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霾天气下大气能见度与颗粒污染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沙坪坝站2013-2015年逐时环境气象资料,对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区霾都是在相对湿度大于65%的条件下产生的,重度霾时相对湿度达到86%左右,重庆粗细粒子质量比PM_(2.5)/PM_(10)在霾发生时大于65%,重度霾情况下粗细粒子质量比达82%,说明伴随着细粒子比例的增加, PM_(2.5)细颗粒对能见度的影响作用明显,重庆霾进一步加重, PM_(2.5)相对PM_(10)来说对霾影响作用更大.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能见度与PM_(2.5)颗粒物关系不同,在70%≤RH80%湿度条件下PM_(2.5)与大气能见度相关性最大,非霾天气下PM_(2.5)阈值仅为30μg/m~3.相对湿度在40%~90%之间,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颗粒物逐渐吸湿增长,其产生消光效应逐渐加剧,导致能见度不断降低,在PM_(2.5)质量浓度大于85μg/m~3情形下,不论相对湿度大小,都极易形成霾天气,而PM_(2.5)质量浓度小于85μg/m~3情形下,如果相对湿度较高,随着湿度变化颗粒物吸湿增长,也极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年南京市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的气溶胶资料和同期地面观测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对三者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的方法对能见度进行一元和多元拟合。结果表明,2014年南京市日能见度大多数在1~3级(即2~10 km),PM_(2.5)和PM_(10)在入春、入夏、入冬时变化趋势不同,其他月份趋势相同;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月际变化趋势相反。随着能见度的降低,PM_(2.5)、PM_(10)的平均浓度和相对湿度均增加,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性最好,与PM_(2.5)次之,与PM_(2.5~10)的线性相关性最差。不同档相对湿度范围内,大气能见度和PM_(2.5)、PM_(2.5~10)的共同拟合的非线性关系好于单独与PM_(2.5)的拟合,拟合后的RMSE均在2.21 km以下。在相对湿度为40%~79%时的拟合效果高于相对湿度较大时的效果。不同季节能见度与PM_(2.5)、PM_(2.5~10)、相对湿度三者共同的非线性拟合,除夏季,R2均在0.72以上,好于以相对湿度分档时的非线性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6年泸州4个环境监测站点(九狮山、市环监站、兰田宪桥、小市上码头)的PM_(2.5),PM_(10)的质量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泸州2016年大气细颗粒物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发现,泸州市城区2016年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64.4μg/m~3,冬季最高,春秋季其次,夏季最低.重污染天气集中在冬季,且污染程度高、持续时间长.与对照点相比,城区PM_(2.5)质量浓度高9μg/m~3,小市上码头的差异最大,市环监站的差异最小.夏季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最为平稳,中午与夜间有所升高,冬季PM_(2.5)质量浓度呈现夜间高于日间的污染模式. PM_(2.5)质量浓度总体呈现出工作日低,周末高的"周末效应". PM_(2.5)与PM_(10)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全年PM_(2.5)/PM_(10)比值范围为0.73~0.83,夏季PM_(2.5)/PM_(10)比值最高,与当地地形、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柳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柳州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柳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灰霾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期是灰霾日数少而缓慢上升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是急剧上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7年灰霾日数为变化平稳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阶段。灰霾日数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而月、季的分布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控制。并对如何降低灰霾天气的发生频率,以及如何做好灰霾天气预测预警工作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的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翌年2月期间白蜡林内、外的PM_(2.5)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林内、外PM_(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同时对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内、外空气PM_(2.5)浓度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四季PM_(2.5)浓度的日变化近似呈双峰型曲线,变化趋势为夜间>日间、上午>下午;除冬季外,林内PM_(2.5)浓度普遍低于林外空地的;大风、降雨和降雪均有利于空气颗粒物的消除,且随着风力的增强和降雨量的增加,清除效果更好;在3种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均表现为林内>林外;春季和冬季的空气PM_(2.5)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城市不同道路等级对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的金水路(快速路)、文化路(主干道)和东三街(支道)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的日均值表现为金水路文化路东三街,3条道路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浓度限值。文化路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7:00-8:00。金水路PM_(2.5)和PM_(10)日变化波动性较小,且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浓度水平。东三街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6:00-8:00,在12:00之后随着车流量的变化呈现波动。3条道路PM_(2.5)/PM_(10)值为0.64~0.73,且在13:00-14:00之间出现峰值。PM_(2.5)/PM_(10)的平均比值:文化路(0.69)东三街(0.68)金水路(0.66),说明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大于PM_(10)。3条道路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的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翌年2月期间白蜡林内、外的PM_(2.5)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林内、外PM_(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同时对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内、外空气PM_(2.5)浓度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四季PM_(2.5)浓度的日变化近似呈双峰型曲线,变化趋势为夜间日间、上午下午;除冬季外,林内PM_(2.5)浓度普遍低于林外空地的;大风、降雨和降雪均有利于空气颗粒物的消除,且随着风力的增强和降雨量的增加,清除效果更好;在3种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均表现为林内林外;春季和冬季的空气PM_(2.5)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7—2019年洛阳市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的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研究洛阳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9年洛阳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总体状况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其中,2018年空气质量整体状况最好,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数占全年有效天数的比例最低;2019年污染总天数相较于2017年减少10 d,但相较于2018年增加31 d;空气质量整体情况PM_(10)和PM_(2.5)浓度月均值变化基本一致,浓度变化均呈U形分布;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其质量浓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各国控站点的PM_(10)、PM_(2.5)质量浓度同样显示冬季高,春、秋季次之,夏季低,大气污染状况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气象因子分析表明,ρ(PM2.5)、ρ(PM10)与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PM10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但与PM2.5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在相对湿度为60%~70%时,PM2.5的质量浓度较大;PM_(10)、PM_(2.5)的质量浓度在风向为南风、东南偏南风、西南偏南风、西南偏西风时较小。2017—2019年洛阳市空气污染状况变化与地形、气象条件、城市化建设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宿迁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了霾与清洁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霾天气过程的污染物特征以及两者的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宿迁市2000年之前霾日相对平稳,之后突增,2008—2010年为下降期。10月至翌年1月及6月霾日较多,由于夏收秋收期间秸秆燃烧的影响,导致6月、10—11月霾日和污染事件增多。2006—2009年清洁天气较多,2010年以后清洁天气相对较少。夏季清洁天气最多,冬、秋季次之,春季最少。(2)霾天气过程发生时空气质量良至严重污染,空气质量越差,出现频率越小。10月至翌年3月及6月出现霾天气过程时,空气质量能达到中度污染及以上级别,其他月份出现霾天气过程时,空气质量均为良或轻度污染。霾天气过程首要污染物有PM_(2.5)、PM_(10)、O_3和NO_2,PM_(2.5)贡献最大,其次是PM_(10)和O_3。(3)静风出现霾的频率最高,其次为SE风,NE风出现清洁天气的频率最高,其次为ENE风。风速越小,霾出现频率越高,风速大,清洁天气出现频率高。降水日与霾日的变化基本呈反位相,而与清洁天气日数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湿度90%时,相对湿度越大,霾出现频率越高,相对湿度大,清洁天气出现频率也高。(4)宿迁地区出现重度霾时,高空多受西北或偏西气流控制,地面处于均压场中。77.3%的重度霾伴有低层逆温,逆温层的高度很低,对污染物的扩散起抑制作用,其他5、6月的重度霾低层多为相对稳定的等温层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对PM_(2.5)的调控作用和净化效应,进而研究气象因子与PM_(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3种典型天气条件,PM_(2.5)质量浓度进行连续12 h的观测。[结果]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最小;而在降水之后的阴天条件下,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34倍,日变化幅度不大;多云天气时,PM_(2.5)质量浓度的增加明显,日变化幅度较大,其质量浓度是晴天时的1.69倍。3种不同林型对PM_(2.5)均会起到一定的净化效应,各天气条件下净化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晴天、阴天、多云。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压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多云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阴天时,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与风速呈负相关,与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建议人们选择晴天条件下在樟子松林内进行休闲活动,且活动时间选择在午后;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因天气条件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玉洁  高林  苑文华  马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8-15340
利用德州市气象局PWD20能见度仪观测的2009年的资料,分析了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年能见度日均值为8.55 km,最低值出现在07:00,最高值出现在16:00;四季能见度日变化总体趋势比较明显,冬季能见度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夏季最差,秋季次之,春季最好。低能见度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至凌晨,10:00以后出现概率明显减少,16:00以后又开始增加;低能见度日在夏、秋季出现较多,春季最少;夏、秋季以低能见度持续6 h以下的次数最多,冬季以持续8 h以上最多。  相似文献   

12.
林伟  叶兴荣  张军  赵兵  陆华标 《北京农业》2012,(30):111-112
通过分析南京市气象局昆仑路监测点2010年11月5日-2012年5月11日PM10.0、PM2.5逐时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相应的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日、月、季变化特征,悬浮颗粒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及灰霾天气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卜庆雷  王琪珍  陈传振  王承军  范永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97-20198,20207
利用1971~2000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莱芜市低能见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分析软件建立了能见度预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莱芜市低能见度有较明显的年际、月和日变化,20世纪70年代低能见度出现次数变化平稳且较少,均低于常年平均11.0 d;80年代开始低能见度出现次数进入变化活跃期,出现次数总体上呈增多趋势;12月低能见度出现次数最多,5月最少;一天中08:00出现次数最多,14:00最少。统计出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3个时刻的能见度预报方程,经检验预报效果良好,对能见度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武汉市2015年PM2.5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变化趋势呈U型,1~12月的浓度变化是逐渐先减小后增大;1~3、10~12月的浓度大于4~9月的浓度,其中1月浓度最大,7月浓度最小,冬季各个月份的浓度普遍比夏季高。 PM2.5浓度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气压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大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对于PM2.5浓度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李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367-9368,9397
以2013年3月8 ~15日兰州市发生的系统性沙尘天气为例,分析了兰州市PM10、TSP以及能见度等污染物及气象因子对兰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甘肃始发地在河西走廊酒泉地区,主要受强冷空气影响,沙尘在风力影响下远距离输送,8日17:00在酒泉市发生时,大气最低能见度3.4 km,可吸入颗粒物最大浓度14.74 mg/m3,23:00影响到兰州等地,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影响较大,尤其对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沙尘天气的影响,8 ~15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7d为重污染,1d为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能见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有明显的的负相关关系,湿度对能见度和颗粒物浓度的拟合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宁国家基本站气象站1956~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南宁市霾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特点,阐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及其交通安全的危害影响。结果表明,近56年来南宁市霾日数年平均值为20 d,年际变化总体是前45年变化比较平稳,后11年变化则比较明显;霾天气的月季变化非常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最多是12月,最少是7月。中度、重度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及农作物的生长危害很大,霾使空气质量恶化,可诱发呼吸道疾病、传染病;霾使能见度恶化,严重影响海陆空交通,事故频发;霾严重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严重影响区域气候,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  相似文献   

17.
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宗健  袁胜林  肖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36-1338,1384
为了调查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PM2.5的污染水平,在2007年7-8月在南昌市5个典型城市功能区采集了80个样品。结果表明,南昌市PM和PM2.5污染很严重,超标率分别达55%和60%,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PM2.所占比例较大,约为65%;在空间分布上,夏季5个采样点的污染情况基本为交通干线〉工业区〉商业混合区〉居住区〉远郊区,南昌市大气颗粒物中PM、PM2.5的回归方程为PM2.5=0.545 9PM10,相关系数为0.998 3。  相似文献   

18.
鲁西北灰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玉霞  代玉田  胡雪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3-9054,9103
[目的]分析鲁西北灰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德州市11个县市1970~2009年灰霾和日照时数资料,对鲁西北灰霾天气的日、月、季、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灰霾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一日中09:00~14:00出现灰霾频率最多,不同季节日变化不一致;一年中12月出现灰霾日数最多(200 d),其次为1月(161 d),8月最少(20 d)。从季节上来看,秋、冬季灰霾出现多,分别占全年的23%、40%;春、夏季出现少,分别占18%、20%。年际变化上,1970~1979年鲁西北灰霾出现日数最少(110 d),趋势倾向率为2.27 d/a;2000~2009年最多(724 d),倾向率为16.35 d/a。灰霾日数的区域分布,德城区最多,其次为夏津,最少为禹城。灰霾日数的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月、季变化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控制。[结论]该研究为灰霾的预防及其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家庄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所统计的PM2.5和PM10浓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量、气温、气压等气象因子以及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PM10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在空间上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影响PM2.5、PM10时空分布规律的因素包括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影响石家庄市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治理雾霾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刘涛  任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95-6396
利用菏泽市2004年1月~2013年4月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了菏泽市轻雾、雾、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单个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菏泽市的轻雾发生概率分布较为均匀,12个月内皆有可能发生;雾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1月,冬季为雾的多发季节,秋季为雾的第二多发季;菏泽市年出现雾日一般在25 d以下,菏泽市雾天气多为辐射雾。灰霾天气已经成为频发天气现象之一。雾出现时能见度不断下降,温度、湿度性质稳定,气压场稳定,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