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9个小麦基因型在四川省7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这3个性状均与环境间存在极显著互作,其稳定性参数b和S^2d因基因型不同而表现各异,收获指数受环境的影响大于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在高中产环境中,收获指数等3个性状均好于低产环境,不同环境中,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都对籽粒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高低与其稳定性之间彼此独立,改良基因型的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株高、穗粒数、总小穗数、单株有效穗、单株粒重、千粒重与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的研究,明确增加每穗粒数同时可以提高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就怎样提高每穗粒数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稳步提高每穗粒数,适当增加千粒重,挖掘穗部产量潜力,获得高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个不同收获指数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探讨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宁麦9号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收获指数;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郑9023具有最多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显性基因,收获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株高、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夏中华,丁雪蕙,顾正中,张云峰唐明臻,俞世蓉,吴兆苏(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小麦新老品种演变研究表明,现代品种光合面积显著增大,但生物产量变化不大,而茎草重...  相似文献   

6.
不同熟期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C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不同熟期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HI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到极显水平,其均方比为1.804:0.384:1;HI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基因效应对后代HI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HI的广义遗传力的92.44%,狭义遗传  相似文献   

7.
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收获指数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特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小麦,设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熟期类型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密度下,株高和穗长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与个体产量呈负相关,倒二叶面积、旗叶长、倒二叶长和宽对群体产量有利;高密度下,穗长与群体、个体产量均呈正相关,株高、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则呈负相关。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在中高密度下均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株高、穗长、叶面积、穗粒重、灌浆速率、株高构成指数、结实小穗数和粒叶比等与收获指数和群体产量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单株生物产量差别不同。[结论]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应将收获指数和生物量同时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收获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为河南省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选用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穗颈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茎生物产量、总生物产量、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总生物产量(0.699 6)>主茎生物产量(0.479 1)>穗粒数(0.452 0)>千粒重(0.419 7)>株高(0.257 3)>穗颈长(0.208 7)>穗长(0.204 4)>收获指数(0.195 3);与收获指数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穗颈长(0.397 7)>穗长(0.353 8)>穗粒数(0.283 7)>主茎生物产量(0.259 9)>株高(0.223 2)>千粒重(0.221 2)>单株产量(0.180 3)>总生物产量(0.175 6)。据此提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目标:在保证穗粒数和收获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生物产量高、穗子长、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性状,可以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9.
1987—1989年,用普通小麦的两个杂交组合进行双向选择试验,以测定收获指数的直接效应。在F_2对收获指数高和收获指数低的材料用20%的选择强度进行选择,并将所选的植株种为F_3。从收获指数低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的收获指数也低,而从收获指数高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分离出收获指数高和中等。F_3的单株粒重与收获指数呈中度或高度相关。收获指数的遗传力为中等偏高。整个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收获指数可以作为小麦育种早期分离世代对产量性状进行选择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存在差异,镇麦168的生物产量居首位,达到1656.3 g/m2,但其收获指数仅为0.45,导致其籽粒产量不高;宁麦13的生物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生物产量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大豆各种类型品种之间收获指数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的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以及干物质运转能力各不相同。大豆收获指数与品种的熟期类型、株高、主茎节数、成热株重等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早熟、半矮秆、节数较少、成熟株重较低的类型品种收获指数较高,晚熟、高秆、多节、成熟株重较高的则比较低,呈规律性变化。收获指数与子粒产量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但非直线关系,而是近似常态分布关系,高产类型品种其收获指数多出现在0.401~0.450、0.451~0.500及0.501~0.550三个级差范围,产量的最高点是在0.451~0.500指数级差组之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6  
本文对中国30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各种作物的收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了收获指数、谷草比和有关的统计参数。结果指出:1.各作物的平均收获指数差别较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获指数在0.35—0.45之间,谷草比在0.55—0.80之间。2.收获指数和谷草比的变动范围较大,对于同一作物,绝大多数样本的谷草比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少数的可以偏离平均值较远。3.由粮食产量推算秸秆量,对于大面积的估算有较满意的结果,而对于个别地块,其误差可能较大。4.一些主要作物谷草比的频率分布曲线接近正态分布,而多数则属正偏类型。5.同一作物在丰、平、歉年的平均谷草比各不相同,一般丰年大,歉年小,平年介于其间。6.谷草比与产量水平有关,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增加,其关系可用一元回归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3.
小麦激光后代遗传变异和选择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不同麦区适应品种和不同类型早熟大穗材料生育过程的系统观察,将小麦的生育期以单棱、双棱和开花为界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Ⅰ.播种至单棱;Ⅱ.单棱至双棱;Ⅲ.双棱至开花;Ⅳ.开花至成熟。分析指出,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品种冬春性强弱的重要标志;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形成大穗的关键因素;同时二者与品种的早熟性都密切相关。第Ⅰ、Ⅱ阶段的不同组合基本上决定了品种的生育类型;特定的生育类型适应于特定的生态条件,具有特定的冬春性——大穗性——早熟性复合特点。该3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七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指标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小麦穗部赤霉病扩展至穗轴的速度作为赤霉病抗扩展性的主要指标,以穗轴发病为界,将麦穗赤霉病扩展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计算前期日扩展率和后期日扩展率。前后两期日扩展率无相关,任何一个过程的抗性减弱都使病级加重。不同品种的病害扩展进程存在差异而可分别利用。各发病阶段的抗性也都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加性一一显性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单雌蓖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单雌蓖麻各种交配方式的后代进行分析,明确单雌性状受细胞核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表现为多基因累加效应。同时,可能还存在有抑制基因。根据单雌蓖麻的遗传特点,提出选育综合种和单雌系,进而培育杂交种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区试验设计、以人工接菌和药剂保护方法造成有显著差异的多梯度病情。根据乳熟期病情指数x_1,腊熟期病情指数x_2和x_3(x_3=x_2-x_1)与产量关系组配成三个可预报不同发病程度下的产量回归模型,预产量■和病害产量损失率L的结果为:■=583.416-11.340x_1;■=593.341-7.126x_2;■=584.470-5.750x_1-8.269x_3;L=(1-■/a)×100%。  相似文献   

18.
小麦遗传资源籽粒硬度和面粉沉降值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研究测定了国内外不同种和类型的21509份小麦遗传资源样品的籽粒硬度(研磨时间法),11286份样品的面粉沉降值(泽伦尼法),从中筛选出优质资源,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小麦硬度和沉降值有从南向北逐渐增大的趋势。国外资源中以阿根廷样品沉降值最高。这两个性状均与气温年较差和抽穗至成熟期间的日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稀有种相比,普通小麦硬度较低而沉降值较高;我国农家品种硬度较大而沉降值较低;育成品种硬度较低,沉降值较高;国外品种硬度和沉降值均较高,变异系数也较大。  相似文献   

19.
亚种间杂交稻的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的源库关系差异,分析了源库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的库容量大,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多;(2)亚种间杂交稻的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较汕优63少,但每穗粒数多、且分布在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的比例大;抽穗期上部3片叶的面积总叶面积的比例小;(3)剪叶和疏花对结实率的影响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