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岩原鲤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殖和稚鱼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岩原鲤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原鲤[Procypris rabtmdi(Tehang)]是一种长江中上游水系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少,再加上环境巨变和滥捕,使岩原鲤野生资源日益枯竭,濒临灭绝,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结合大量的文献和自己的研究结果,从分类地位、种群生态、形态学、生理生化、遗传学和人工养殖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岩原鲤的研究概况和进展,指出了岩原鲤种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岩原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岩原鲤单养、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养3个组中,相同的放养规格,以放养密度500尾/667m~2的利润最高,为6436元/667m~2;在与胭脂鱼混养的3个组中,以岩原鲤500尾/667m~2+胭脂鱼200尾/667m~2+白鲢50尾/667m~2的组合利润最高,达到了7233元/667m~2。对比发现,混养3个组的经济利润明显高于单养组。以上结果表明,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岩原鲤单养。  相似文献   

4.
1.岩原鲤。岩原鲤属鲤形目鲤科原鲤属,俗称岩鲤,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在长江上游渔业中,属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岩原鲤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厚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属中型的上等经济鱼类。岩原鲤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的染色体核型,了解其细胞生物学特征,为其种质的检测提供相应的标准参数,也为进一步探讨岩原鲤的系统演化和进化地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肾细胞体内培养法,以头肾为材料,通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岩原鲤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岩原鲤的染色体数目2n=100,占总数的78%,核型公式为2n=22m+26sm+22st+30t,臂数NF=148。50对染色体中,有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15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结论】岩原鲤与鲤亚科其他鱼类及鲃亚科部分鱼类染色体核型相同,但核型公式和染色体臂数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铵态氮和亚硝酸盐氮对岩原鲤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岩原鲤幼鱼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下铵态氮和亚硝酸盐氮对岩原鲤的毒性。结果表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岩原鲤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2.32 mg/L(1.72~3.24 mg/L)、1.06 mg/L(0.79~1.42 mg/L)。  相似文献   

7.
岩原鲤是名贵经济鱼类,是比较受欢迎的淡水养殖品种,本文介绍了岩原鲤池塘养殖技术,供广大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给岩原鲤的商品鱼进行规模化成鱼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鱼种,结合生产实践研究岩原鲤的池塘育种方法。采用不同的养殖密度(120万、150万尾/hm2)和不同的饲料配方(饲料蛋白含量分别为34.3%和38.5%)养殖相同规格的岩原鲤鱼种。结果表明:选择3 cm的岩原鲤鱼种,投喂蛋白含量38.5%的饵料经过10个月的养殖全长可达13.5 cm,平均成活率达到91.25%,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越冬期间岩原鲤、中华倒刺鲃腹脂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嘉陵江北碚江段岩原鲤(Rocypris rabaudi Tchang)、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 Bleeker)越冬期间腹脂皂化值、碘值的研究表明:1)越冬前期至中期,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在越冬饥饿时,优先利用碳链较短、饱和性较高的脂肪酸,同时对碳链较长、不饱和性较高的脂肪酸有较高的存留率;越冬中期至后期,由于食物的补充,鱼体腹脂脂肪酸呈碳链变短、饱和性增强的趋势.2)越冬期间,随着水温的降低,岩原鲤、中华倒刺鲃腹脂脂肪酸不饱和性增高,反映了鱼体在低温下保持生物膜正常流动性的生理适应性.3)中华倒刺鲃腹脂脂肪酸不饱和性高于岩原鲤,与其活动能力强于岩原鲤有关.  相似文献   

10.
越冬期间岩原鲤、中华倒刺(鱼巴)腹脂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嘉陵江北碚江段岩原鲤(Rocypris rabaudi Tchang)、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 Bleeker)越冬期间腹脂皂化值、碘值的研究表明:1)越冬前期至中期,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在越冬饥饿时,优先利用碳链较短、饱和性较高的脂肪酸,同时对碳链较长、不饱和性较高的脂肪酸有较高的存留率;越冬中期至后期,由于食物的补充,鱼体腹脂脂肪酸呈碳链变短、饱和性增强的趋势。2)越冬期间,随着水温的降低,岩原鲤、中华倒刺鲃腹脂脂肪酸不饱和性增高,反映了鱼体在低温下保持生物膜正常流动性的生理适应性。3)中华倒刺鲃腹脂脂肪酸不饱和性高于岩原鲤,与其活动能力强于岩原鲤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金银忍冬的引种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11月,从长白山引进金银忍冬种子。经过5a多引种栽培试验,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及繁殖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银忍冬适应性强,耐寒、抗旱、易繁殖、易移栽、无病虫害;种子繁殖采取低温沙藏处理后再用冷水浸种48h,发芽率87.3%;嫩枝扦插用1 000mg.kg-1 NAA处理插穗2s,生根率最高,为92%,属于皮部生根型树种;其主梢每年有2个生长高峰。树形优美,枝叶繁茂,花期2个月,红色果实可在枝条上存留一个冬季,是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2.
树莓繁殖技术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树莓的主要繁殖技术,指出分株繁殖、根段扦插、成枝扦插、绿枝扦插、压条繁殖以及组织培养繁殖几种繁殖技术在树莓的繁殖中因品种、育苗条件及育苗数量的不同而各具应用特点,并概述了各种繁殖途径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园林树木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苏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26-9628,9632
论述了扦插繁殖对快速繁育园林树木的意义,总结了影响扦插繁殖的因素及提高插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介绍了扦插生根机理与扦插过程中插穗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进展,对扦插繁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蜡梅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的生态习性和品种特性,并介绍了其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蜡梅繁殖、栽培及水肥管理、修剪整形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5.
葡萄组培苗日光温室微型扦插扩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葡萄试管苗微型茎段扦插的扩繁方法,是生物技术领域的1项创新,取代了传统的组培培养室继代生产扩繁模式,实现了常规条件下的扩繁生产。简述了葡萄试管苗日光温室微型扦插扩繁技术,并将利用该技术扩繁的小苗与传统培养的小苗在生长特性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比较,还比较了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扩繁效率。结果表明:该技术提高了扩繁增殖效率2~3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扩繁的幼苗健壮,株型紧凑,叶片浓绿,抗病性强,外移成活率高。为今后生物技术领域大规模组培扩繁、生产开发,探索了1条实用化较强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D奇宝A的播始历期、主茎叶片数、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异交能力及其高产繁殖技术进行多年的观察研究,总结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高产繁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苹果砧木与自根砧快繁技术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内苹果基砧、中间砧和自根砧苗木的应用现状,欧洲一些苹果生产国砧木的利用,苹果自根砧苗木的特点和自根砧苗木的繁育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对苹果砧木与自根砧快繁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了解目前苹果砧木的使用情况、自根砧苗的繁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NI高速采集设备构建木材声发射信号采集平台,通过铅芯折断的方式在马尾松胶合木表面模拟产生AE源。然后对采集的原始信号进行5层小波分解并重构AE信号波形,进而获得AE信号的时频域特征。最后,根据信号相关性分析和时差定位方法,研究AE信号沿胶接横纹和指接横纹方向上的传播速率。研究表明,AE信号在胶合木表面传播时,AE信号中频率较低的成分在通过胶层时能量衰减更加显著,并且在胶接横纹和指接横纹方向上的传播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指出指接胶层对信号传播速率的影响比胶接胶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等效夹杂理论及能量释放率导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短裂纹疲劳扩展速率,公式中考虑了晶须及裂纹前端塑性区对裂纹的影响,并给出了等效裂纹长度公式。将理论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吻合得较好;分析了短裂纹扩展规律,指出晶须对裂纹扩展的作用及在裂纹越过晶须一段距离后,可以认为晶须已经失去增强作用,此时相当于无晶须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以中华秋海棠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自然播种、扦插、分株、珠芽繁殖等方法进行繁殖试验,其中种子繁殖做了种子催芽对比试验,旨在找出适宜的繁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清水浸泡催芽后播种是中华秋海棠理想的繁殖方法,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扦插、分株、珠芽繁殖均有较高的成活率(95%~100%),差异不显著,繁殖效率较低。对比中华秋海棠原生地和引种地的形态表现,应加强中华秋海棠物种保护工作,加强中华秋海棠育种工作,加速中华秋海棠的园林绿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