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车田江水库管理处建军一级电站位于新化县温塘镇,是一个农村小水电电站,目前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文章介绍了该电站的布局和电气化改造的内容,探讨直流电源供电的可靠性,能够确保机组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以植物草坡、土质荒坡、土石路面、集雨膜、水泥面、普通地膜6种材料制作的集雨场为对象,研究不同集雨材料与集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集雨场集雨效果与所用材料有很强的相关性,所用材料集雨效果顺序为普通地膜水泥面集雨膜土石路面土质荒坡植物草坡;降雨量与集雨率呈正相关关系,集雨率随年降雨量增多而提高,年降雨量450~1000 mm时,不同材料集雨场的集雨率为37.3%~95.27%,同一材料集雨场的集雨率相差13~2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曾劲松,男,1967年生于新化县维山乡维山村,中专文化,毕业于冷水江师范学校。1985年在新化县种子公司做文秘,1989年到浙江农业大学进修,逐渐成为公司业务骨干。1997年因新化县种子公司改制,辞职回到维山村从事水稻育种工作。2000年创办新化县农牧渔服务中心。2005年组建新化县资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组织成立新化县农资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4.
临潭县干旱少雨,气候高寒,自然环境恶劣。集雨节灌工程是高效利用天然降水的一种较好形式,是干旱山区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方向,简述了“修梯田、搞集雨、铺地膜、用科技”具有临潭县干旱地区特色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阐述了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效益、集雨节灌的水土保持作用、集雨节灌在水土保持中的发展前景,走出一条具有干旱地区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灰黄泥是新化县的主要土种,面积达到4 330多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2.5%,较大幅度地代表了新化县的水田生产水平。通过中稻3414施肥试验摸清其供肥特性、了解施肥技术参数,探索平衡施肥模型,为新化县灰黄泥区中稻生产提供施肥指导,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雨水集蓄工程是指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进行节水灌溉的一套系统。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形式多样、技术简单、易管理等优点,一般包括集雨系统、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灌溉系统。 1 集雨系统 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集雨场地。应选择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在有自然条件的地方可修建自然集雨场,如道路、荒坡、场院等。没有自  相似文献   

7.
中国旱区沟垄集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节水栽培技术一直是全世界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旱区的主要耕作栽培技术。本文从沟垄集雨栽培技术的概念、基本理论原理、栽培带型、覆盖材料、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农作物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综述沟垄集雨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沟垄集雨栽培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旨在对沟垄集雨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湘西岩溶山区集雨面积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集雨面场、不同坡度及不同降水量,研究岩溶山区季节性干旱时期各种作物补水30m^3/667m^2所需的集雨面积。结果表明:随着集雨面坡度、降水量和雨强的增加,集雨面场的集流效率和单位面积集雨面的集水量也相应增加,同时自然土坡的集雨面场其集流效率和单位面积集雨面的集水量比耕作地面的集雨面场高,在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下,蓄集30m^3雨水量,集雨面场为自然土坡的所需集雨面面积在545.2m^2以上,集雨面场为耕作地面的所需集雨面面积在750m^2以上。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方政府、受益农户是集雨节灌工程的建设主体,不同的集雨节灌工程其建设的主体、管理模式、产权形式不同,坚持“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1],可保证集雨节灌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持续正常利用。针对彭阳县特殊的自然特点和资源条件,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旱作农田集雨节灌目标、集雨节灌方式、经济效益分析,研究雨水利用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技术,形成集雨节灌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对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化玉竹出口韩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铁 《湖南农业》2006,(8):12-12
由新化县中药材联营合作社生产加工的玉竹产品,至2006年6月底已出口至韩国150多吨,填补了新化县农产品出口空白。近几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将发展中药材生产作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200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667公顷,种植品种有100多个,产值达1亿元,其中仅玉竹种植面积就达667公顷。并先后于2003年、2004年扶持成立了“新化县中药材协会”和“新化县中药材联营合作社”,建立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23个,开辟了新化县中药材信息网站。新化县中药材联营合作社现有社员251户,建有1个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00吨的中药材加工厂。…  相似文献   

11.
集雨节灌工程是干旱山区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干旱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结合临夏州自然条件分析了实施集雨节灌工程的必要性,介绍了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状况、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省新化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坚持创新、稳产、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再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立足新化县情,积极创新,出现新的增长点。粮食2015年新化县粮食喜获丰收,全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介     
<正>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本书主要介绍了村镇集雨饮水系统组成、村镇集雨水污染成因及水质特征、村镇集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控、村镇集雨饮水生物慢滤处理技术、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案例;涵盖集雨水源地防护、集雨水前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技术等内容,为集雨水饮用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书号:9787122204660定价:80.0元开本:16出版日期:2014年8月  相似文献   

14.
集雨灌溉工程是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进行节水灌溉的微型水利工程,主要解决农业生产缺水性问题.通过国内外集雨灌溉利用的研究和实践,较详细地阐述了集雨灌溉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集水工程集雨面防渗材料的研究、蓄水工程中蓄水设施的防渗,水分蒸发处理,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技术.文章分析了目前集雨灌溉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雨利用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83-4784
集雨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切合实际的新型节水措施,对农村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农村集雨技术,探讨了适合锦州市发展的农村集雨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一、集雨系统 包括集雨场、输水渠、沉淀池、拦污栅和引水管等部分.①集雨场.一般采用自然集雨面,如路面、坡面、庭院等.  相似文献   

17.
<正>集雨补灌综合节水技术模式是以修建集雨窖池蓄水补灌,综合应用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技术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在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耕地不集中、不适合建设较大的水利设施的地方,通过建设集雨蓄水窖池,截留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平时用于农业生产。集雨补灌节水技术与深松深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北京农业雨水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北京怀柔区示范点设施农业集雨利用典型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设施农业集雨利用系统运行的效率、效益及其推广。对示范点进行的水量平衡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表明,2008年示范点设施农业集雨利用系统的雨水收集效率为66%,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率为69%;从政府角度,集雨利用工程的效益成本系数达1.54;从示范点农户的角度,集雨利用工程的效益成本系数可达5.85。农业用水水资源价格影响集雨利用工程的应用,如果集雨利用系统不能带来额外的农业收入,只有当水资源价格高于2.2元/m3时,农户才会选择集雨利用的方式解决用水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北京设施农业集雨利用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农业集雨利用系统的效率、效益及其应用性,促进其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来自不同村庄的盗牛惯犯组成的团伙,日前被新化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盗牛团伙首犯付玉芝,新化县曹家镇娘家管区天竹村人。成员伍先忠、姜孝禄、卢瑞清分别是新化县游家镇桑梓镇及隆回县鸭田乡人。 2001年5月28日晚上,付玉芝邀伍先忠去偷牛,伍先忠当即表示同意。于是,2人赶至曹家镇十里铺村,潜入村民李应林的牛栏内,盗得1头价值1600元的水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依据近年来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归纳了集雨利用的3种模式:分别是道路庭院集雨的人畜用水与农业补灌利用模式,坡地集雨生态林草—畜牧型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集雨利用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不强,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匹配不够,雨水利用效率不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生态效应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可收集雨水资源潜力、雨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体系、先进集雨高效用水灌溉技术的配套、雨水集蓄的环境效应评价制度建设、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集雨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