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232”系由“赣苎1号”的优良单蔸与“家麻”杂交,从其F1代种子繁殖中选出的优良单蔸培育而成的。经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芦竹青”增产39.77%,增产达极显著。大田生产示范推广,平均产量在2250kg/hm2以上,较对照“芦竹青”增产43.50%。单纤维支数高,3年省区试平均为2472.60支,达特优质指标。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和疫病。该品种以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风、易剥易刮和适应强为其优良特性问世。  相似文献   

2.
89-12是利用高产、中质、抗逆性强的湘苎2号(又名圆叶青)作母本,品质特优的早熟地方品种资溪苎麻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从杂交后代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的早熟苎麻新品种。通过全国主产麻区5省6点苎麻新品种区域试验,89-12纤维产量为2338.5kg/hm2,比对照种芦竹青平均增产19.51%,居试验首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其丰产性最好,增产主效应值最高。产量构成因素值亦居第一、二位,与产量表现相吻合。单纤维支数1900~2000支以上,全年工艺成熟期152~160d左右。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旱和耐寒能力。是一个适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南农学院苎麻研究所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a.不同品种的苎麻纤维支数有显著差异,高支数品种与低支数品种间相差可达1500支以上;b.苎麻不同生长期与纤维支数关系很大,最早一期收获与最迟一期收获二者纤维支数相差达1~1.5倍;c.苎麻解剖结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关系密切,单纤维细度和强力受纤维细胞直径和壁厚的共同作用表现为纤维细胞壁截面积大小的制约,优质高产苎麻品种的茎截面解剖特点是单个纤维细胞壁截面积较小,而茎内纤维细胞数目较多,类型I的苎麻品种C区酶带活性强,纤维支数高;d.不同海拔高度与苎麻单纤维支数成正相关,单纤维支数随着栽植密度而增加;e.土壤缓效钾与纤维支数,土壤速效钾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纤维支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硼肥和螯合稀土能提高纤维支数;f.种子繁殖显著降低产量和纤维支数;g.提高苎麻纤维支数的措施是,采用无性繁殖、严禁种子繁殖,实行良种区域化,一地一种,以及经济施肥和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4.
选择“黑皮蔸”、“芦竹青”种子繁殖后代共20蔸,测定单蔸茎数(x_1)、茎高(x_2)、中部茎径(x_3)、茎上下部粗细均匀度(x_4)、梢径衰减率(x_5)及茎顶粗壮度(x_6)。分别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单蔸产量(y_1)或单纤维支数(y_2)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x_1、x_2和 x_3与 y_1为极显著正相关,但与 y_2无关,而 x_5/x_6是作用于单纤维支数的决定性参数。对于育种材料的初步筛选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苎麻(Boehmeria nivea)“芦竹青”品种新植麻园的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繁殖亩栽3000蔸、有性繁殖亩栽12000株获得高产,两者二龄麻亩产量分别为152.02公斤和132.36公斤.且单纤维支数基本符合纺高档纱的要求。其高产的生理原因是:群体协调.叶面积系数在黑杆始期达最高值为7左右:光合强度和根系活力较强:干物质生产,一龄三麻前期温度高,生长和积累快.后期温度低,生长和积累慢.相反,二龄头麻前期温度低,生长和积累慢.后期温度高,生长和积累快  相似文献   

6.
<正> 渝糯七号系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5年利用自选糯质玉米自交系“S147”与“S181”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菜用糯玉米杂交种,2003年3月正式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是目前国内惟一一个通过西南、东南、黄淮海等3个大区区试的糯玉米杂交种,是全国鲜食玉米区试西南组糯玉米的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湘苎3号为材料,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苎麻为四倍体,再从四倍体群体中择优与二倍体杂交,育成三倍体苎麻新品种Tri-1和Tri-2。区试Tri-1原麻产量为2 930.4 kg/hm2,比对照增产17.4%,Tri-2原麻产量为2 397.6 kg/hm2,比对照减产约4%;Tri-2的纤维支数达2 130公支,远高于对照品种湘苎3号;Tri-1、Tri-2抗炭疽病、立枯病、花叶病等,Tri-1的抗风性明显强于对照湘苎3号。  相似文献   

8.
1983~1985年以“黄壳早”、“芦竹青”、“古巴苎麻”和“武冈红皮种”为材料进行自交,并观测了自交一代的分离和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根据自交一代的形态分类,可将“芦竹青”繁殖后代分为40个类型,“芦竹青”自交一代的麻骨颜色分离为四种,其分离比例为9.3:4.2:3:0.7,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b.个体间产量性状差异很大,株高变冥为0.23~1.68m,茎粗变异为0.48~1.14 cm,有效株变异为1~23株;c.40个类型的纤维细度的变异呈正态分布,变异为1168~1905公支,最细的类型和最粗的类型相差747支上述结果表明:苎麻自交后代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细度均产生显著的分离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嘉育21(原名G99-21)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以“G96-29/YD951”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熟早籼稻品种。1999年定型,2000年参加嘉兴市早稻品种区试;2001年参加湖北省和嘉兴、宁波市早稻品种区试,并在秀洲区组织多点示范;2002年参加浙江省“9410”联品试验和湖北省早稻品种区试续试;2003~2004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品种区试。  相似文献   

10.
鄂苎1号是从细叶绿自然杂交后代中选择育成。该品种纤维产量高,比对照品种细叶绿增产26.5%以上,纤维品质优,单纤维支数在1800支以上,抗风,抗根腐线虫病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徐州2111是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于1976年选用河南大粒品种濮农3665作母本,用印度春性抗病,早熟品种“U.P.301”作父本杂交育成。 1983年,在徐州地区小麦良种区试(中肥组)9点试验结果,平均亩产698.9斤,比对照泰山1号增产14.3%,在8个品种中名列前茅。同年,参加全国黄淮平原冬麦区优良品种(系)联合鉴定试  相似文献   

12.
“K优818”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K17A”为母本、“R818”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籼稻新组合,2001年4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同时进入全国南方稻区杂籼区试和重庆市区试,在安徽、湖南、云南、河南、江西等省多点品比和示范。现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保护及专利,公告号为:CNA000548E。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近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会议在洛阳市隆重召开。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全面总结了《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推进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赣蔗18号”是通过“Roc1”与“崖城71/374”杂交育成的甘蔗新品种,在2003~2004年全国区试及2004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Roc10”增加8.02%~12.63%,且其综合性状表现良好,蔗糖分和含糖量均位于参试品种的首位,2005年3月通过国家鉴定。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05,(2):18-18
由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主持选育的“西旱1号”品种最近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自2000年全国恢复旱地春小麦区试以来,国家审定的第一个旱地春小麦品种,也是甘肃省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春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对区试工作指出:“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的基础和依据。”这充分说明了区试是联结品种选育与推广的纽带,是品种利用和推广的前提.是公正评价新品种的重要依据。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把品种区试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区试工作真正体现出真实性和权威性。总结近几年承担本省水稻品种区试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进行周密的部署,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选择好人员和田块,按照规范操作.科学管理,遵循求真务实的作风,就能提高品种区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品种区试是育种与生产应用的中间试验,是全国鉴定新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的重要手段,是科研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通过多年来品种区试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搞好品种区试。应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624-624
由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主持选育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西旱1号”,于2004年10月通过了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自2000年全国恢复旱地春小麦区试以来,第一个推出的国家审定品种,也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春小麦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实现了甘肃省春小麦“国字号”品种零的突破,标志着甘肃省在春小麦抗旱品种选育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组织召开了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总结年会,全面总结了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工作,安排部署了2018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及展示示范等任务。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工作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3大棉区进行,65个单位承担田间区试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及今后生产和育种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七五”至“九五”期间 ,福建省进行了三轮大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 :大麦品种产量不断提高 (从“七五”平均 14 4 .0kg/u提高到“九五”平均 2 4 2 .4kg/u) ,穗数增加 ,千粒重提高 ,向多穗大粒和大穗大粒方向发展 ,抗白粉病能力增强 ,新育成品种多表现抗白粉病 ,株高和生育期适宜 ,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试筛选出丰产品种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 ,丰产稳产品种闽麦 0 6 ,丰产抗白粉病品种莆大麦 5号、莆大麦 7号和闽麦 0 2等。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今后福建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高产、稳产、抗逆力强 ,质优。育种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