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4日发生于广西的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水汽、动力条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 Pa南支槽、850h 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二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是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500~700h Pa中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 Pa东南急流的加强,增强了暴雨区的水汽供应。三是此次过程垂直上升运动比夏季弱,是形成稳定性降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发生在葫芦岛的一次冰雹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发生在500 h Pa小槽东移、地面冷锋过境的过程中,高空槽前倾和高空冷中心、低层暖脊的配置导致葫芦岛市冰雹的发生;冰雹发生前CAPE积聚,并且冰雹发生在CAPE中心西北部的等值线密集区处;冰雹发生前最大上升速度区和水汽饱和区均位于0℃层上,促使过冷水滴碰并成雹块,垂直风切变的增大,激发了干盖的揭开,促进强对流暴发;雷达发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上可分析出有利于冰雹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54-2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0—2014年盘锦地区出现的1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5—11月,其中10月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盘锦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温度、-20℃层温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及TT指数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2010年12月福建省西部、北部寒潮天气过程,并重点对15—17日全省性寒潮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促使其脊前的横槽转竖,西北气流引导新地岛冷空气大举南下引起寒潮暴发;高层有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或500 h Pa福建省位于南支槽前的西南风,700 h Pa或850 h Pa低层冷高中心位置偏北,且维持偏东风或偏东急流,且850 h Pa温降至0℃以下,有利于大雪出现;EC预报资料各项指标有利于此次寒潮过程的准确预报,但中南部沿海地区最低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预报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学和诊断方法对福建省南靖县2016年4月8日的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平流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强对流的主要因素。此次降雹过程是在南支槽前,700h Pa西南急流,850h Pa冷式切变和地面静止锋及倒槽等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假相当位温、比湿、散度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风暴成熟前期存在VIL跃增现象。  相似文献   

6.
2015年1月5日青海省南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天气,降雪过程范围广、强度大造成青海南部地区不同程度的雪灾。在此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青海南部大到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发生在槽前暖区;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及低层冷空气的入侵为青海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条件;槽前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此次大到暴雪过程中,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所形成的最强辐合中心出现在300 h Pa。  相似文献   

7.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高层位势不稳定层结。3月19日闽北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和政县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和政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5年7月16日18:30发生在和政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和政县是甘肃省临夏州冰雹多发地带,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和政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高度、-20℃层高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藏地区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ECP/NCAR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对西藏地区2012年6月25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500 h Pa槽前西南涡是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而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青海省一次区域性的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高空形势来看,此次降水过程是由新疆槽底部下滑冷空气东移南压,与高原上活跃的南支槽前暖湿气流相结合,冷暖空气交汇于青海,同时高空槽的移动快慢决定此次降水雨带位置;南、北二槽打通后的夜间降水强度明显增大,在此次过程中物理量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均对此次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3—24日鲁南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南支槽与沿中层锋区东移的西风槽的先后影响是暴雪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925 h Pa从东北平原、渤海、山东半岛回流的强冷空气不但起冷垫作用,而且在雨雪相态转换中起主要作用,暴雪位于700 h Pa西南急流核下风方的西南气流的风速辐合区内、850 h Pa切变线附近和925 h Pa东北急流内。小时雨雪强度与700 h Pa西南气流和925 h Pa东北急流的强度相对应,即西南气流和东北气流强时,小时雨雪量强,700 h Pa转为西北气流时,降雪过程结束,925 h Pa东北气流迅速减弱。由于逆温层的存在,850 h Pa-4℃雨雪转换指标失真,本次过程中925 h Pa和1 000 h Pa转雪后均在-2℃以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4年4月6日桂林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由缓慢东移的南支槽、西南涡减弱后形成的低槽、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形成的。500 h Pa以下为水汽辐合区,有强的水汽辐合。大气层结处于弱的对流不稳定状态,对流有效位能较小,大气能量较弱。暴雨发生过程中,大气层结变成稳定状态,但整层大气均为湿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EC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发生在吴忠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200 h Pa急流,500 h Pa西风槽、冷涡,700 h Pa切变线、低涡,850 h Pa偏东风以及地面鞍型场是此次降水的有利背景;此次降水以大尺度降水为主,并伴有对流性降水,无雷暴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8年4月21日贵州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过境、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地面热低压、辐合线配合湿度锋区,同时在热力、动力、水汽的有利条件下,造成了此次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30a沈阳地区7个测站的雹暴常规观测和气象资料,分析沈阳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着重分析2014年和2015年沈阳城区10次冰雹天气个例,对沈阳产生冰雹的天气背景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冰雹出现在每年4-10月,以5月、6月居多;冰雹多出现在每天午后至傍晚;东北冷涡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天气需要较大的能量和垂直风切变;500h Pa干侵入对冰雹天气发生有指示意义;冰雹天气需要适宜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6月4—5日丽江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西北气流维持,高层有明显冷空气,暖低压控制地面以下,形成上层高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500 h Pa以下分布有强盛西南水汽输送带,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转移;强对流出现前,丽江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潜力,再加上中尺度能量锋,有利于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有垂直速度负值大值中心,且中心值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等资料分析新疆阿瓦提县2015年5月18日强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冰雹区上游中尺度切变线是此次强冰雹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强冰雹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系统中提供的实况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夜间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配合500 h Pa层上切变所造成的,同时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地形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暴雨形成前的高温天气、西南气流的持续及逐渐加强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强对流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郭晓军  孟辉  刘畅  靳瑞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1-16254,16425
[目的]分析2011年7月10日发生在天津市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方法]利用Micaps、自动站资料、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10日发生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大柳滩村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探讨此次天气的触发机制。[结果]此次过程是由海风锋与地面辐合区相配合所触发的超级单体降雹过程;高空形势位于冷涡底后部的前倾槽前,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地面图上位于高压底后部偏东气流有水汽输送,同时存在辐合区;0℃层以上为湿层,并且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冰雹的形成与发展。海风锋从海洋向内陆移动带来丰富的水汽、弱冷空气和抬升作用,弥补了中低层的不利条件,当其移动到地面辐合区时可触发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监测到此次渤海湾海风锋与局地的地面辐合区触发演变为冰雹天气的整个过程。[结论]该研究对判断冰雹过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