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明糯小麦‘1718WX’在重庆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施肥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对株高、单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达到显著;施肥量对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种植密度对千粒质量和有效穗数影响达到显著,对株高和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品质性状方面,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A2B2C2处理组合符合糯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即以播期11月5日,施肥量300 kg/hm2,种植密度1.80×106苗/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通过播期、基本苗和施肥量试验,分析各个因素对小麦品种烟农19的若干农艺性状、产量和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播期、适当增加基本苗和施肥量,可以提高该品种的产量,改善若干农艺性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部分品质性状的改良.讨论小麦品种"烟农19"在灵璧县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糯小麦‘1718WX’在重庆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施肥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对株高、单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达到显著;施肥量对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种植密度对千粒质量和有效穗数影响达到显著,对株高和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品质性状方面,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A2B2C2处理组合符合糯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即以播期11月5日,施肥量300kg/hm2,种植密度1.80×106苗/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用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偃展4110,进行播期、密度、施肥栽培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成穗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下降,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当播期太晚,穗粒数、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2)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粒重随密度的提高而下降,当播期超过一定的范围时,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3)在一定的施肥量范围内,穗数、穗粒数、粒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时,施肥量的效果不明显;(4)11月13日播种,35万/667m^2基本苗,15kg/667m^2氮素追施肥量时产量最高为436.1kg/667m^2。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啤酒大麦"花11"的推广应用,提高"花11"种植水平,2008年秋进行了"花11"播期、密度、肥料三因子三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条件下,种植密度高会引起倒伏,获得高产应利用分蘖优势;晚播条件下,增加基本苗可提高产量。不同氮肥用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抽穗后干物质累积越多,产量越高,影响干物质累积的因素是播期>氮肥>密度。蛋白质含量与氮肥用量显著相关,其次是播期,与密度相关性最小。千粒重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栽培上应适期播种,采用较低的基本苗,提高抽穗率,增加抽穗后的干物质累积,提高产量,后期减少氮肥用量以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6.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教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上海地区的大田种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播种密度及施肥量对优质啤麦品种‘海花1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海花1号’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适时的早播可有效增加其有效穗数,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施肥量未对其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为获得高产,较合适的播期是11月16日、播种密度240万/hm2基本苗、施肥量270 kg/hm2纯氮.  相似文献   

8.
扬农啤5号最佳播期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对其生物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均不断增加,单株干物重迅速下降,有效穗数几乎呈直线上升,实粒数和千粒重几乎呈直线下降,茎秆抗倒伏能力迅速下降,单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有升有降,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240万-300万/hm^2时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扬麦14号小麦适期播种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扬麦14号小麦适期播种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小麦播种密度对植株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本苗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均逐渐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迅速下降;植株茎秆长度增加,粗度变细,重量及单位长度重量均不断减小,抗倒伏力减弱;淀粉含量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降低;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结实小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为90万~33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迅速增加。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210万~270万/hm^2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小麦随着基本苗数的降低和播期的适当提前,单株成穗数、每穗实粒数随之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千粒重得到同步提高;增施拔节孕穗肥能有效地促进小穗分化,减少小穗退化,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据此,提出了不同产量层次的播期与基本苗的优化组合、理想的产量结构模式、合理的群体动态发展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大麦和小麦品种在早播条件下鲜叶产量以及刈青后籽粒产量的试验研究,选择适宜本地区早播种植、刈青后收获籽粒的叶粒兼用大麦、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二棱大麦扬农啤5号、花30和苏啤3号及小麦品种矮早王冬前鲜叶产量较高。春后第2次刈青,裸大麦六棱子鲜叶产量最高。随刈青次数的增加,各品种成熟期籽粒产量,大麦品种中除大中88-91和花30变化不大外,其它均比正常播种生长的低。因此,大中88-91宜作为早播叶粒兼用多棱大麦品种,花30宜作为早播叶粒兼用二棱大麦品种,扬麦11和5E122可作为早播叶粒兼用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的研究,依据了小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淮北小麦分蘖成穗、穗分 化、籽粒灌浆特征,从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精细播种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调控优化技术的实施, 提高群体质量,促进库容发育挖掘单株综合生产潜力,从而达到群体高质量,个体高素质,种植高效 益的“三高”目的,形成了完善的精播“三高”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是机插秧技术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本研究以超级稻II优602为试材,研究播种期对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秧苗生长、机插质量、生育进程、产量的影响,从而探索成都平原机插秧技术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10-15日,秧龄45~50 d,此阶段播种的机插秧产量最高延迟播种虽然有利于改善机插质量,提高成穗率,但也会导致群体生长滞后,成穗质量差,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下降,进而产量减少,若推迟15 d播种,减产幅度甚至超过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早籼15的种植效益。[方法]依据早籼15高产,早发性好,分蘖力强,产量潜力高等优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了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早籼15采用肥床旱育秧,适当提前播种,苗床播种量以60g/m2最好,秧龄40d最佳,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70%~80%,培育带3个分蘖以上的大壮苗。移栽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大田株行距13.3cm×20.0cm,栽37.5万穴/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在总施氮量120kg/hm2的条件下,施氮配比以基肥∶分蘖肥∶穗肥=4~5∶3∶3~2较为适宜。[结论]早籼15的"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化学调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加强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水稻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保优质为核心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多点应用示范,比较研究了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的效果。田间试验表明,"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能促进前期早发、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和成穗,提高成穗率,增加总颖花数、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极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22%~19.73%,并能改善米质。大田示范结果表明也验证了田间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育秧肥培育壮秧、"三控"结合控蘖,配套技术包括稀播细管、宽行浅栽、适肥促发、补肥防衰、增氧灌溉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陈永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72-1974,1986
[目的]探索总结肥西县乃至江淮地区中籼稻高产栽培模式。[方法]依据省级水稻苗情监测项目,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积极调查研究秧苗素质、秧田施肥、大田移栽质量和水稻生育关键时期的茎叶变化、大田施肥等对中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当早播、减少播量、增加秧龄和控制苗高等均有利于中籼稻产量的提高;增加秧田施肥总量,重施基肥,适量施用断奶肥和送嫁肥能显著增产,施肥量不足和施肥方法不正确是引起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增加基本苗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穴苗数偏少和基本苗不足是导致中、低产田形成的根本原因;适当增加有效分蘖临界期叶龄对增加产量有利;保持抽穗期合理的有效茎蘖数、增加抽穗期的叶龄有利于增产;增加大田施肥总量及N肥、P2O5肥、K2O肥、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量等能显著增产,前期肥力不足,后期脱肥快,很难促蘖成穗,是中、低产田产量偏低的原因;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培育高素质秧苗、保持合理的大田基本苗数、配套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是争取较高的有穗数、夺取高产的必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豫南稻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及其适宜播种方式。[方法]以信麦9号为材料,研究信麦9号在条播和撒播2种播种方式下,不同氮肥(0、150和225 kg/hm~2)施用量对信麦9号植株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主要是通过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来实现的,而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信麦9号的株高、穗长及其每穗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数;其中不孕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增施氮肥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叶龄,增加了单株次生根条数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善了信麦9号的茎蘖动态变化。撒播与条播相比,撒播在适氮环境下产量较高,条播在高氮环境下产量较高。[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对豫南稻茬麦区信麦9号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密度的基本苗对苏啤3号群个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设120万1、80万2、40万3、00万和360万/hm25个播种密度基本苗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基本苗与不同生育时期总苗数、单株分蘖(成穗)数、叶龄、株高、次生根条数、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单茎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和粒叶比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随基本苗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的总苗数和有效穗数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次生根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数、千粒重等不断减少,叶龄、株高变化不明显。个体与群体有相互补充作用,当个体弱而群体强或群体强而个体弱时,都可能取得理想产量。综合考虑,基本苗为270万/hm2时,对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啤麦生产最有利。  相似文献   

20.
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豫中生态环境下高产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晚播×小播量处理下,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表现最高(4.039g).播期对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显著,早播处理下的小麦有效群体最大(7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