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灰木莲是我国木兰科中独有的单种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研究灰木莲丰产栽培技术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资源强有力的保障。灰木莲作为用材林和景观林的主要树种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方地区,极具开发价值,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总结了灰木莲丰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立地选择、造林密度、林地清理、整地与施放基肥、造林时间、造林模式和、造林方法以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合理发展灰木莲人工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桉树山地混交造林的合适模式,促进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在闽南山地开展桉树与灰木莲行带状混交造林试验,对混交林及其纯林的生长量、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林分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与灰木莲采用行带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例6桉树∶4灰木莲(3行桉树∶2行灰木莲)是可行的,5年生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分别达15. 87 m、14. 17 cm和0. 1303 m3,相应地比桉树纯林提高了9. 45%、6. 28%和25. 17%,混交林分生长力较高,蓄积量接近桉树纯林,达124. 01 m3/hm2; 5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还比较和谐,特别是灰木莲的生长尚不受桉树的影响。但是,目前林分已高度郁闭,混交林中灰木莲、桉树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4. 5%和49. 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此后,及时通过间伐来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是经营的关键。该混交模式能促进桉树的生长,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作为闽南山地中长轮伐期桉树人工林持续经营技术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降香黄檀混交造林效果,于2009年开展了降香黄檀和山桂花、灰木莲、非州桃花心木及粗皮桉混交试验。6a生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中,降香黄檀与山桂花混交胸径生长最快,与灰木莲混交树高生长最快,与粗皮桉混交胸径和树高生长最慢;不同混交林中降香黄檀高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尾巨桉纯林、灰木莲纯林、香梓楠纯林、灰木莲×尾巨桉、香梓楠×尾巨桉5种造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式定氮仪测定5种林分土壤全N,NaCl浸提蒸馏法测定土壤速效N,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全P,HCl-H2SO4溶液浸提法测定土壤速效P,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全K和速效K,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过...  相似文献   

5.
南宁地区灰木莲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探讨广西高峰林场46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生长规律和林分分布规律,为合理保护和培育灰木莲人工林提供参考。以灰木莲解析木为基础,运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灰木莲树高、胸径、材积数学模型,用实测值验证方程的精确性,并绘制生长曲线,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灰木莲人工林的径阶频率分布来分析林分的径阶分布。结果表明,建立的生长模型拟合效果好、精度高,可用于南宁地区灰木莲人工林生长过程的预测;灰木莲是早期速生、持续生长较长的树种,在0~14 a为其树高生长的速生期,14 a后生长趋慢。0~8 a为胸径生长的速生期,8 a后胸径生长减缓。材积生长到46 a仍未达到最大值,说明其成熟期在46 a后;灰木莲人工林林木株数呈正态分布,说明林分生长正常,稳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灰木莲开花结实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引种栽培的灰木莲能开花但不能正常结实的原因,本文对6年生灰木莲种源家系试验林进行了开花结实生物学观察和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灰木莲能够正常开花,花期形态结构和发育正常,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自然状态下少量能够结实,但果实为畸形,并且种子具有发芽力,种子偏小且发芽率较低。通过人工授粉试验,异花异株和异花同株授粉结实率(50.0%和44.4%)和果实平均种子数(14.2和11.4粒)远高于自交授粉(11.1%、3.5粒)。灰木莲人工授粉后能够结实并获得较理想的成熟果实,果实饱满程度不一,种子颗粒比自然结实的大且发芽率高,出苗质量好,均优于自然结实种子。灰木莲不能正常结实的原因,不是我国华南地区相比越南等地存在热量及积温不够;而弄清虫媒传粉途径的障碍是解决灰木莲花朵能够获得自然结实的原因。本文分析并提出了继续开展灰木莲开花结实生物学研究的思考和建议,为今后开展灰木莲研究及促进灰木莲结实技术及应用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乳源木莲不同季节与伴生树种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怀容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32-134
不同造林季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在福建省邵武市的适宜造林季节为2月份,此时造林成活率最高;12月份造林太早,根系恢复慢,苗木易失水死亡,从而降低了成活率;4月份不宜造林,气候回升快,易出现假活现象,并最终导致成活率急剧降低。不同伴生树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马褂木、香樟是乳源木莲较为理想的伴生树种,能够促进乳源木莲的胸径、树高生长,也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8.
灰木莲树皮率、心材率及木材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际测定,分析了灰木莲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亦呈减少的趋势,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73g.cm-3。灰木莲的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08 g.cm-3。灰木莲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115.3%。灰木莲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6%和19.0%。灰木莲的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9.5%。  相似文献   

9.
用10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观测资料,分析造林密度2 500、3 000、3 600、4 500株/hm~2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的圆满度、通直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等5个形质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树高、树干通直度、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等生长形质指标以及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性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密度对乳源木莲的造林保存率、胸高形数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综合表现,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得出乳源木莲大中径材的合理造林密度宜为2 500~3 6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李春玲 《北京农业》2012,(12):185-186
针对目前红花木莲人工培育、造林过程中,采用的整地规格不一致,导致造林地块苗木长势参差不齐的现象。通过采取不同的整地规格进行造林,观察红花木莲幼苗长势情况,试图找出整地规格对苗木早期长势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秦巴山区养殖大鲵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以及食用安全状况。[方法]运用检测仪器分析了秦巴山区养殖大鲵肌肉中微量元素锌、硒、铜、铅、镉、砷、汞的含量水平,并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金属元素食用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秦巴山区养殖大鲵肌肉中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锌含量最高,其次为硒和铜,有毒金属元素铅、镉、砷、汞不同程度检出,但均处于无污染水平。[结论]可以认定秦巴山区养殖大鲵能够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的锌和硒摄入,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12.
邓力  李元强  吴庆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15-11717,11804
[目的]研究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及其持水能力。[方法]对广西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6种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进行了为期1 a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6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均主要是叶子,观光木和黑木相思林归还动态呈双峰型季节变化;西南桦和香梓楠林为单峰型;灰木莲红椎混交林林为3峰型;火力楠则呈不规则型。其中最大峰值都出现在7月,1月份均出现最小值。6种林分凋落物持水率在30 min内迅速增大,0~8 h,林分凋落物持水率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之后逐渐趋于饱和。[结论]观光木林、香梓楠林、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林、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凋落物年归还量分别为7.17、7.78、10.42、6.04、7.59、6.78 t/(hm2.a)。6种不同人工林凋落物吸水速率为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黑木相思。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地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70.10%、433.95%、405.86%、332.89%、304.50%及222.88%;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53、1.92、2.21、0.77、1.23、0.46 mm。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江西省84个县(市)级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数据和各地的地理位置等要素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该省气候资源进行区划,聚类结果分为5个气候类型区:(Ⅰ)赣南山地气候区;(Ⅱ)赣中丘陵气候区;(Ⅲ)赣北鄱阳湖平原气候区;(Ⅳ)赣东北山地气候区;(Ⅴ)庐山、井冈山气候区。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ed to compare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cruciferous vegetable fields at high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pest control.[Method] The main arthropod species in 3 kinds of cruciferous vegetable fields at high mountainous area were investigated,the composition of arthropod community in different vegetable fields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main arthropod species in cruciferous vegetables fields at high mountainous area were similar,but had different quantity compositions.The richness was the highest in radish field.[Conclusion] Crop specie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biological community;we should focus on the main pests in the process of pest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就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几种主要十字花科蔬菜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进一步认识高山蔬菜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害虫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山地区3种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高山地区几种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为害虫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3种高山十字花科蔬菜田的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分析不同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高山十字花科蔬菜田的主要节肢动物类群相似,但数量构成有所不同,以萝卜田的丰富度最高。[结论]作物类群对生物群落有很大影响,在害虫防治时应针对主要害虫进行。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山区县艰难地实现了温饱,但同时又出现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它与半山区县和平原县的经济发展差距。文章对3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了比较分析,寻找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山区向小康水平发展需要选择的发展模式。要明确山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以及开发山区依靠谁;要运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推进山区工业化;要拼弃传统习惯推进山区集镇化。现在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是把山区置于现代社会之中,是在人口、资源、社区、经济协调中求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自然,社会和经济面貌,逐步实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生态压力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其值的降低预示着地区的森林转型和植被恢复.基于重庆市山区1 015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本地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度量农户尺度山区的生态压力,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区人均生态压力为1.590hm~2,农户的薪柴采集活动是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来源;2)家庭总人口、非农劳动力年均工资水平、家庭农业收入、家庭拥有电器数量以及地区哑变量武隆县和巫山县对山区的生态压力产生显著影响;3)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确实能够降低地区的生态压力,但是在作用路径上,并不是通过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而是通过提高非农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增加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论山区生态经济与循环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山区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从山区生态经济的背景与取向,发展循环农业的定位与思考,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与措施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山区林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河北省山区发展林果业优劣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山区林果业现有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逐一分析了农户分散经营管理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经济双赢的林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完善现有发展模式和实施新型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河北省山区林果业进一步向纵深迈进,推动山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