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海生 《中国土特产》1996,(3):32-33,30
茶叶掺假的鉴别检验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高海生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树的叶子经加工制成的饮品。其主要风味成分为咖啡碱、单宁、茶多酚、茶氨酸、果酸物质等。茶叶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和红茶六大类,其中以绿茶和红茶较为多见。茶叶掺假...  相似文献   

2.
【目的】古茶树资源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各种优质基因,是开发茶叶新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的宝库。探明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资源鲜叶品质成分及不同工艺对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制成茶品质的影响,为开展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绿茶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创新工艺共4种不同加工工艺试制茶叶,分析比较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总糖、酚氨比及儿茶素等生化品质成分和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品质。【结果】蟠龙镇古茶树茶青水浸出物含量44.17%~53.58%,茶多酚含量28.45%~34.98%,咖啡碱含量2.43%~3.36%,氨基酸总量2.19%~5.35%,可溶性总糖在4.50%~6.58%,酚氨比6.54~14.64。各主要品质成分大致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的趋势,感官审评得分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工艺制作的茶样感官品质最佳,较协调地保留了生化品质成分;绿茶创新工艺制作的茶样茶香气最好,且各品质感官审评得分和生化品质成分含量仅次于绿茶工艺。【结论】蟠龙镇古茶树主要适制绿茶,初步确定绿茶工艺为古茶树的最佳加工工艺;绿茶创新工艺也适合蟠龙镇古茶树的加工。  相似文献   

3.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周宁高山云雾茶不同茶类的品质和生化成分,采集73个周宁高山云雾茶样品(26个绿茶、28个红茶、19个白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周宁高山云雾茶内含物丰富,其中,绿茶和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3.19%和45.82%,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酚氨比(3.75~3.91)适中,形成了周宁高山云雾茶滋味浓厚鲜爽的鲜明高山特色.周宁高山云雾茶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区域.中、高海拔(300 m)组绿茶的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低海拔(≤300 m)组,咖啡碱含量极显著低于低海拔组;中、高海拔组红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组,但黄酮类物质(P0.05)和水浸出物含量(P0.01)低于低海拔组;中、高海拔组白茶的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组.在绿茶中,以菜茶品种付制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品种,以乌龙茶品种付制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和酚氨比普遍高于菜茶品种;在红茶中,以菜茶品种付制的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普遍高于乌龙茶品种,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白茶中,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和‘福安大白茶’品种付制的各主要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为周宁高山云雾茶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茶叶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叶的品质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而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内质优劣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43份云南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按照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将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设为5项审评因子及权重分,对43份试验材料进行红茶感官审评,根据审评结果确定红茶适制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化成分与加工成的红茶感官品质、茶类适制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云南大叶种茶生化成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多酚含量与红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咖啡碱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与红茶的品质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研究茶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对利用好云茶资源及筛选出红茶优异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将漳州野生茶鲜叶制成4个茶类,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工艺野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茶红茶花果蜜香浓郁,白茶清香带花蜜,乌龙茶清香带青花香,绿茶较清香带栗香花香。4个茶类野生茶均带有不同程度的苦感,其中绿茶滋味浓厚、苦涩味最明显;白茶味浓醇、甘爽,稍带苦;红茶的滋味浓醇、厚带甜,回味甘,微苦;乌龙茶滋味浓醇、爽口,微苦涩。审评得分:红茶(90.8分)白茶(87.5分)乌龙茶(86.5分)绿茶(84.8分)。分析认为,采用不同工艺加工而成的野生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不同茶类间品质成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茶类香味风格特征明显,体现漳州野生茶多茶类适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茶叶的采摘期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为获得品质佳的春茶,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采摘期取茶树的一芽二叶,进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和叶绿素等活性成分的分析,并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将其制成绿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延后,春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持续上升,在4月27日采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分别达24.62%和110.33mg/g;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持续下降,在3月23日采摘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52%和4.81%;叶绿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波动较大。清明前茶样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之后随采摘期的延后,品质综合得分逐渐下降。结论:不同采摘期茶树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进而影响茶叶品质,以清明前(4月5日之前)加工所制春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北京农业》2011,(18):135-137
通过测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白茶中矿物质元素组分、茶多酚组分,茶氨酸组分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化学计量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化学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选用凌云白毫茶品种鲜叶加工的红茶、绿茶为原料(绿茶1号、绿茶2号、红茶1号、红茶2号),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不同的"渥堆"时间、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黑茶加工工艺试验,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生化成分分析,研究"渥堆"过程的"渥堆"叶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红茶为原料加工黑茶,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黑茶品质要求,且减少了杀青工序、缩短了黑茶加工的渥堆时间及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提高黑茶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中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ESR波谱技术对不同茶类成茶和苦丁茶,七叶参茶的自由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稳定的自由基,不同成茶自由基含量因茶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各茶类自由基含量高低依次为黑茶、青茶、红茶、黄茶,绿茶、白茶。  相似文献   

13.
白云特早茶树新品系按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5项因子法鉴定茶类适制性,并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云特早最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其3年感官审评得分达90.2~94.9分,分别比对照高1.3~5.2分、0.6~4.5分和-2.1~2.2分;3类茶样共检测出43种香...  相似文献   

14.
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槠叶齐为试材,分析测定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主要内含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品质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时期采制茶叶的变化规律近乎一致.  相似文献   

15.
对同一鲜叶制成的清香型、栗香型、高火香型以及焦香型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茶叶由清香、栗香、高火香到焦香 ,随火功逐渐加重 ,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逐渐下降 ,且差异显著 ;感官品质的外形和叶底色泽逐渐黄变 ,滋味由鲜醇变为焦苦 ,品质逐渐变劣。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普洱茶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普洱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种类的普洱茶为原料,绿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得普洱熟茶、普洱生茶、曲茗绿茶的LD50分别为:9.6 g/kg,8.7 g/kg,6.2 g/kg。结果表明,普洱茶的急性毒性要比绿茶较低。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3个茶样都属于实际无毒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中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以及普洱茶的云南特级地方标准样和临沧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方法]茶叶样品经沸水浸提和透析等前处理,采用蒽酮-硫酸法和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茶叶多糖的中性糖和酸性糖含量,用Bradford法分析蛋白质含量。[结果]绿茶的总多糖平均值接近39.58 mg/g,红茶为30.73 mg/g,普洱茶为60.12mg/g,约是红茶的2倍。普洱茶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约为18.57 mg/g,高于绿茶和红茶。[结论]3类茶中,均以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