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僵菌有关培养条件及其与毒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麦麸、米糠、黄豆粉、蛋白胨、牛肉膏、蚕蛹粉作供试氮源,在3种动物性氮源的培养基上,白僵菌的产孢量及毒力均高于植物性氖源,其中以蚕蛹粉最优;在16种不同碳氮比的培养基上,以碳氦比2(40/20)和1.5(30/20)产孢量和毒力为高;在8种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上,以pH5.5~6.5最适于产孢,pH6.3、7.0时,白僵菌的毒力明显较强。研究结果显示,菌落生长量和产孢量往往不一致,而产孢量与毒力则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进行继代培养,探讨了6种常见培养基、4种碳源和氮源以及6个碳氮组合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的变异虽然主要受控于菌株自身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的影响.常见的6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CMA和WBA最易使菌种发生变异,PPDA较稳定.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源稳定,以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比较稳定.在不同C/N比试验中,供试菌株在C/N比为20/10的培养基上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 1 0个菌株在 5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情况检测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和毒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菌落局变的分离株多表现为菌落生长速率增加 ,产孢能力下降 ,对寄主害虫毒力降低趋势 .经过比较 ,以营养贫乏的 PDA培养基培养容易产生变异 ,以含虫尸、蛋白胨加 PDA培养基 (CPPDA)培养最为稳定 ,表明氮源是影响变异的主要因子 ,但菌株变异主要决定于本身的遗传物质 ;并提出了控制菌种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白僵菌规模化生产和开发利用,以含碳量8g.L-1的葡萄糖、含氮量0.29g.L-1的蛋白胨及无机盐为固体基础培养基,用蔗糖等3种碳源(酵母膏等4种氮源)分别等量取代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蛋白胨),研究了不同碳、氮源对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或麦芽糖对菌株B70、B72和B76的生长和产孢明显优于其它碳源,相对于无机氮源,有机氮更利于上述菌株孢子的形成。菌株B76在生物量和产孢上对氮源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硫酸铵显著促进菌丝的生长,而玉米浆更利于孢子形成,其生物量及产孢量分别为645.7mg.菌落-1和3.6×109孢子.菌落-1。菌株B246、B252在研究设定的碳氮营养条件下,产孢量明显低于其它菌株,但多糖类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或硝酸钠为氮源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菌丝生长旺盛,以硝酸钠为氮源菌株B246、B252生物量最高,分别达1 188.6mg.菌落-1和1 180.5mg.菌落-1,表现出对碳氮源利用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产生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稻曲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营养条件(碳源和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和光照及不同代数的菌株在PSA上产孢能力的研究,初步明确,PSA是适宜的产孢培养基;2~3代菌株最易产孢;NH4CI和KNO3对厚垣孢子产生有一定的作用;适宜产孢的温度为15~25℃,但15℃和20℃培养时间较长;培养基适宜的pH值是5~7,以pH6为最佳;光照对厚垣孢子的产生数量及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光暗交替是适宜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菌株BJM-11的生态学特性,为其菌种的发酵生产及在生姜生产大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观测分析菌株BJM-11在不同温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特性。【结果】菌株BJM-11在10~35℃、pH 4.0~12.0及24 h连续光照、24 h连续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在25~30℃下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下同),在25℃下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在pH为5.0~6.0时的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pH处理,在pH为5.0、6.0和7.0时产孢量较大,且均显著大于其他pH处理;在24 h连续黑暗时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光照处理,在24 h连续光照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光照处理。菌株BJM-11能在8种碳源和11种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中碳源为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时菌落直径较大,碳源为甘露醇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碳源处理;氮源为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时,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氮源处理,而氮源为蛋白胨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氮源处理。菌株BJM-11在PDA等5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在PDA和PS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结论】菌株BJM-11在温度25~30℃、pH 5.0~6.0、连续黑暗及以葡萄糖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蛋白胨或酵母浸粉为氮源、培养基为PDA或PSA条件下菌落直径较大,菌丝生长状况较佳;在温度25~30℃、pH 5.0~7.0、连续光照及以甘露醇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为PDA条件下产孢量较大,可供开发利用BJM-11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中国菌株菌落在5~35℃均可生长,曙为15~30℃,25~30℃最适,低于15℃或高于30℃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3.5~9.5,最适PH值为4.5~7.5。该菌能较好地利用蔗糖、淀粉、木糖、棉子糖、乳糖和葡萄糖做碳源,最优氮源为硝酸钾、甘氨酸和 到铵。培养基的碳源或氮源种类不同时,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异。小麦链格孢中国菌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生物发酵工艺,利用复合菌种发酵磷矿粉,研究不同氮源、不同质量分数氮源、不同碳源、不同质量分数碳源、生物激活剂等因素对培养基中菌株产孢量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得复合菌种产孢量的最佳条件,即在30℃环境条件下,30%硝酸钠为氮源、60%葡萄糖为碳源、激活剂添加量为2‰、培养7d时菌种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尾松毛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及大规模生产球孢白僵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DA培养基上测定6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和32℃)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2、B-14和B-19)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查比克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等质量的3种不同碳源或氮源代替蔗糖和硝酸钾,测定不同碳、氮源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B-2、B-14和B-19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在26℃下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达最高值,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36~3.77 mm/d、9.33×10~4~16.33×10~4个/mL和92.67%~99.67%;在不同碳氮源利用方面,最适生长、产孢的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分别为3.56~4.35 mm/d、1.00×10~4~1.33×10~4个/mL,但孢子萌发率普遍不高;最适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速率为4.40~4.81 mm/d;最适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氮源为酵母浸出液,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67×10~4~51.33×10~4个/mL、58.03%~100.00%。【结论】B-2菌株可优先选作球孢白僵菌工业化生产菌种;在26℃下选择葡萄糖和酵母浸出液为碳氮源可提高菌剂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碳源和氮源对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不同菌株的生长和产孢影响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差异,该文利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度解析。分析结果显示,碳源对菌株CLER09、D087与JL05的生长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其中乳糖是供试3菌株最适生长和产孢的碳源;在不同碳源中供试3菌株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氮源对菌株CLER09、D087与JL05的产孢量有显著影响,对菌落直径无显著影响,其中L-半胱氨酸与L-苯丙氨酸是供试3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宜氮源。同时,各菌株对碳源和氮源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因此,对于适宜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生长和产孢的碳源和氮源的选取,多菌株主要考虑其共性碳源和氮源,单菌株则应考虑菌株的各自特性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 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随着毒力逐代提高,3种酶活性也逐代上升,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3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与3种酶活性间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球孢白僵菌菌落局变分离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球孢白僵菌不同类型局变分离子在酯酶同工酶酶谱上的变化,证实该菌通过菌落局变发生了遗传变异,同时初步探索了该菌变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广谱性虫生真菌,在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弄清云南省球孢白僵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云南虫生真菌多样性内容,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不同地区及不同寄主来源的39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ISSRs可用于39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群体PCR扩增,每个引物扩增5~15条DNA带。供试39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达99.09%,不同寄主来源亚种的Nei基因多样性(He)为0.347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724,总基因多样性(Ht)为0.3518,亚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3263,不同寄主亚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6.4044;不同地理来源白僵菌种群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444,Shannon 指数I为0.5152;总基因多样性Ht为0.3473,亚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131,亚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862。综合遗传多样性结果,云南省球孢白僵菌种群遗传结构复杂、遗传异质性明显,从寄主来源来看,居群间遗传变异较小,居群内遗传分化较大;从地理来源来看,居群间遗传变异较大,居群内表现遗传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APD技术对21个不同来源的寄生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测定.从RAPD结果可知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把21个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菌株分为两大类群:①B1,B14,B4,B5,B6,B7,B8,B12,B13,B10,F-263,Bxs,B2,B11,Bf,Bz,B9;②B3,B15,By2,By7.结果表明菌株DNA多态性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未表现出相关性.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僵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病原特性及遗传规律,为精准防控家蚕僵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原始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规律。收集广西五大蚕区(桂中、桂南、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南)的病蚕、病虫及生物防控白僵菌株,经显微形态鉴定和产孢测定后采用滤纸接触法测试其对家蚕的致病力;基于ITS4/ITS5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双向测序结果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ISSR-PCR扩增结果以Quantity One绘制电泳模式图,使用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同时以PopGene32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连续1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19%。5月是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率高峰,平均发病率为13.37%;其次是4月和10月,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7.91%和6.87%。山区地形的家蚕僵病发生率普遍高于平缓丘陵地区,其中,丘陵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3.55%) >桂西北(12.66%) >桂南(11.56%) >桂西(11.05%) >桂东南(9.53%),山地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8.91%) >桂西北(17.96%) >桂西(16.01%) >桂西(14.90%) >桂东南(11.61%)。广西家蚕僵病病原包括白僵菌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虫草菌属,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主要病原,占比达86.67%,且白僵菌ITS序列高度保守,序列相似性在97.83%~99.83%。不同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表现为崇左白僵菌株(农药)的72 h累计死亡率达100.00%,明显高于蚕区僵蚕菌株(8.89%~93.33%)。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从50株菌株样本中扩增出15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47个,多态百分数为87.5%~100.0%; 50株菌株样本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40~0.325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840~0.4880,均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等蚕区的病蚕白僵菌株与农药源白僵菌株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家蚕僵病危害高峰期为5月,球孢白僵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来源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排序为农药源白僵菌株>松林白僵菌株>蚕区僵蚕菌株,但三者相互间存在非常高的基因关联性,提示广西家蚕僵病的病原遗传背景复杂,且蚕桑主产区应慎用白僵菌农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两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侵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菌体增殖和杀虫毒力的关系,为提高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杀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在20、25和30℃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西花蓟马被两株球孢白僵菌菌株(SCWJ-2和GZGY-1-3)侵染后的死亡率,并以未被真菌感染的西花蓟马为对照,计算其累积校正死亡率,选择第3天的数据(对照死亡率为2%—5%)比较两个菌株的杀虫效率。其次,在20、25和30℃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内平板培养的上述两个菌株的菌落直径,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取20、25和30℃温度下,西花蓟马分别被两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第1、2和3天的混合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球孢白僵菌在每个宿主样品体内的拷贝数,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SCWJ-2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较高致病性,无论任何温度和何种菌株,西花蓟马从处理后第2天开始有死亡个体出现,第8天时,SCWJ-2和GZGY-1-3造成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1%和79%—90%。以第3天的校正死亡率为指标(对照死亡率为2%—5%),30℃下菌株SCWJ-2毒力显著高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毒力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培养试验表明,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两个菌株菌落直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第8天时,菌株SCWJ-2和GZGY-1-3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1—36、28—32 mm。选取第3天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菌株SCWJ-2在3个温度下的菌落直径均显著大于菌株GZGY-1-3(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除30℃下的菌株SCWJ-2之外,两个菌株在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都在第1天时下降,2 d后又逐渐上升。使用第3天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在30℃下菌株SCWJ-2真菌拷贝数显著大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菌在被侵染虫体内的基因拷贝数受到菌株和温度的影响,这与生物测定结果相一致。与菌株GZGY-1-3相比,SCWJ-2更适合高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开展连续继代培养对高毒菌株产孢和毒力的影响研究,获得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和产孢量均高且稳定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进一步提出有效防止菌株退化、优良菌株保存和改良的方法与措施,为高效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1×10~7个孢子/m L球孢白僵菌悬浮液处理西花蓟马初羽化成虫,分别测定28株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并将筛选出的4株高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分别涂布于玉米琼脂(CMA)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上,比较不同菌株以及不同培养基之间产孢量的差异,筛选出高产孢菌株与产孢培养基,以筛选得到的白僵菌菌株为初始菌株F_0,把F_0代球孢白僵菌分别接种于CMA培养基、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和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分别测定经过不同培养基连续5代继代培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产孢量。使用模型模拟分析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过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培养代数与产孢量的关系,并对不同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与其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5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毒力与产孢量的相关关系。【结果】经过室内毒力测定,处理5 d后,菌株DZDC-9、GZGY-5、WLMQ1-8、SZ-26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校正累积死亡率均高于90%,LT50均在3 d内,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比较高毒力菌株在两种产孢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发现4株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菌株DZDC-9的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3株,4株菌株在CM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均明显高于SDAY培养基。随着白僵菌菌株在CMA培养基上连续5代的继代培养,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呈现下降趋势,从第3代开始致病力显著降低,而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则没有显著差异,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有一定的增强趋势;通过模型可以发现单纯以CMA培养基继代培养白僵菌的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而在培养基中添加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白僵菌产孢量则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上升,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的添加对产孢量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白僵菌菌株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产孢量相对较高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相对较高,致死中时短。【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对西花蓟马高效的白僵菌菌株DZDC-9,产孢培养基中加入蝉蜕和西花蓟马虫尸可以维持菌株生长特性,延缓毒力退化趋势;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以作为菌株毒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