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97014,BR—S-10和sGK321等14份不同类型的抗虫棉花品种(系沩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棉花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26对SSR引物筛选出的22对引物均能在14份抗虫棉品种(系)中产生明显的扩增差异带,共检测出97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9个,多态性比率达71.1%.引物等位位点数在2~7个,平均每对引物为4.4个.利用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了14份抗虫棉品种(系)的SSR数据的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发现14个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在0.035~1.056.聚类分析表明,14份棉花品种(系)可分为2大类4亚类,其中,第1大类是以转基因的抗虫棉为主,第Ⅱ大类包括3个品种(系),分别是中棉所的ISA4ne,BR—S-10和湖南农业大学的97014,这3个品种都为无蜜腺的形态抗虫棉品种,故较早的聚为一类.本研究表明,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棉花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是町靠的,揭示了抗虫棉花品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大多数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5个棉花品种(系)进行了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宣州区水阳镇种植的棉花品种(系)。  相似文献   

3.
RAPD鉴定棉花抗(耐)黄萎病品种(系)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已知系谱信息,对国内外不同来源的25个抗(感)黄萎病的棉化品种(系)进行特征及特性分析。从被测试的40个引物中选取对25个棉花品种(系)D 增表现多态性的26个随机引物,构建25个棉花品种(系)DNA指纹图谱,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品种(系)可划分为4个类群,这与其系谱来源基本吻合。第I类为国外引入的抗黄萎病品种,第Ⅱ类为陕种“太仓121  相似文献   

4.
以11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在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品种鉴选试验,通过对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以及纤维品质等的分析比较,筛选出3个优质、高产,适宜在晋南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系),以期为该地域区棉花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解析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系)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阐明绿盲蝽取食危害机制,为发掘抗盲蝽棉花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流昆虫刺探电位仪Giga-8 DC-EPG,结合体视显微镜装置观察绿盲蝽对14个不同品种(系)棉花植株的取食行为,同时田间调查不同棉花品种(系)上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并确定相应的绿盲蝽危害级别。【结果】绿盲蝽的刺探波型主要包括5种波型,即A波、H波、M波、B波,以及非刺探波型NP波。A波为刺探波,H波为口针在韧皮部刺探波,M波为口针进入韧皮部中破碎细胞并分泌唾液波,B波为对搅碎细胞后混合物的吸取以及口针停留后拔出波,NP波为喙和口针停留在叶片表面并未刺入波。【结论】14个棉花品种(系)中,亚洲棉和GK50对绿盲蝽表现较强的驱避性,而绿盲蝽对灵-06、石抗338等棉花品种(系)有较强的趋向性。室内解析与田间调查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级别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棉花黄萎病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V991孢内毒素与棉花叶盘互作过程中叶绿素的荧光值变化,了解抗/感棉花-毒素互作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关系,建立快速筛选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的方法。以不同pH、不同温度优化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的提取,初期将获得的毒素与5个不同棉花品种的棉叶盘进行浸泡侵染,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监测棉花叶圆盘在离体条件被孢内毒素侵染后天变化的荧光参数及图像成像变化,并用分生孢子水培法进一步验证,从而建立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随后对18个棉花品种进行叶盘毒素侵染与分生孢子水培法鉴定,进一步确定抗/感棉花-毒素互作时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具有最强致病力的V991孢内毒素适宜温度为10 ℃,pH为6.5。抗/感棉花-毒素互作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实际量子产量Y(Ⅱ)、非光化学淬灭NPQ、光系统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天变化趋势存在相关性,其中抗病品种Y(Ⅱ)、NPQ、Y(NO)这3 个荧光参数天变化趋势明显,在11 d的调查中,分别呈现紧凑的倒勺状、“W”和“M”型,而感病品种荧光参数Y(Ⅱ)呈现的天变化趋势线无明显的形状,并且NPQ和Y(NO)这两个荧光的天变化趋势线呈现松散的“W”型及“M”型,同时利用该方法获得的各棉花抗病性结果与分生孢子水培法得到的抗病性结果一致。利用上述方法从23个不同的棉花品种(系)获得1个抗病品系,2个耐病品种(系)。综上可见,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叶盘侵染联合叶绿素荧光参数Y(Ⅱ)、NPQ、Y(NO)的持续测定,并根据叶绿素各荧光参数所形成的天变化趋势,能快速准确鉴定到抗/耐黄萎病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7.
2009年五团从北疆引进早熟棉花新品种(5)个,分别在农业连队和推广站棉花试验田进行了小面积的生产示范试验。这5个新品种(系)分别为982-31、81-3、石K-5号、新陆早26号和新陆早33号,文中分析了5个品种的性状特征,分析了2009年实收产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棉花品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棉花品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性及筛选抗旱性评价指标,以238份抗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两个处理,选取株高、铃数、单铃重及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采用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38份棉花品种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棉花全生育期生长有显著影响。以抗旱性度量值(D值)为主要参数,以加权抗旱系数(WDC值)和综合抗旱系数(CDC值)作为辅助参数,可以将238份棉花品种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高抗旱型)10份、第Ⅱ类(抗旱型)61份、第Ⅲ类(中等抗旱型)84份、第Ⅳ类(敏感型)78份和第Ⅴ类(高度敏感型)5份。株高、单铃重、衣分及可溶性糖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可作为棉花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的指标。上述结果为优质高产的抗旱棉花品种评价和选育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亚麻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自然重病田、客土病圃和人工接菌病圃同步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对近200个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品种(系)和常用品种资源的抗枯萎病(Fusariumwilt)性进行了鉴定。从全国亚麻区试的3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8个高抗、丰产良种(系);从国内育种单位选育的97个新品系和53个常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1个高抗品种(系)。其中有的已在河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如7544(陇亚7号)、7669(天亚5号)、753(定亚17号)等1991年推广面积已达112.96万亩,相当总种植面积的41.86%。研究表明 ,笔者提出的在感病对照品种的成株萎蔫率达50%以上条件下,以参试品种的成株萎蔫降低率为指标,评价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级别的方法是可靠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棉花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疆内外各地选育的优良棉花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了解其丰产性、适应性、抗虫性、利用价值,从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棉花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4个品种(系)中12个品种(系)的产量都超出当地主栽品种及小区试验对照品种冀杂-566。其中国抗杂1号产量为2565kg/hm^2,居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冀杂-566增产32.5%;品系永1268、GM-507和品种邯杂154均比对照品种冀杂-566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27.1%,22.4%,及21.7%,参试品种(系)中居第2至第4位。  相似文献   

11.
彩色棉品种资源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RAPD技术对我国12个来源不同的彩色棉资源以及1个当地主栽白棉花品种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Jaccard‘s遗传相似系数计算13个材料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NTSYS-PC 1.80软件进行聚类,绘制树状图。结果分析表明:12个彩色棉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1处可分为4组,不同彩色棉品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种质问的差异与材料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相似系数为0.52处,可将彩色棉与白棉区分开,遗传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致病类型,明确了该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温、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通过黄萎病抗性鉴定,表现耐病的品种(系)有13个;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以新陆早35号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棉花黄萎病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新陆早35号菌核含量致病的临界点。调查了生物药剂萎菌净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源于新疆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和3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VD8和V15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棉花品种上,22个新疆菌株中都有与T9、VD8或V15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说明新疆存在较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菌系.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8个随机引物中6个可以从25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25处可将25个菌株分为4个RAPD群(命名为RG1、RG2、RG3和RG4),RG1包括2个菌株,即B、BL-19菌株; RG2 包括5个菌株,即BL-17、BL-13、N-5、H、N-16;RG3为最大一个亚群,包括T9、SL等16个菌株;RG4包括2个菌株,即VD8和V151.综合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强弱和菌株的采集地等遗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各主产棉区的频繁引种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RAPD-PCR Analysis on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rs of Tree Peon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was used to analyze genetic polymophism of 35Tree Peony cultivars with 7 different color groups. Thirty four primers amplified 418 DNA fragments and 337polymorphic bands (80.6%), including specific DNA markers for 18 cultivars that could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cultivars. The UPGMA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cultiv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5 Peony cultiva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2 cluster groups when using similarity criteria of 1.5, and into 4 cluster groups when using similarity criteria of 1.0. The result confirmed that the flower color has no relation to the genetic clusters and the Tree Peony cultivars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area has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Therefore, genetic background has no large effect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The sequence based on polymorphic rate from high to low was Blue groups > Yellow groups > Bark red groups > Blake groups >White groups > Green groups > Red groups.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RAPD标记的MCID法快速鉴定72个葡萄品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葡萄种质材料和品种的鉴定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保护的基础。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基于DNA分子标记的人工绘制品种鉴别示意图方法(manual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 MCID)对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2个葡萄品种进行鉴定。【方法】通过增加引物长度以及严格筛选PCR退火温度优化的RAPD技术体系,从35个长度为11个碱基的引物中筛选出6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进一步对72个葡萄品种进行PCR扩增获得DNA指纹,然后利用MCID法成功将将72个葡萄品种区分开来。【结果】利用这6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谱带构建了72个葡萄品种的MCID。该葡萄MCID很好地提供对其中某些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引物以及需要参考的特征性谱带。【结论】到目前为止,MCID方法是实现利用DNA分子标记鉴定果树品种能力最好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所获得的MCID具有高操作性和实用参考性,对于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品种保护和品种纯度早期鉴定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苜蓿基因组DNA的RAPD指纹图谱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RAPD-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的多态性位点的RAPD引物。利用RAPD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的引物扩增条带清晰,具有5~10个多态性位点。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便捷地检测扩增的DNA多态性。从大量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6个RAPD引物,确定了180多个多态性位点。对几个抗寒苜蓿进行了RAPD分析,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用于苜蓿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7.
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一串红品种(系)DNA的多态性,从2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的30个引物,扩增出162条DNA谱带中,11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占73.5%,通过聚类分析,获得品种(系)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的结果,按照株高可将供试的8个一串红品种(系)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8.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9份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提取19份马铃薯品种的DNA,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从1000条随机引物中初步筛选出7条有多态性的引物进行详细研究,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4~9条带,共获得5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3条;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距离介于0.17~0.72之间,平均值为0.39,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31~0.51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在GS=0.53处可将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划分为三类,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相符,同时也说明克新系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研究表明:RAPD标记简便、快速、成本低,适用于分析马铃薯遗传多样性,指导马铃薯育种实践中的亲本组配。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近缘属黑麦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21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rum L)品种以及3个小麦近缘属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分子标记多态性(66.20%)明显高于普通小麦之间的多态性标记(43.90%).冬春性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间的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冬性小麦品种间多态性(40.30%)明显高于春性小麦品种间RAPD多态性(14.66%).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5086)是普通小麦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378)的4倍.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标记可以将黑麦和普通小麦以及冬春性普通小麦明显划分开来;来自同一选育单位或同一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大多都聚在一起.一些引物能对有些品种进行特异性扩增.因此,利用RAPD标记可以进行小麦品种指纹分析,确定基因型之间遗传差异,进一步划分小麦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