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X市Y区作为案例,系统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脉络,聚焦试点地区的“政经分离”实践探索及其运行逻辑并展开深入探讨,基于“制度—资源—技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构建多元共治的分析框架,剖析“政经分离”实践的发生机制和富民兴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政经分离”,乡村能够根据自身禀赋实现兼具明确治理制度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等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这能够有效带动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并逐步构建坚实的要素互动基础,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共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系统运行机制不顺、治理主体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为此,本研究从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动能和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给出路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治理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动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不仅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切入点。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与“双碳”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城乡生态融合治理提供时代契机,而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保障。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制约,城乡生态融合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生态共治理念的认知异化、生态政策制度的非平等化、生态环境资源的分配失衡以及生态治理主体的功能缺失等现实困境。因此,需从共治理念的宣传培育、政策制度的正义安排、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方面来推动城乡生态治理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部分农村社区已展开“微治理”的实践探索,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4个方面:党政部门牵引式凝聚合力、治理空间下沉式缩微规模、多元主体横向式协作行动和制度确权精准式满足需求。为完善农村社区“微治理”模式,本文探讨了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改善路径,即培育“微组织”凝聚多元共治新合力、激活“微空间”激发基层阵地新活力、统筹“微资源”提升基层治理新效力、打造“微产业”重塑基层治理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演绎推理、案例分析,界定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内涵,构建并阐释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治理结构-主体行为-治理绩效"分析框架,并基于此进行治理创新模式分析,从而为解构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提供分析思路。结果表明,农地整治项目的治理绩效不等同于项目绩效,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显著提升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绩效,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模式是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L市P县“道德银行”为例,通过评选、奖惩、监督和资源保障4个机制,分析乡村积分制运行框架,并探讨情感治理机制、规范治理机制、政社协同机制的实践机理,创造了“坚持党建引领、政社协同、情法共治”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仲淑秋 《河南农业》2023,(12):13-16
多元共治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多元共治显现出良好的势头,但存在“科层制”管理模式制约创新活力、治理壁垒限制了校内外治理主体参与合力、行政思维主导制约了专业话语权力、“路径依赖”制约了治理革新动力等问题。提出通过形成多元、协作、开放的多元治理共识,把握多元共治的正确方向,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建立五位一体的精准评价体系,打造多元共治的保障体系等手段,不断促进高职多元共治能力的提升及优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基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及协同治理理论,通过SCP范式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进行"银里实验"的典型个案研究,系统梳理脱贫攻坚实践举措与乡村振兴推进策略,总结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成功要义。研究发现:主体多元是取得贫困治理成效的重要前提,权责明晰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基本原则,组织建设是引领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举措,沟通顺畅是多元主体合作的必要保障。据此,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合作理念的方式,促进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的最优化,从而确保脱贫振兴愿景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念中的官僚制被视为一种僵化的组织结构,这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对其的全面认知。理解问题的视角不同则其结果也会不同,"中心—边缘"结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视角,让传统的官僚制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扩张性,与此同时,也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构建起了一个相互联系与连接的平台,为组织机构的有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对政府机构改革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92-195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河南省武陟县积极推行"五创三治"治理模式,J乡通过建设协商小组治理平台,有效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与自治能力,以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促进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形成。通过考察及案例分析,J乡"五创三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及经验为:将治理模式由单一的"管理"转向多元协同"治理";在治理实践层面由碎片化向整体化演变;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三治融合”是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下的伟大实践,在党建引领下,健全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其内部的弥合机制、统筹机制、支撑机制又不断推动“三治融合”向纵深发展。面对乡村治理暴露出的新问题,加强党建与多元主体的联结体系、营造“互联网+党建”的发展治理模式、密切党建与“三治融合”的共生关系,能够提供方向动力。  相似文献   

11.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构建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聚焦三者动能,形成善治状态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法治建设作为“三治融合”中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都不可或缺。现有乡村法治体系建设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悬浮化、边缘化的困境。因此须将自治、德治的内在需求融入到法治乡村建设中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短板之一,为规避“短板效应”,推动农村社会整体性发展,党和政府适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三变”改革作为制度支持。“三变”改革从一种发展模式上升为制度变革,进而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其内含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相似制度运作逻辑的联合匹配”,合力建设“三治融合”“三生共赢”、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在“三变”改革推进过程中,为优化改革振兴农村社会的制度价值,需要有针对性地化解制度要素引领下,实践路径融合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跨境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跨境农业技术培训服务、跨境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跨境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模式特色鲜明并走向成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总结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成功经验与面临的问题,由此提出了健全跨境农业技术市场体系、促进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健全跨境农业科技合作体系、构建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协调机制以及提供跨境农业科技合作配套服务支撑体系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基于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的研究,总结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应完善制度保障,夯实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打好产业兴牌,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方案;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助力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守好生态环境红线;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搭建多主体参与的网络体系等具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要健全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三治合一治理理念,并创新发展出一系列乡村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分析"三治"的时代内涵,提出从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推进治理规范化、治理能力德治化等路径探索乡村治理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47-252
为了构建可持续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发挥各主体治理能动性,以广东省4地11个治理先进村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三治"融合治理模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三治"融合模式对治理需求和合理表达诉求存在显著关联性;感知质量、公众信心和公众期望对治理满意度有正向促进作用。应强化主体理念培育、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完备治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新乡贤的软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8.
D市在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过程中,以"三治融合"为核心推动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通过内生性治理、行政性治理、自洽性治理、柔性治理等多种治理逻辑的耦合共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农村社区实现治理有效的可行路径。但也必须指出,D市在实践"三治融合"理念中,更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可以视为"三治融合"下的"一核多元"。这一尝试实际上是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对农村治理结构予以调试,以形成基层社会更为稳定的治理结构,促使村落治理与农村治理现代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乡“三治融合”治理呈现出“悖离与契合”的双重属性。民族乡政府能力是指以民族乡政府为主体,以促进并实现社会和政府自身良好发展为目标,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多种能力的总和。诱致性制度安排的推动与执行能力、乡村社会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促进“三治融合”治理适应本土化的能力、提供有效公共产品的服务能力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在推进“三治融合”治理进程中民族乡政府能力必须加强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治理观念、治理主体和运行机制三方面对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契合性进行分析,并以B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分析其有效治理的实践经验,探索其治理有效性的逻辑转换。由此提出了提升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各主体责任定位以及构建多元共治的网络机制等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