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  郭宁  宋芙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76-2778
根据山东省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年来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GDP、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低速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17年来持续减少;山东省耕地面积与人口、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拟合性较好;山东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单位经济总量占用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采集了陕西省凤县1994-2014年的21 a间的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凤县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各产业对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幂函数递减趋势,当人均GDP达到150 000元后,人均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0.078 hm2不变,可见,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再简单的依靠耕地消耗来提高GDP,而是发生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选取南充市1949-2013年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地区GD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化状态,结果表明,南充市耕地面积基本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而人口数量与GDP则持续走高,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耕地面积变化分别与人口数量、GDP、人均GDP的相关拟合度r20.9,验证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武定县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选取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口和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96~2010年来武定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武定县经济得到大的发展,而耕地面积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各个经济指标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郝瑞彬  李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70-16572
采用1978~2007年唐山市统计资料,选取耕地面积和人均GDP为指标,分析了唐山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唐山市经济迅速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呈总体下降趋势;随着人均GDP增加,耕地面积变化呈对数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强化耕地资源管理,尤其是强化建设占用耕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西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汪鹏  刘燕  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8-17651
近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耕地变化程度呈现出地域分布。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市各区县人均GDP以及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且2者的相关程度随经济发展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选择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析了1978—2000年山东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选用1991—2000年的数据以市为单位探讨了区域差异。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时间和经济过热的增长阶段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认为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86~2005年统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析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GDP与耕地面积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GDP增长是耕地减少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GDP增长的显著原因。最后,提出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吕婷  何伦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84-9086
以1978~2008年的新疆的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借鉴并参考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的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业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耕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农业人口数、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新疆应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方面予以协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江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42-19045,19205
以耕地保护为目标层;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层;耕地数量变化、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保障系数、单位机械动力投入量等为指标层,构建了一套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将1996-2007年乌昌经济区的耕地面积、粮食产出、经济发展等数据标准化后,建立了乌昌经济区耕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模型,从综合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3方面分析了乌昌经济区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乌昌经济区的耕地保护实施效果总体来说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2000-2003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2004年至今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7年为最大值0.779,1996年为最小值0.242,1996-2007年的平均得分为0.454;耕地保护工作从最早的严格控制耕地数量,然后关注耕地质量,再逐步过渡到耕地可持续利用上来。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经济欠发达区经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以1999年~2002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对指标(耕地减少率、耕地非农化率)和绝对指标(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考察耕地减少状况,然后将各经济区域与耕地减少状况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不显著,而耕地非农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经济成熟区的耕地非农化率最高;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也表现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经济欠发达区的特点。耕地建设占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建立土地优化配置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代换是实现耕地非农化库兹涅茨曲线转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白雪  安放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292-6293,6296
根据乌鲁木齐市1988~2003年耕地面积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社会系统压力与经济发展动力、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入手,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全省耕地压力进行测算,并建立全省耕地压力指数与人均GDP及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比较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的差距。结果表明,甘肃省1978~2006年耕地压力呈先递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均GDP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各生态区除河西区外,中部地区、陇东区、陇南区和甘南区耕地压力均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来源不同;河西区耕地压力的增大也与经济发展相关,但相关度不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灾害的发生;最后针对各生态区不同的耕地压力来源,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杭州市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杭州市1990-2010年间耕地、粮食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在生存型粮食需求、营养型粮食需求、享受型粮食需求下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三点滑动平均法对杭州市2011-2030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粮食需求下,营养型需求最符合杭州市的粮食安全现状,在营养型粮食需求中,1990年杭州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为0.041hm2,到20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增长至0.069 hm2,而1990-2001年,耕地压力指数K1;2002-2022年,K2;2023-2030年,K3。由此可见,杭州市的粮食安全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未来粮食安全的状况将日趋恶化,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增加农业投入、减少耕地占用、积极发展外拓农业等对策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压力 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TLAB 软件在计算贵州省2000要2011 年耕地、人口粮食产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耕地面 积、人口数量与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采用DGM(1,1)离散预测模型对贵州省2015要2030 年的耕地压力指数 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要2011 年间,贵州省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人 口净流出加快,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减少,但耕地压力指数始终保持在1.0 以上粮食供给处于不安全状态 2015要2030 年,耕地压力指数将持续减少,粮食安全形势缓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与 加快净流出人口数量,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