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长宽,单株叶面积大,根系发达,需要一事实上的营养面积,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而玉米苗期田间空行大,后期空间空隙大,在玉米栽培中多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混作或套种,实现一年多熟,由单一的作物群体,发展为多种作物的复合群体,提高全年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不同打顶时期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I-110作物冠层结构分析仪,采集杂交棉兆丰1号和新陆中31号不同打顶时间的群体冠层结构数字图像,通过信息提取专用软件获得不同打顶处理群体冠层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表明:打顶时期显著影响杂交棉冠层结构,在7月13-22日打顶处理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适宜,平均叶簇倾角(MFIA)较低,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较高,平均叶分布(LD)值在盛花期各层次分布均匀、铃絮期中上部分布较高;消光系数(K)由上而下均匀增加,群体结构优化,单株结铃多,产量最高;打顶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群体冠层结构的优化。不同株型品种的冠层结构特征对打顶时期反应不同,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打顶时期。提出了南疆杂交棉较理想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依据。【方法】相同小麦品种、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小麦宽幅条播和小麦窄幅条播三种田间种植型式大田对比试验。【结果】小麦籽粒产量和光合产物重以六角形单粒穴播产量最高,次为宽幅条播,窄幅条播产量最低;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667 m增产小麦124.5 kg,增幅17.78%,较窄幅条播增产169.91 kg和25.95%;窄幅条播较宽幅条播产量降低45.31 kg、降幅6.47%。【结论】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和窄幅条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优越的植物营养资源占有供给。采用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种植,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创建目标要求的“足群体”,又有高效利用环境营养、实现小麦单株“壮个体”的立体占位几何学根据,使小麦“足群体”和营养改良“壮个体”相统一,有利于小麦密植高产和营养改良。  相似文献   

5.
用航空成像光谱数据获取小麦冠层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对航空平台OMIS成像光谱数据进行几何、辐射校正和反射光谱重建的基础上 ,根据大量田间同步采样数据建立的基于成像光谱特征参数的小麦冠层叶片叶绿素、水分、全氮、可溶性糖等生化参量反演模型 ,实现了用航空成像光谱数据对田间小麦冠层生化参量的整体反演。结果表明 ,用成像光谱数据对田间作物进行营养诊断是可行的 ;以生化参量为“波段”的彩色合成图像 ,为农学家用生化参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差异解释作物产量构成机理展现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7.
棉花化学控调技术是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技术,目的是增强作物抵抗逆境能力。一、缩节胺的作用缩节胺可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对无机养料的吸收;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改善田间群体结构,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在19世纪三大发现的启动下,遵循物理、化学走过的途径,从系统观察转向试验分析。普通生理学于是成立。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根据的基础规律大致相同。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等植物固守岗位靠自养生活,而异养的高等动物经常走动来觅食谋生。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①营养与代谢;②生长与发育;;③感应性与整体性。远在农业建立期间,“高等植物”就被选作田间培养的作物。农业的长期传统倾向于把农作物看作是任人安排的“生产工具”,在精耕细作下操作,生产日常生活的所需。农作物的营养代谢研究最先受到重视,从之揭发出作物生产中,水分的消耗,肥料的要求,阳光的利用等。这些研究成果用来改善田间操作与提高产量,颇见成效。其后,生长发育的研究也在田间作物生产上显露头角。植物生产工具的建造与产量的形成乃是同时由植物自身完成的。研究工作揭发了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条件,从之就可以制订出有效的调控措施。最后,感应性与整体性的研究也显现出它们在改善田间作物生产中具有的实力。作物种子萌发后.幼苗的尖端继续生长发育,在感受气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先是形成营养体,继而转变为生殖体。田间作物靠其敏感,搜寻分散在土壤空间的稀薄原料,进而延伸根系和扩张冠部来获取其所需。此外,作物的尖端具有生理优势,并且对刺激非常敏感,通过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的信号交换,用来协调下属部位的生理活动与转变自身的发育过程。有些生理活性物质已经分离出来并且能用人工合成,广泛地用来调控作物生活程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作物群体冠层结构是反映作物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指标,合理的冠层结构是作物高产的前提,但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及作物群体本身的差异对作物冠层结构有极大影响,使棉田形成不同程度郁蔽。一、试验设计1.试验品种细绒棉中棉所49号。2.试验地点农1师2团8连。  相似文献   

10.
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对作物发射一定波长和频率的声音,利用作物与声波的协同关系,促进作物光合等生理进程,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已在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上初步应用。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验证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对新疆特定棉区棉花生理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通过5个试验点的试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声频控制能增加棉花株高和倒四叶宽度6.0%,对棉花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群体密度一致的条件下能够促进结铃,增加单株有效铃数,增加收获铃数,使棉花单产提高13.4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间套轮作超积累植物技术模式修复Cd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我国农田土壤中Cd污染问题突出,其修复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基于超积累植物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根治我国Cd污染农田土壤的热门修复技术,但单一的植物提取技术模式通常无法保障污染地区正常的农耕生产需求,故当地农户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为解决单一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在工程应用推广中的实际问题,提出“高效修复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双赢策略,总结了前人对植物修复技术、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由来及研究范围,综述了现阶段基于超积累植物的间、套、轮作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统计比对了各种植物组合耕作模式对Cd污染农田土壤的综合治理效果,并对今后利用不同种植模式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104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 1×104株/hm2)的模式种植,促进中下部多结铃,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春玉米密植群体优化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冠层生产的调控机制及对产量提高的贡献。【方法】以耐密高产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105 000 株/hm2种植密度,采用深松(S)、宽窄行(W)及化控(C)的组合,形成4种根-冠优化栽培模式:(1)传统模式(旋耕20 cm,60 cm等行距,RU),(2)耕层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60 cm等行距,SU),(3)冠层优化模式(传统旋耕20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RWC),(4)综合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SWC)。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大田切片(垂直)、群体光分布、光合性能、蔗糖合成酶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常规栽培模式(RU),耕层优化模式(SU)的玉米冠层叶片干物质增加,冠层优化模式(RWC,SWC)下密植群体株高和穗位高降低30 cm以上,但群体整齐度下降明显;RWC和SWC处理,叶片垂直分布似“纺锤型”更为均匀,垂直高度180—240 cm的光能截获相比传统模式显著降低8%—37%,而穗位以下(120—180 cm)相比传统模式提高44%—129%;RU和SU处理呈现“漏斗型”株型特征,叶片集中分布在冠层顶部。根-冠协同优化可改良高密玉米群体冠层垂直结构,显著提高穗位及穗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增加穗位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维持生育后期冠层叶片的生理活性,延长干物质活跃积累期10 d以上。【结论】综合优化模式(SWC)改变冠层干物质空间分布,增加了密植群体中下部光能截获和光合碳代谢能力,促进了花后冠层物质生产及籽粒灌浆,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作物冠层光谱受作物的色素、组织结构和冠层结构影响。通过获取冠层光谱,适当数学运算后和农学参数建立相关监测模型,可以监测作物的长势、营养状况、病害危害情况、产量及品质。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十年来作物冠层光谱的获取方法、光谱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稻草营养基质(稻草与土体积比2∶1,堆肥腐熟)及土壤在同一日光温室内进行黄瓜的连作栽培,研究营养基质栽培对黄瓜植株生长、土壤容重、pH及根区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种植到第9茬时,2个处理均表现出了连作障碍现象,但营养基质栽培发生的程度较轻,相对土壤栽培明显减缓了因连作导致的黄瓜植株生长减弱、土壤容重增加、pH下降、微生物总数及细菌数量减少等不良趋势,营养基质栽培对连作障碍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豆长期连作施肥白浆土中Zn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中有效Zn与植株体内Zn营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各施肥处理大豆连作土壤中有效Zn都高于轮作土壤,但连作大豆植株体内Zn累积吸收量却低于轮作。不同施肥处理轮作和连作土壤中有效Zn含量、植株体内Zn累积吸收量的大小排列顺序为: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施用化肥>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进行非充分灌溉,通过不同方面研究土壤和作物水分亏缺的诊断方法,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灌水指标。对目前非充分灌溉的土壤、灌溉、作物等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阐述,讨论了非充分灌溉决策指标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应用叶水势、茎直径变化、冠层温度等作物指标来精确诊断作物的水分状况,已逐渐成为非充分灌溉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但其基础理论、监测方法及不同作物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因此,单纯从一种灌溉决策指标出发确定灌溉量是不全面的,如何建立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地区、作物的灌溉指标体系将是今后中国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准确获取温室番茄作物行中单株冠层数据,为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为对靶喷药提供冠层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三维激光雷达(LiDAR)搭建番茄植株冠层检测平台,使用导轨以0.05 m/s的速度移动三维激光雷达,利用雷达上位机软件Ctrlview保存双侧扫描的A、B 2组共40株番茄植株点云。双侧点云使用ICP(迭代最近点)算法进行配准,利用基于特征值的平面拟合法去除地面,使用均值漂移算法(Meanshift)分割番茄行中的单株点云,获取冠层参数,与人工测量值比较验证精度,将单株点云在MATLAB中使用alpha shape算法进行重建并进行体积的获取,使用凸包算法作物参考值对比。【结果】该检测平台在激光雷达前进方向与垂直前进方向的测量误差分别为-2.65%、-3.95%;获取到的单株番茄植株高度与人工测量值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25和0.031 m;重建后求取的体积与凸包算法相比平均误差下降了约15.3%,与人工获取相比相差不大,各指标良好。【结论】番茄行点云分割结果与人工测量相比A、B 2组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39和0.043,冠层体积获取与参考值对比VRMSE为0.011 3,激光雷达在获取作物外形轮廓信息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方法用于温室环境下单株作物冠层数据的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