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300,302
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64-12664,12676
对河南濮阳地区1982~2012年的雷暴日逐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31年濮阳地区雷暴日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濮阳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1~35.9d,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有年代际变化;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稍有后延;1、12月一般无雷暴,4—6月雷暴日逐渐增多,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雷暴时段分布,以14:00~20:00出现的频率最高,20:00~次日08:00出现频率次之,08:00~14: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尹恒  李易  徐远波  文强  王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1-21322,21539
利用1971~2010年鄂西北17个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和M-K分析,讨论了鄂西北雷暴气候变化及非均一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3 d,全年雷暴天数达24.9 d。雷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 a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9~2008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0 d左右,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达75.2 d;其次,沿雅鲁藏布江的江孜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1.3 d;另一个雷暴中心在浪卡子,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0.0 d。林芝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少,为10.0~30.0 d,有2个低值中心,分别为波密和普兰,年平均雷暴日数〈10.0 d,是西藏雷暴最少的地方。雷暴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趋势;西藏雷暴日数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6、7、8月占7成以上;西藏平均雷暴初日在3月16日,最早平均初雷日在2月15日,比历年平均提早近1个月;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9日,最晚平均终雷日为11月14日,比历年平均推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庆34个观测站1973-2008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EOF与REOF、最大熵谱分析,研究了重庆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8 d;重庆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夏半年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9.4%.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可分为4个主要区域.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4个区为显著的减少趋势;最大熵谱估计分析表明,近37年来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各区之间的周期振荡不太一致,均存在2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不同的分区主要还存在着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2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9.
利用重庆34个观测站1973-2008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EOF与REOF、最大熵谱分析,研究了重庆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8 d;重庆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夏半年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9.4%.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可分为4个主要区域.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4个区为显著的减少趋势;最大熵谱估计分析表明,近37年来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各区之间的周期振荡不太一致,均存在2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不同的分区主要还存在着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2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经验频率法等分析方法,揭示大连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近60年来增加了约3 d;夏季雷暴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概率很小;雷暴初日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82 d/10年,60年来提前了近21 d;雷暴终日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5 d/10年,60年来推迟了近22 d。4月雷暴初日发生的保证率迅速上升,雷暴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升较快,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032 d/10年,近60年来延长了约42 d。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晓东  杨仲江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6-11248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0.4185d/10a,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4%,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64.9%;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上海地区雷暴具有3年、5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菏泽市雷暴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根据1971~2007年菏泽市八县一区的雷暴观测资料,建立四季和年雷暴出现次数的时间和标准差序列,分析雷暴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菏泽市雷暴的出现次数由牡丹区向四周逐渐递减。雷暴次数的年际变化呈交替增减,总体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雷暴日数自西北向东南稳定性减小。雷暴发生主要集中在4~9月,季节性明显,7月最多,11、2月没有。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每天的15:00~2:00为雷暴活跃期。平均雷暴初日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提早,平均雷暴终日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的防雷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任鹏娟  肖稳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489,492
使用晋城地区5个气象台站197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城地区雷电的初日、终日,雷电日的年、月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雷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日数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存在3~5年的周期振动,总体有增多的趋势。晋城地区除冬季未观测到雷电现象外,春季、夏季、秋季均有雷电发生。晋城市雷电日空间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揣新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7-1638
根据1961~2012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2年乌拉特中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拉特中旗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3.8 d,初日平均出现在5月6日,终日平均出现在9月19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以6~8月最多;西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52年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推迟幅度为6.3 d/10a;20世纪70年代以来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认识雷暴气候要素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是雷电灾害防御的基础。利用遵义市所辖13个县(区、市)地面气象站1960—2018年的资料,对遵义市整体区域、各县(区、市)的年、春季、夏季、3—8月等时间尺度的雷暴气候要素(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雷暴期)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遵义整体区域属于多雷区,13个县(区、市)中9个属于多雷区、4个属于中雷区。遵义整体区域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4 d,春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6 d,夏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8 d,3—8月各月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13个县(区、市)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3~6 d,春季、夏季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遵义整体区域初雷暴日有向后推迟的趋势,12个县(区、市)呈不同程度向后推迟趋势,1个县有提前趋势;遵义整体区域终雷暴日有明显提前的趋势。遵义整体区域雷暴期每10年缩短6.58 d,13个县(区、市)雷暴期均呈不同程度缩短趋势;年雷暴日在1988年左右发生一次减少突变;雷暴初日在2008年发生推迟突变;雷暴终日在2011年有一次提前突变;雷暴期在2009年发生一次缩短突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19.
葛意活  邹康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0-17592,17601
根据1960~2009年贺州市4个气象站(其中富川为1965~200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贺州雷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可能影响因素、初终雷暴日地域差异和变化趋势、雷暴与降水及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贺州市属于多雷区,南部多于北部,且年际变化非常大,50年来累计雷暴日数线性减少趋势明显;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年际间变幅较大;雷暴季分布夏季多冬季少,月分布呈单峰型,多集中在2—9月,以8月最多,12月最少;多年平均月雷暴日数序列与降水及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不稳定因子及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等对贺州雷暴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