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及革翅目(Dermaptera);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除个别植被类型外,均表现为混交林大于单一植被林;3)各样地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受林地植被复杂程度的影响,同时土壤动物结构与类群正在向复杂与稳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所差异,同时,会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良的Tullgren法对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10种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 21 195头标本,隶属于4亚目68科100属,其中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Berniniella Balogh,1983和Monogalumnella Mahunka,1986为中国新纪录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P<0.05),其中葡萄园多样性最高,而荒漠最低;群落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最高,而夏季最低少。捕食性螨类以K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P型。【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土壤类型、农业植被类型、气候类型及管理方式等。本文对以上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总结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4.
杜茜  马琨  闫兴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582-9583,9586
综述宁夏多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种群落多样性。通过对多种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AM真菌多样性、孢子密度以及菌根侵染率的关系比较,探讨环境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真菌种类及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桂西北岩溶地区不同植被对土壤理化特性和肥力变化的影响,以便为石漠化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广西宜州城北会仙山先锋种为类芦的次生裸地,以及优势种为阴香、青檀、阴香+青檀混交等4种不同植被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样地土壤中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分析土壤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与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有树木的样地次生裸地;通常夏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较多,春季和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不同植被调查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表现为阴香阴香+青檀青檀类芦;在各个样地中,不同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表现为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各种不同植被样地的土壤营养物质均有明显的月际差异,相同季节的不同植被样地土壤养分也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同植被样地土壤的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之间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如果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来判断,对桂西北岩溶地区土壤环境生态恢复影响效果表现为阴香阴香+青檀青檀类芦。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决定作用,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系与恢复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阐述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微生物结构、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3个方面分析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随着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综合利用多种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放牧是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而又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放牧中的家畜家禽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不同的强度的放牧对地下土壤与地上植被的影响不同,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放牧对地下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容重、有机碳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植被多样性及草群成分的影响等,旨在为今后家畜放牧行为研究以及放牧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玛纳斯河流域扇缘带为研究区,对扇缘带盐碱土上生长的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白刺(Nitraria sibirica)、猪毛菜(Salsola spp.)三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及微生物类群数量进行研究,以探讨在重度盐碱环境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综合考虑扇缘带地形及植被类型的不同,对三种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并利用SPSS17.0软件对土壤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三种植被类型在40 cm剖面内,土壤pH、电导率表现为:白刺<盐穗木<猪毛菜,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表现为:猪毛菜<盐穗木<白刺,其中白刺达到最高的8.13 g/kg,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表现为:白刺>盐穗木>猪毛菜,土壤放线菌表现为:盐穗木>白刺>猪毛菜;在立地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递减,且主要分布在表土,而土壤真菌递增(除白刺外)。相比空裸地,40cm剖面内三种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有机质、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了55.77%、99.75%和15.72%;土壤细菌分别提高了62.43%、88.48%和21.99%;土壤放线菌分别提高了91.2%、73.44%和13.71%。【结论】扇缘带不同盐生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剖面均呈现显著差异性;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土壤放线菌和真菌,表明土壤细菌是盐碱土土壤微生物活动的主体;相比空裸地,盐碱土上生长的耐盐盐生植物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为垦区生物改良盐碱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业利用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和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以位于毛乌素沙地的圪丑沟流域为研究地点,选取了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及方式的传统农业(小麦、水稻、旱稻)、设施农业(黑莓、蓝靛果花楸、葡萄)、集约化农业(马铃薯)为研究对象,以明沙为对照,分析长期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及其方式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碳、氮、呼吸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和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农业利用类型影响更为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在设施农业中表现出最高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在集约化农业中表现出最高值(8.45 mg·kg-1),且均显著高于其余农业利用类型。与沙地相比,7种农业利用方式土壤全碳、全氮、矿化氮含量均显著提高;3种农业利用类型土壤全碳、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设施农业各样地最高,均值分别是沙地的6.32、3.82、10.14倍;土壤硝态氮、矿化氮均表现为集约化农业最高,均值分别是沙地的6.46、8.21倍。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除水稻地和蓝靛果花楸地外,其他农业利用方式土壤铵态氮含量较沙地显著降低了8.70%~56.32%;除旱稻地外,其他农业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较沙地显著提高了60.17%~194.07%。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全碳、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硝态氮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沙地农业利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了不同程度地影响,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传统和集约化农业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促进了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而设施农业在增加土壤碳、氮含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抑病性形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健康及土壤抑病性紧密相关,土壤抑病性是土壤健康的重要特征。从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多样性及活性四个方面对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抑病性形成关系进行了概述。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土壤抑病性的影响与土壤的性质及病原菌的种类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与土壤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土壤抑病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越强,土壤抑病性越强。新疆是全国最大的产棉基地,棉田长期连作,对新疆连作棉田抑病性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互花米草入侵下的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互花米草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红树林植物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树林-互花米草混交区域(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要高于红树林群落(MC)和互花米草群落(SC)。Biolog微平板上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整体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植物变化曲线不同。聚合物类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酚酸类利用率最低。在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Richness指数中MS显示出最高,表明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31个因素中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两大主成分,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分别可以解释变量方差的77.7%和22.2%,酚酸类和胺类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的贡献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其根系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张颖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83-10684,10758
在森林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微生物作为其主要成员,在维持林内养分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森林植被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作关系.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为森林的保护和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依据.从森林植被多样性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植被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闽北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选择闽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受保护的 (近 60 0 a)的中亚热带森林 ( conserved forest,CF)和顺昌县元坑镇近期 ( 50年代以来 )受人为干扰破坏的退化森林( degraded forest,DF)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 CF和 DF群落的土壤微生物及其主要几种生理类群的数量分布和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DF群落由于受人为的干扰破坏 ,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明显下降 .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 :CF群落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以及主要几种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均明显高于 DF群落 .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则以DF群落中数量较多 ,且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比值也较大 . DF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 3大类微生物及生理类群数量分布发生的变化 ,指示了土壤性质恶化的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性质退化机理、找出防治的技术途径 ,恢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评估造林树种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中的作用,采用BIOLOG检测法,对黄土高原柠条、沙棘、狼牙刺、油松和刺槐5种造林树种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树种根际土壤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为油松>沙棘>狼牙刺>柠条>刺槐;不同树种菌根侵染率和菌根根际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油松外生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种群结构最丰富,其次为沙棘和柠条;碳源利用中与主成分1和主成分2相关的主要碳源分别是羧酸类、氨基酸类和糖类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增加。外生菌根树种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退化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优于泡囊丛枝菌根树种,油松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先锋造林树种,可以改善该区域干旱贫瘠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7.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新垦农田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新垦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有很大影响。与6年连作小麦相比较,头3年连种大蒜再轮作小麦的土壤微生物对全部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生理代谢活性最高,在0~144h内其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变化最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也相对较高,说明该种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可有效改善土壤贫瘠状况。  相似文献   

18.
运用Biolog-ECO技术,以万宁沿海3个地区8种优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强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上层土对碳源的总体利用能力较下层土的强;(2)两个土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榄仁树均最低,上层土白楸最高,下层土蕨类+野牡丹+桃金娘等最高;(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4类碳源的利用率因植被类型而异,且糖类是导致上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糖类和氨基酸是导致下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4)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强度与其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采用网袋法布设不同配比杉木-火力楠凋落物网袋和空白对照样地,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内凋落物配比对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32 a>15 a>4 a;杉木-火力楠1∶2处理下4年生幼林表层土壤中整体代谢活性最强。3个林分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Shannon指数)以及多样性(Simpson指数)差异较小,杉木-火力楠1∶2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均一度(Mc Intosh指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01)。3个林分都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聚合物作为主要的碳源利用类型,其中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杉木-火力楠2∶1、纯杉木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聚为一类,杉木-火力楠1∶2、杉木-火力楠1∶1与纯火力楠处理在15、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山西吉县典型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MIDI系统),分别对土壤表层0 ~ 20 cm和20 ~ 40 cm土层的PLFA种类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含量及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 Simpson及Pielou指数)均呈现出刺槐林最高、油松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荒草地的趋势(P < 0.05)。2种人工林土壤中表征环境胁迫的直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值显著低于荒草地(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3种植被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结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油松相比,刺槐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