存活率分别为(95.53±3.21) %、(82.50±4.32)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50±1.47 )%·d?1、(6.92±1.06 )%·d?1。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其质量性状、形态性状的生长,提高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和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养殖结束后黑神仙鱼稚鱼体长、体高、腹鳍长、背鳍高和尾鳍长分别为25 、12 、22、10 和5 mm;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分别为12 mm和3 %;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分别为92%和90%。使用卤虫无节幼体配合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补充投喂对黑神仙鱼稚鱼中间培育阶段的生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作为优化黑神仙鱼稚鱼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日一回育和一日二回育2种少回育方式以及少回育下蚕头密度和5龄给桑量对全茧量和茧层率的影响,分析家蚕少回育省力化养蚕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调查了不同蚕头密度、5龄给桑量、日给桑频次条件下的全茧量和茧层率.[结果]在一日二回给桑片叶育条件下,蚕头密度为630~880头/m2时各给桑量的全茧量和茧层率均无显著差异,但蚕头密度为1 100 头/m2时的全茧量和茧层率显著低于其他蚕头密度.在适度蚕头密度条件下,除75%给桑量的全茧量显著低于其他给桑量外,各给桑量的全茧量和茧层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全茧量、茧层率均与给桑量呈正相关;当蚕头密度过大时,全茧量、茧层率与给桑量呈负相关.一日一回育的全茧量极显著低于一日二回育,但2种少回育方式在茧层率上的差异不显著.[结论]在片叶育方式下,一日二回育优于一日一回育,一日二回育中5龄给桑量和蚕头密度分别以85%的给桑量和880头/m2的蚕头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