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太平洋鱿鱼钓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诱远洋鱿钓业是我国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渔业,目前作业的海域为日本海和西北太平洋。据统计,1995年我国从事就钓业的公司有十多家,船只250艘左右,生产鳅鱼7万多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形成了规模性的生产。渔获量统计工作是渔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指导生产,同时也可为渔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而建立西北太平洋就鱼钓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既陌钓渔获量数据既迅速又准确。F()XPR()是近年来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处被功能强、用户…  相似文献   

2.
3.
为探求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能量存储能力,本研究利用“淞航”远洋渔业调查船采集的鱼类和鱿鱼样本,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其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并利用混合模型分析组织能量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鱼类比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大,前者为(23.50±2.80) kJ/g,后者为(19.67±1.16) kJ/g。鱼类中以汤氏角灯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8.75±0.96) kJ/g;日本栉鲳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20.37±1.04) kJ/g。鱿鱼中以发光柔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0.07±0.39) kJ/g;日本爪乌贼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18.42±0.22) kJ/g。在纬度较高的海域,鱼类和鱿鱼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而且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p<0.05)。鱼类和鱿鱼在海平面高度0m时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且在净初级生产力>12 mg/m3/d时呈增大变化趋势;然而,两者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随海表温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鱼类和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存在纬向变化趋势,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海表温和净初级生产力对其单位质量组织的能量存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环境适应特性,以及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鱿鱼钓机抖动方式改进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10月份在西北太平洋作业的鱿鱼钓船经济效益普遍不太好,主要原因是渔场鱿鱼分布稀疏时,钓机的CPUE(单位努力渔获量)低。相比之下,手钓的CPUE却较高,笔者分析了在原抖方式下,鱿鱼稀疏时鱿鱼钓机的CPUE较手钓的CPUE低的原因,进而钓机原抖动方式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对改进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了该产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指出我国鱿钓渔业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精细策划,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掌控市场的能力,实现订单渔业,避免增产不增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道路,培养国际性渔业人才;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上加以引导,增加综合性补贴;通过鱿钓渔业的装备和船舶更新等拉动内需,缓解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光诱鱿钓捕捞技术就是利用鱿鱼趋光、集群的特性 ,采用钩钓作业的一种渔法。利用水下灯进行钓捕鱿鱼是一种新的捕捞技术。该技术在 80年代中期首先在日本、韩国等国的鱿钓船中得到应用。分布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型柔鱼 ( 1~ 2kg) ,栖息水层白天一般在 30 0~ 40 0m ,使用水下灯进行深水层的诱集柔鱼 ,使白天作业成为可能 ,从而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由于柔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夜间栖息水层为 30~ 40cm ,因而一般不采用水下灯。我国鱿钓船从 1 997年开始 ,初步得到应用 ,特别是在 1 998年鱿钓渔场探捕调查和生产过程中 ,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的3个阶段。从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作业渔场3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对中国产鱿钓渔业目前的生产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对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北太平洋海域白天利用水下灯钓捕大型柔鱼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光诱鱿钓捕捞技术就是利用鱿鱼趋光、集群的特性 ,采用钩钓作业的一种渔法。利用水下灯进行钓捕鱿鱼是一种新的捕捞技术。该技术在 80年代中期首先在日本、韩国等国的鱿钓船中得到应用。分布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型柔鱼 ( 1~ 2kg) ,栖息水层白天一般在 30 0~ 40 0m ,使用水下灯进行深水层的诱集柔鱼 ,使白天作业成为可能 ,从而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由于柔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夜间栖息水层为 30~ 40cm ,因而一般不采用水下灯。我国鱿钓船从 1 997年开始 ,初步得到应用 ,特别是在 1 998年鱿钓渔场探捕调查和生产过程中 ,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海洋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热点区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的调查,本研究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DNA条形码本地数据库。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2023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307份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共获得7目13科20属25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77.96%的COI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都能比对到高相似度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3,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7.67倍,且能够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不存在物种区分困难的现象。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属的鱼类首先聚为一支,随后与同一科的鱼类聚为一支,最后,同目不同科的鱼类聚为一支。综上所述,COI基因具有物种特异性,能够有效的区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物种,本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有利于后期利用环境DNA技术进行西北太平洋鱼类多样性的监测和调查,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首先运用全局最优化方法,在环境参数取预测均值时,对不同鱿鱼钓淦船队方案进行了全局最优化论证,然后又在计入了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运用仿真方法对鱿鱼钓渔船队进行了多方案,多目标的仿真选优,得出了满意的鱿鱼钓淦船队编队方案,其论证方法及结合可作为中国各大渔业公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