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是全国马铃薯冬种生产区域。脱毒种薯未能自繁是制约这一地区晚秋和冬季马铃薯发展的主因。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3个马铃薯品种的脱毒微型薯,在广西那坡县海拔800m地区进行春夏繁育脱毒种薯试验,2月25日种植,6月18日收获,植株生长良好,大西洋、中薯3号、费乌瑞它种薯产量分别为34504.5、29004.0、37500.0kg/hm2。为广西高海拔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春夏繁种基地提供了初步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广西冬作区玉林市紫色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包括品种来源、脱毒苗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脱毒微型薯(原原种)生产技术,以期为该技术和品种在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科技》2013,(11):54-54
长期以来,福建省马铃薯生产用种基本依靠北方薯区调种,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生产成本,又不适合福建省的自然条件。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福克76和福克212表现高产、优质,非常适宜福建省冬种。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马铃薯生产的马铃薯病毒性退化问题。为了大面积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解决庄薯3号品种保纯不退化问题,我们经过对庄薯3号优良品种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及脱毒技术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脱毒快繁技术,为庄薯3号脱毒快繁提供技术支撑。现就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脱毒快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物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工厂化生产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是当前国内外繁育健康种薯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在马铃薯试管苗扩繁、脱毒苗切繁、微型薯规模繁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结果,为新疆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繁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马铃薯因病毒侵染导致的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最有效措施.脱毒马铃薯原种繁种就是以脱毒微型薯(原原种)为种源,常常采用网棚隔离繁殖.我院近年来依靠河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在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冷凉地区采用微型薯大田直播技术,在严格控制管理的条件下,生产出了合格的种薯,节省了网棚的投入,降低了种薯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引进8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在广西进行冬种栽培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Belmont品种出芽情况最好、分枝数最多、主茎较粗、叶片数较多、上等薯率较高;Salem品种出芽情况次之,产量最高、上等薯率较高;Elba品种植株生长较高、分枝数较多、主茎最粗、叶片数最多、上等薯率最高,这3个马铃薯品种均适宜在广西冬种。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是武山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扎实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和脱毒种薯扩繁项目,使马铃薯产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了初步了解从天水农科所等科研部门引进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生物特性和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为实施脱毒种薯扩繁项目选择提供适宜的优良新品种(系),特设本试验。一、试验设计采取顺序排列,不设重复,以陇薯7号为对照品种,共12个小区,小区长6.67米,宽3米;亩密度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大幅度减产和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为了保持马铃薯品种的优良性状,可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经过检测获得无毒的脱毒苗植株,脱毒苗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脱毒微型薯,再经梯级扩繁后,可获得大量优质种薯.脱毒种薯与普通种薯相比,应用于生产后,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其增产效果依品种、栽培条件、栽培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黔西北山区马铃薯脱毒种薯不同品种的大中小薯作扩繁材料对扩繁产量及扩繁效益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脱毒种薯威芋3号和宣薯2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在大田进行种植试验。[结果]各处理间产量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各处理的产量变化趋势完全相同,均为大薯中薯小薯,并且所占百分比的趋势也相同;不同品种各处理用种成本变化趋势相同,均是大薯中薯小薯,种植小薯的用种成本仅为种植大薯的50%。[结论]该研究总结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不同品种大中小薯高产高效扩繁技术,为黔西北山区大面积种薯扩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耕地土壤与农作物中DDTs和HCHs残留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草海流域周边成熟期整株农作物及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其中DDTs和HCHs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DDTs和HCHs污染水平及其在作物中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检出率均为100%,残留范围分别为0.06~16.66μg·kg-1和0.08~39.77μg·kg-1,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残留量差异显著,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三种农作物中HCHs和DDTs残留的风险系数均为1.1,属于低度风险,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IFSC均小于1,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方茸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26-5327,5330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常的高压所致;2000年副高较1999年长期显著偏弱偏东、脊线位置偏北是形成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由于副高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导致雨带位置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副高对拉尼娜的响应滞后6~18个月最为显著,2000年副高的变化是对拉尼娜的响应,而1999年副高的变化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转换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关系分析认为,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早,夏季东亚易形成阻塞,江淮梅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巴蜀地区花生青枯病的分布、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蜀地区(原四川省)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分布及防治对策作了调查研究,发现巴蜀地区有花生青枯病发生。发病面积3万hm^2左右,约占全国发病面积的10%。明确了四川盆地南部的酸性土区是主要病区,其次是江河沿岸的老冲积黄壤和新冲积潮沙土区,尚未发现石灰性紫色土上有花生青枯病。试验证实硫酸铜、西力生、托布津等杀菌剂和2~3年轮作,对花生青枯病无防治作用,而选用抗病品种能有效遏制花生青枯病蔓延为害,并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我国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的分析,结合科研院所在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环节、学术氛围、研究平台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采用灾情数据数理统计方法重建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选取人口密度、GDP、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作为暴露度和脆弱性的指标,从时空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玉林市的人口暴露度最高;北海市的经济暴露度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南宁市的农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涂布平板法测定牡丹品种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研究牡丹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根皮中丹皮酚含量(24.688 g/kg)高于洛阳红(13.024 g/kg);凤丹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洛阳红;丹皮酚含量与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呈负相关。凤丹和洛阳红根际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总量均大于非根际;凤丹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均小于洛阳红,而放线菌数量大于洛阳红。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概括了当今印度经济持续增长下,农业增长速度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现状。分析了近年来印度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相应的政策,如促进提高土地和水的利用率,开展农业多种经营,采取多种政策促进农产品出口等。最后指出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种姓歧视制度根深蒂固、就业任务严峻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92-193
微博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家交流的首选方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微博这种交流平台的话,对学校、家长与社会都会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但是,微博的良性发展需要辅导员积极、有意识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Science (New York, N.Y.)》1973,180(4086):574-577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and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both met in Washington in the week after Easter. Beyond the coincidence of time and plac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the meetings shared a common mood. The truce in Vietna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a muting of the voices of protest that have been heard at so many scientific meetings in recent years and finally had disturbed the even tenor of the academy's ways. Particularly at APS there seems to be new interest and energy directed to exploring ways to work with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