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比较贫乏,这必然导致发生遗传脆弱性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种控制全国大面积玉米生产的危险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造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概况、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3.
贵州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审定的137个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早期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要是直接从地方品种中分离自交系和从北方引进温带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强了从引进的热带玉米群体中分离自交系。“十五”以来,加快了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和温带种质的相互改良和自交系选育,组配并审定了更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用于玉米生产。此外,就下一步贵州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我国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实现种质创新和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方法。提出玉米育种应注重中长期育种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野生近缘种等,选用合理的群体改良方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手段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种质资源是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实现资源快速有效利用是提高科研育种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玉米育种由多群论的杂优模式转变为以二群论为主的转型期对种质资源整理、扩增、改良、创新及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等方面对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进行了阐述,并对Dom种质规划及热带种质资源在自交系改良中的创新方法进行了展望,以供育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玉米种质扩增、外来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并指出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危害及种质资源扩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Zea mays L.)兰卡种质(美国兰卡斯特种质)代表系MO17引入东北地区种植以后,针对MO17在东北地区表现晚熟、雌雄发育不协调等缺点,通过用当地早熟地方品种和骨干材料对兰卡种质进行改良和创新,育成了丹1324、吉1037、吉846、吉842、W9706、"412"、"495"、"416"、"485"、4F1、"419"、B414、"四-144"、龙抗11、沪150等优良自交系。使兰卡种质很快成为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及抗丝黑穗病种质。今后育种战略应利用兰卡新种质在兰卡群内进行改良和创新;利用中国地方种质进行改良;利用"78599"种质重点改良抗叶斑病性差等缺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情况,并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山区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文章还讨论了热带玉米种质今后在山区的改良利用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回顾与分析,揭示了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现阶段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利用情况。国外玉米品种大范围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给我国原有的玉米品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已经改变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因此,对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改良创新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及杂优模式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目前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的匮乏,给玉米育种带来极大的影响.外来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是解决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重要途径;而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又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章从种质的改良利用、引进及创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的杂种优势群体及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浙江省种质资源调查队5个调查小组自2017年3月—2019年4月对浙江省20个县境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同时对浙江省其他县以征集的方式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全省范围内共收集和征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61份。通过对收集到的玉米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现今主要分布在29个县市,收集到的玉米以普通玉米地方种为主,有少量的糯玉米及爆裂玉米地方种质资源。通过对浙江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发现在粒色、轴色、株高、株型、食用品质、成熟期、分蘖性状、产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有较高的多样性。我们发现了一批早熟、高产、高粒深的优异种质资源。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对玉米育种及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为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应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种质资源急需扩增。群体改良是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介绍了玉米群体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种质资源是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玉米育种由多群论的杂优模式转变为以二群论为主的转型期,对种质资源整理、扩增、改良、创新,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和认识,实现资源快速有效利用是提高科研育种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Dom种质规划的观点及热带种质资源在自交系改良中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的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豫中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漯河市近10 a的温度、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阐述了豫中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立足豫中南气候,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及野生资源,通过物理、化学、分子生物技术、异地选择等多种方法,进行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加强玉米抗逆性研究;加强管理,规范育种秩序;改进栽培措施,良种良法配套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的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情况,并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山区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玉米P群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重要的骨干种质类群之一,沈137是我国北方最早应用的热带玉米种质资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玉米种质资源中光合效率最高的育种材料,以沈137及其衍生系组配了沈单10号、沈单16号等33个玉米杂交种,推广遍及国内各大玉米主产区,为扩增玉米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做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沈阳市农科院对沈137又进行了改良运用,育成了高配合力的创新自交系沈3336,由沈3336组配了沈玉21等沈玉系列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宣威市玉米育种在育种队伍及基础设施、育种技术、品种推广等方面存在不足。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包括突出宣威育种目标;充实育种队伍;创新玉米种质;加强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工作;调整宣威杂交玉米育种方向;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挖掘、改良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创新是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改良本地玉米种质是长期以来的有效策略。美国玉米种质历来是我们研究利用的重点,其过程久远,各个阶段引进种质形式不同,利用方式不同,但均对当时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评述了每个阶段引进美国种质的遗传特性、杂优模式及利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利用前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