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全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与卵原细胞相比,内质网等细胞组分数量明显增多;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指滴和大量卵黄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均参与卵黄合成,细胞核呈生发泡状,细胞表面形成微绒毛,卵周隙中出现致密颗粒物质,但未被卵母细胞吸收;卵  相似文献   

2.
贻贝卵巢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作者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贻贝卵巢的超微结构,发现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相似,均由一个大而圆或多边形的核,粗面内质网,球形线粒体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等构成。但随着卵黄发生,细胞的体积越来越大。卵母细胞表面开始出现微绒毛,它是卵膜的一部分及卵将成熟的标志。卵黄的形成是双源的,但以外源为主。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4.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技术,对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外被结缔组织膜与生殖上皮。日本沼虾的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色泽与体积的变化,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将其划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和恢复期5个时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4个时期。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曰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嗜酸性,早期含卵黄颗粒,后期转变为卵黄块,核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曰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为成熟期卵母细胞,体积长足,核移动到卵母细胞周边,最终核生发泡破裂,核膜消失,卵周围滤泡细胞层变得极薄,等待排卵。  相似文献   

6.
布氏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布氏罗非鱼性腺分化的时间和性腺发育的特点,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性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布氏罗非鱼出膜后的20 d卵巢分化,分化的标志是出现卵巢腔;精巢分化晚于卵巢,分化标志为精巢内形成精小叶;雄性个体在180日龄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个体240日龄才完全成熟。布氏罗非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有多个核仁,出现单层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空泡,核仁环状贴核膜排列,后期出现双层滤泡膜结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和粗大的核仁;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其核膜溶解,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充满大的卵黄颗粒,空泡与卵黄颗粒交互排列。在五期卵巢中同时存在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并且靠近卵巢壁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要早于中间,布氏罗非鱼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分批。布氏罗非鱼精巢为小叶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子显微镜术,研究了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和卵黄发生。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可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和成熟期;5种细胞器,即线粒体、高尔基液泡、糙面内质网、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初级卵母细胞卵黄颗粒的形成,其中,线粒体和高尔基液泡是形成卵黄颗粒的主要胞器。卵黄物质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方式,外源性卵黄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中贮存的营养。另外,研究发现核膜泡可能参与了多泡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团头鲂排卵前的卵母细胞由外向内被鞘膜层、基膜和颗粒层包围着。鞘膜层由鞘膜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鞘膜细胞的细胞质中充满了微丝。颗粒层由特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特殊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表现出与类固醇激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特征;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则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具板层状内嵴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9.
团头鲂排卵前的卵母细胞由外向内被鞘膜层、基膜和颗粒层包围着。鞘膜层由鞘膜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鞘膜细胞的细胞质中充满了微丝。颗粒层由特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特殊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表现出与类固醇激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特征;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则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具板层状内嵴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观察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卵子发生过程,为进一步了解龟纹瓢虫的生殖生物学奠定基础。【方法】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龟纹瓢虫卵巢做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卵子发生过程。【结果】第1阶段,在卵原区可见分化的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卵母细胞正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向生长区移动,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细胞核形成胚泡,前滤泡细胞逐渐分布于卵母细胞之间;第3阶段,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呈圆球形,前滤泡细胞分化形成滤泡细胞,呈单层扁平细胞包围卵母细胞,胚泡移动到卵母细胞的一侧;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此时卵母细胞仍然通过营养索与滋养细胞相连;第5阶段,卵母细胞不再与滋养细胞连接,滤泡细胞由立方形变为扁平状,在卵母细胞质的边缘处出现细小的卵黄颗粒;第6阶段,卵黄颗粒逐渐充满整个卵母细胞,胚泡退化;第7阶段,卵母细胞表面形成卵黄膜和卵壳,滤泡细胞逐渐与卵母细胞分离,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卵子。【结论】龟纹瓢虫卵子发生过程可明显划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卵黄形成及卵子成熟期3个时期,并可进一步分为7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牛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实验根据卵细胞的数量及分布、透明带的变化,卵泡大小等把牛卵母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进行了研究。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高尔基体、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皮质颗粒等细胞器数量不断增加,且逐渐迁移到皮质区。卵母细胞成熟时。高尔基体及粗面内质网消失,皮质颗粒开始在质膜下呈线状排列,而线粒体又向胞质中央区扩散。直径2毫米以上卵泡卵母细胞中,少嵴圆形线粒体一律转变为带帽线粒体,核仁发生致密化。此外,牛卵母细胞中有带有界膜的、均匀分布的囊泡。皮质颗粒成团发生和分布也是牛卵母细胞的特点之一。实验事实证明,皮质颗粒的形成与滑面内质网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鲫鱼卵子发生──Ⅰ.皮层小泡的形成和卵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鲫鱼卵母细胞的皮层小泡,首先在外周卵质中出泡,然后向内部卵质扩散,接近成熟的卵子中,皮层小泡又重新集中在外周卵质部分,皮层小泡是由液泡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产生的囊泡融合而成,鲫鱼卵黄核是由一些致密的无定形物质和纤维网状物质组成。在Ⅲ2期卵母细胞中,观察到卵黄有3种来源(即外源性卵黄,内源性蛋白质卵黄和内源性脂质卵黄).鲫鱼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球大多数是均质的,但有时包含一些电子致密的颗粒。  相似文献   

13.
虹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虹鳟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各期卵巢的形态、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虹鳟卵巢的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相对应的卵母细胞也分为6个时相;4月龄卵巢处于第Ⅰ期,以第Ⅰ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细胞核占细胞大部分;8~13月龄卵巢处于第Ⅱ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质嗜碱性,滤泡细胞、外周环和丝状环出现;15~26月龄卵...  相似文献   

14.
电镜研究发现,简易机械法分离得到的腔前卵泡有1~3层颗粒细胞,卵泡外层为颗粒细胞,包有一层厚的糖蛋白基底膜,外无卵泡膜,其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与卵巢皮质片中的腔前卵泡一致。卵母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有一大而偏离中心的核,核内有一显著核仁,各细胞器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母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及其它细胞器遍布卵胞质,卵母细胞质膜上有突起将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邻近的颗粒细胞相连。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本法获得的牛腔前卵泡没有受到分离过程的机械伤害。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镜及光镜组织化学技术,对水貂卵巢內各发育阶段卵母细胞中的脂滴进行了研究。在水貂卵母细胞中,脂滴的形成是卵母细胞生长开始的标志之一。在生长早期,卵母细胞中脂滴分散在皮质与核之间的胞质中,且脂滴的染色较深,在晚期阶段,脂滴明显增大,聚集到一起,染色变浅。经油红O和酸性氧化苏木素染色证明,在卵泡腔形成之前,脂滴主要是由中性脂肪和磷脂组成,在卵泡腔形成之后,脂滴成分主要是中性脂肪,磷脂消失。实验结果表明,脂滴可能是来自于相对静止期卵母细胞中分布的黑色嗜锇颗粒(直径约0.38μm),经过脂质的不断蓄积而形成脂滴。脂滴量特别多是水貂成熟卵母细胞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利用HE染色方法对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进行显微研究。结果发现,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可以分为3个时期11个阶段,即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期。在卵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卵母细胞、滋养细胞及滤泡细胞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在卵母细胞生长及卵黄形成期,滋养细胞核内的多核仁现象、灯刷染色体与旺盛的物质合成有关;卵母细胞本身也合成一些物质;滤泡细胞参与卵黄蛋白的合成,并为外源性卵黄蛋白提供通道。因此,卵母细胞内卵黄蛋白的形成是自体合成和外源合成同时并存;滤泡细胞还参与了卵黄膜及卵壳的形成。并发现,拟黑多刺蚁与果蝇卵子发生有相似的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黄形成前期,这种凋亡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即生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前后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牛卵立-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体外成熟前后卵母细胞、卵丘细胞及它们之间联系的结构特征.体外培养前,卵母细胞微绒毛数量较少,有的伸入秀明带中;各种细胞器集中分布于皮质区,形成“细胞器带”;核膜可打褶,核仁致密化.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之间形成间隙连接;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致密、形态多样.成熟培养后.微绒毛增多.卵周隙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消失,脂滴伴随着线粒体内迁.少数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皮质区形成“细胞器游离带’;皮质颗粒开始沿质膜下呈线状排列,但有的仍成团分布;排出第一极体处无微绒毛.中期赤道板附近无细胞器;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间联系中止;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