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唑磷、呋喃丹防治稻水象甲的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水象甲是一种新传入我省的水稻害虫。1996年用20%三唑磷乳油500和600倍液防治稻水象甲成虫,药后1d,3d,7d的防效远达80%以上。其中药后3d达到92%以上,与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相比效果略好且持效期更长。1997年每666.7m^2用3%呋喃丹1.5kg和2.0kg药后3d,7d防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稻蝗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在秧田期是穗粒数。返青至抽穗期是亩有效穗数,抽穗至成熟期是千粒重。水稻各生育期稻蝗的防治指标为:秧田期70—80头/m ̄2,返青至抽穗期10—12头/m ̄2,抽穗至成熟期8—9头/m ̄2。  相似文献   

3.
紫斑螽斯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紫斑螽斯最佳的防治方法,于1994 ~1998 年对紫斑螽斯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紫斑螽斯在辽宁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2cm 左右深度越冬,在国内首次弄清其平均产卵量为41 粒,卵的历期为306 .7d ,过冷却点为29 .6d ,结冰点为14 .1 ℃。若虫的孵化率为63 .4 % ,若虫共分5龄,各龄历期分别为5 .36 、6 .18 、8 .01 、10 .19d 和12 .15d ,全龄历期平均为41 .52d 。成虫历期为59 .7d  相似文献   

4.
对淡娇异蝽的形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该虫在河南信阳1a发生1代,以卵越冬,1龄,2龄若虫不具有危害性,3龄若虫至成虫具有危害性。在18℃恒温下,卵,1龄,2龄若虫发育历分别为10.09d,3.65d和9.27d。作者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10%吡虫啉WP防治梨木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2代梨木虱若虫期,用10%吡虫啉WP10000倍、8000倍、5000倍、3000倍液喷雾防治1次。药后1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9.4%、92.4%、94.0%和93.6%;药后3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6.5%、91.5%、95.7%和95.1%;药后7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2.6%、94.9%、96.8%和98.0%;药后14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7.5%、86.8%、92.2%和96.3%,均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Cd、Zn污染对中华稻蝗生理生化的影响,选用不同浓度Cd、Zn溶液(Cd 0+Zn 0,Cd 20+Zn 0,Cd 20+Zn 50,Cd 20+Zn 100,Cd 20+Zn 200)mg·L-1培养麦苗饲喂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进行慢性染毒,测定麦苗和虫体(4龄若虫)中Cd与Zn蓄积量、虫体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研究结果显示,在Cd浓度恒定的情况下,随Zn处理浓度的增大,麦苗和虫体中Zn含量显著上升,(Cd 20+Zn 200)mg·L-1处理组麦苗和虫体Zn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03和1.63倍;Cd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Cd 20+Zn 100)mg·L-1处理组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40、4.35 μg·g-1,(Cd 20+Zn 200)mg·L-1处理组下降到7.36、3.35 μg·g-1。在Cd和Zn联合作用下,随着Zn浓度的增加,中华稻蝗体内的MDA含量升高。SOD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Cd单一处理组GPx活性增加,随着Zn的加入,其GPx活性降低。T-Aoc在(Cd 20+Zn 100)mg·L-1处理组活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Zn的加入可以增加中华稻蝗对Cd的富集,Cd和Zn的联合作用能够引起中华稻蝗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7.
李缘刺蜡蚧是李树的重要害虫,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每头雌虫产卵量平均为600粒,若虫2龄,1龄若虫在叶片上取食,2龄若虫在1 ̄2年生枝条上固定,直至进入成虫期。  相似文献   

8.
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若虫有6个龄期,各龄平均食量分别为1.71、4.38、8.43、15.97、24.12和41.66cm^2;成虫平均食量为130.36cm^2。稻蝗的取食量及危害损失率均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苗期y=-0.08328+0.5416x(r=0.9963);分蘖期y=0.06465+0.6891x(r=0.9982);孕穗期y=0.07999+1.108x(r=0.9966)。水稻不同生育期受稻蝗危害的损失,与危害期距(D)有关,关系式为,y=(0.6891+KD)x-0.06465,经分析,亩产500kg生产水平的稻田,若虫危害期距为6-16天时,防治指标为62.97-51.66头/百丛。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几丁质酶基因10(OcCht10)的cDNA序列,预测其功能域,并做聚类分析明确该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绘制OcCht10在5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间的表达图谱,研究其在中华稻蝗蜕皮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害虫防治提供高效安全的候选基因。【方法】从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搜索OcCht10 cDNA片段,经过blast分析、比对、拼接后,翻译为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功能域,并与其他昆虫几丁质酶家族基因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确认该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准确命名;选取中华稻蝗5龄第6天不同组织部位及5龄若虫不同天数表皮样本,总RNA提取后反转录为cDNA模板,采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获得OcCht10在5龄稻蝗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设计OcCht10 dsRNA引物,用试剂盒体外合成dsOcCht10,采用注射法进行RNA干扰;取注射24 h稻蝗表皮样本,用qPCR方法检测OcCht10基因沉默效率;并仔细观察dsRNA注射后稻蝗表型,统计其死亡率。【结果】经对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的搜索,获得OcCht10 cDNA片段长度为9 318 bp,开放阅读框为8 613 bp,编码2 870个氨基酸;其3′非编码区为705 bp,推测OcCht10 5''端有500多碱基尚未获得;预测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结构域,包含有5个几丁质酶催化域和6个几丁质结合域;与其他昆虫几丁质酶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OcCht10属于昆虫几丁质酶家族基因Ⅱ组,该组基因与昆虫蜕皮相关;5龄若虫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表皮、前肠和后肠等外胚层发育而成的组织器官中表达,提示OcCht10可能参与表皮几丁质代谢;发育时间表达图谱表明该基因在5龄第6—7天,即蜕皮前的表皮中高表达,表明OcCht10可能负责蜕皮时表皮几丁质降解;5龄若虫第2天注射该基因的dsRNA,24 h后取表皮检测其干扰效率,结果显示该基因被沉默70%;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OcCht10 5龄若虫表现为龄期延长,旧表皮无法开裂,蜕皮受阻,昆虫无法正常活动导致死亡,死亡率达到100%。【结论】获得OcCht10的部分cDNA序列,该基因在昆虫蜕皮前表皮中高表达;OcCht10参与中华稻蝗的蜕皮发育,注射dsOcCht10可有效沉默靶基因,并导致试虫无法完成正常蜕皮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Vero细胞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染性法氏囊病Vero细胞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表明,用0.5和0.8mL/只剂量分别肌肉接种。10 ̄14日龄首免,8d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抗体,14d抗体P/N值为3.8 ̄5.6。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1:32 ̄1.64;21dP/N值为6.3 ̄6.8,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1:1204 ̄1:2048,此时血清抗体对鸡的保护率为85.7%。30 ̄35日龄二免,14d后P/N值5.0 ̄5.2,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