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华山松疱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重寄生菌 (Acremoniumsp .)、松焦油、泥敷对由茶子柱锈菌 (Cronar tiumribicolaFischer)引起的华山松疱锈病有较好的防效 ,营林防治技术与重寄生菌、松焦油、泥敷相结合治愈率可达 91 3 9% .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昆明地区石楠锈孢锈菌( Aecidium pourthiaea)上的重寄生现象并对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回接验证和鉴定。结果显示:石楠锈孢锈上的重寄生菌在7月底逐渐发生,其自然重寄生率从10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12月中旬达到高峰。石楠锈孢锈的重寄生菌包括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p.)、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真菌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多种,其中重寄生效果及对锈菌寄主植物安全性最好的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的SYP22菌株和枝孢属的SYC23菌株。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c)对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的寄生、形态特征及侵入。重寄生菌在苹果锈病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将锈孢子封在锈子器内,从而对病害的侵染循环起阻碍作用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的产孢结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的分生孢于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小时。在20.6℃和22.1℃下,潜育期为8天和7天。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c.)菌种保存、扩大繁殖和控制梨锈病的初步研究结果。重寄生菌的试管菌种在-12—10℃和自然温度下,经150天其孢子萌发率仍达80%以上。该菌在PDA复合培养基上生长快,产孢量大,易于人工培养。用重寄生菌的孢子悬浮液在梨锈病性子器成熟时喷雾防治梨锈病,寄生率从4月下旬的27.24%逐渐上升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的63.42%和92.30%。  相似文献   

5.
林沙 《北京农业》2014,(27):111
借助国内已有的研究资料,对重寄生菌的控病机制及在园艺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有助于重寄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梨胶锈重寄生菌对垂丝海棠锈菌重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的重寄生菌(Tu berculinavinosaSac.)在垂丝海棠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上的寄生形态、侵入及控病作用作了报道。重寄生菌在垂丝海棠锈菌的性子器及性子器相对的叶背面均可发生。它完成侵入所需的最短时间为7小时,潜育期8─9天。该菌重寄生率从4月下旬的23.3%,逐渐上升至6月中旬的90.9%。  相似文献   

7.
2株重寄生菌的分离和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诱捕分离法获得温室番茄叶片上发生的重寄生菌F46,从被条锈菌感染的小麦叶片上分离获得重寄生菌PR。本研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对2种重寄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F46属于链霉菌(Streptomtyces sp.)金色类群;PR归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轮生类群。F46和PR对除禾顶囊壳以外的其他8种供试靶标病原真菌(胶孢炭疽病、灰葡萄孢、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褐孢霉、粉红聚端孢、梨状毛霉、扩展青霉)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梨状毛霉的抑制效果最好;PR对所有致病菌的作用优于F46。40%五氯硝基苯、50%腐霉利和链霉素对2种重寄生主菌均无抑制作用。F46对70%代森锰锌和25%甲霜灵都非常敏感,PR仅对50%多菌灵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茶蔗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蔗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蔗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l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9.
 梨锈病是梨树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该病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造成对环境及生态的不利影响.用重寄生菌控制锈病,国内外已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是梨锈重寄生菌的寄生、形态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r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r 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persi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f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foulina pefsj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花椒鞘锈菌重寄生菌,并优化重寄生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花椒锈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菌株HC30的产孢条件。【结果】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获得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重寄生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为鞘柄锈柱隔孢菌。菌株HC30产孢条件优化结果显示,PSA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蔗糖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氮源2.5%、碳源2.1%、pH 7,在此条件下添加花椒鞘锈菌夏孢子粉(0.5 g/L)的重寄生菌产孢量最好,为2.28×108 spores/mL。【结论】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的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强寄生作用,并得到了鞘柄锈柱隔孢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进一步研制生物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石楠锈孢锈菌重寄生现象及其重寄生菌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昆明地区石楠锈孢锈菌(Aecidium pourthiaea)上的重寄生现象并对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回接验证和鉴定。结果显示:石楠锈孢锈上的重寄生菌在7月底逐渐发生,其自然重寄生率从10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12月中旬达到高峰。石楠锈孢锈的重寄生菌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真菌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多种,其中重寄生效果及对锈菌寄主植物安全性最好的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的SYP22菌株和枝孢属的SYC23菌株。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发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培养真菌常用的7种碳源,10种氮源、7种无机盐和5种维生素对茶藤生柱锈重寄生菌拟盘多毛孢之一种(Pestalotiopsis sp.)MM01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可溶性淀粉、玉米粉)是该重寄生茵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有机氮中的黄豆粉、酵母浸膏和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和磷酸二氢钠;不同维生素对茵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茶藨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藨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I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16.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 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 对其病原菌茶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 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 得到茶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 ., 镰刀菌Fusarium spp ., 棒束孢Isaria sp ., 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 ., 木霉Trichoderma spp .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 表4 参15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报道了梨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的寄生及形态特征。梨锈重寄生菌寄生于梨锈菌的锈子器及其附近,锈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座将梨锈菌的锈孢子牢牢地封死在锈子器内最终消解。描述和测量了梨锈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基上产孢结构、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及大小。  相似文献   

18.
木霉菌对五种植物病原真菌的重寄生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8菌株和深绿木霉(T.atroviride)T95菌株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杨树料皮病菌(Valsa sordida)、杨树水泡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ribis)、苹果树腐烂病菌(V.ceratosperma)、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berengeriana f.sp.piricola)的重寄生作用。对峙培养的结果可观察到,多数情况下,接种后2d内木霉与病原菌接触,随后覆盖或侵入病菌菌落,抑制其生长。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木霉对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重寄生作用方法不同。可观察到木霉菌缠绕病原菌的菌丝,或沿着病原菌的菌丝平行或波浪式生长,或产生铯状分枝、吸器或附着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丝,最终使病原菌的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
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重寄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从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上分离筛选出对谷子白发病具有生防潜力的重寄生真菌,通过石英砂振荡去除卵孢子表面附着物,利用孢悬液稀释点样和尖端菌丝分离法对重寄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与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对分离出的重寄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上重寄生r有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半裸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3种镰孢属真菌。  相似文献   

20.
油菜土壤中与核盘菌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菌核埋植法研究油菜田土壤中与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区系。从四川省内江、简阳和雅安三地土壤中共分离到菌核重寄生真菌117株,分布于10个属内:曲霉(Aspergilusspp.)、交链饱属(Alter-nariaspp.)、小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镰刀菌(Fusarium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毛霉(Mucorspp.)、青霉(Peniciliumspp.)、根霉(Rhizopusspp.)、木霉(Trichodermaspp.)和轮枝菌(Verticili-umspp.)。其中以镰刀菌和木霉为主要种类,分别占全部重寄生真菌的51.4%和30%。从菌核表面分离到12个属的真菌,镰刀菌、木霉和根霉占优势,分别为48%、18.5%和14.3%。不同地区油菜土中与菌核有关的真菌区系不尽相同。然而,三个地区能侵入菌核内部的真菌均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占多数。它们在菌核存活、子囊盘萌发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