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造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对于减少城市雨水地表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万科云城二期北绿廊景观工程和万科云城南绿廊景观工程为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分析海绵生态系统在景观工程中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效果,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技术落地应与低维护可持续景观相结合的理念,以真正实现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延安生态绿地空间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红芸  李占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81-8183
延安生态体系存在生态要素保护压力增大、生态空间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该研究以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管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创建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景观连续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格局优化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对延安生态资源分布的特征分析,结合延安城市建设空间拓展的规律,构建"环—楔—网"的网络化生态绿地空间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山水资源等生态要素保护全面,生态保育、恢复和建设并举的,空间体系完整、生态分区明确、景观特色显著的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因由山地校园复杂地形制约水系统构建这一问题而产生,力求通过引入生态雨洪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建立山地校园景观水系统规划方法,激活校园水环境,完善整体山水格局。以武汉大学为例,规划运用了屋顶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洼地、植草沟、旱溪、多功能调蓄池、人工湿地、渗透池等生态雨洪管理设施从雨水收集、收集调蓄、净化利用等方面建立了四套系统性的"雨水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地形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水景观环境,各处水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山地校园完整的景观水系统,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景观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公园以世界地图为蓝本,以自然、文化、浮雕、湖泊和花草树木相结合,成为市民观赏游玩的自然型风景园林场所。本文对文化公园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文化公园植物景观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植物景观的优劣,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城市公园景观能够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以城市景观为载体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最终实现景观植物配置科学合理地融入雨水基础设施中,形成生态功能与雨水管理功能结合的美学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记录、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公园景观植物配置的作用,以及柳州可供选择的公园景观植物种类。【结果】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讨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公园景观常用的屋顶绿色、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和植草沟等生态设施的植物配置应用。【结论】在营建柳州海绵城市公园景观植物应该因地制宜,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实现生态雨水管理设施与景观植物配置合理的融合,使城市景观公园向着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张家界市绿地景观系统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旅游城市绿地系统的风貌构建、文化构建和生态构建等三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绿化应利用城市特有自然条件进行规划布局,寓历史文化于园林绿地规划之中,采用体现特色的植物配置方法来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张家界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张家界市绿地景观系统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旅游城市绿地系统的风貌构建、文化构建和生态构建等三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绿化应利用城市特有自然条件进行规划布局,寓历史文化于园林绿地规划之中,采用体现特色的植物配置方法来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在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建设中,因地制宜,以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相结合,通过保护原山体植被、多种树种营造特色植物景观、恢复裸露山体、调蓄山地雨水、营造生态水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建设,以期通过山体公园的建设达到提高山体生态系统稳定性,美化山体环境,营造休闲、观光、运动于一体的游憩场所。  相似文献   

9.
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提升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构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和谐发展,实现"天人合一"的森林公园建设目标。通过分析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景观建设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生态提升的对策,包括公园功能定位、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水体景观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和谐发展的森林生态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市建设"海绵城市"为背景,深入分析高校利用雨水设计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国内外杰出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案例,结合沈阳市的生态条件,以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沈阳市高校生态景观设计利用雨水的可行性。采用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技术手段规划设计建筑馆区的景观,并对现存的蓄水池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其他高校利用雨水资源营造校园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生态雨水花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花园是一种重要的绿地系统,具有雨水收集与处理、涵养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生态功能,同时兼具构造简单、成本低及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在国内建设海绵城市中广泛应用。以深圳前海前湾片区梦海大道的雨水花园工程应用为例,阐述雨水花园从前期地形塑造、土壤改良与构造原理再到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构建工艺,以期为雨水花园相关技术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地调查测绘、查阅文献和数据分析,从武汉解放公园生态湿地水景、人工湖水景、喷泉水景和排水方式4个方面,对人工水景的设计形式、水循环与利用形式、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从景观的角度加深对公园水景设计、节水排水以及雨水利用的认识,为"海绵城市"建设以及雨水花园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才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32-1034
景观生态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在连云港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自然条件,来分析景观生态结构布局。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将城市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融合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之中,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特色目标,明确各类绿地中的特色体现,努力创造富有景观生态特色的绿色连云港。  相似文献   

14.
徐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06-18410
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为指导,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教育等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景观肌理中,创造独具特色的都市空间。以"历史、文化、地域、生态"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历史人文、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的景观大道。  相似文献   

15.
上海辰山植物园雨水花园营建技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绿环"的堆筑建设及水生专类园的营建技术上,采用雨水花园这种新型节能绿地营造技术,对雨水渗透和滞留以控制雨水径流及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通过功能性植物的合理配置,改变传统雨水管理模式,使园内水资源被重新整理分配,园内地下水得以补充;通过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控制水体资源的水质污染,改善了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绿地环境、城市水资源调配,并为上海带来了新的绿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了游憩环境,更为城市水资源尤其是为雨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严重破坏了城市和乡镇等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雨洪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而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一度遭到破坏,各种生态问题涌现。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将其充分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探讨海绵城市的主力军——雨水花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技术和自然生物滞留处置创新技术,因具有建造费用低、后期维护简单、生态环保、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优点,近些年深受国内广大景观设计师青睐。然而,雨水花园在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应用上的不足,如概念的功能认知有待提高、营建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以及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与保障机制等。该文结合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提出了雨水花园在河道景观与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海绵城市推进建设的试点时期,济南英雄山山体公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城中山特点,成为亟需建设的片区之一。本文运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理念,通过对英雄山山体公园海绵城市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针对该类型山体公园进行有效雨水调蓄的设计方法和适合的调蓄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山体径流雨水的目的。设计主要采用的调蓄设施有,山谷拦蓄、渗透塘、渗透沟、下沉式绿地、景观水池、旱溪、截水沟和透水铺装等,通过对这些调蓄设施的优化和改进设计,保证山体公园的自然、生态特性和景观观赏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从自然、历史、生态、景观四个方面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地体系,最终形成“生态基质.绿色走廊.绿地斑块”的生态性型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乡村问题也不断凸显,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自身健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绿地和水系为主体,建立生态雨洪调蓄管理系统,探索雨水资源新的发展途径。具体研究"生态雨洪调蓄系统"构建的技术方案,对不同的设施、植物应用、景观营造等角度进行分析,让乡村更美丽,最终达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