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黄海南部海域绿潮浒苔不同种群繁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海域调查采集的绿潮浒苔样品中选取了8个样品及青岛岸基的1个样品,包含了海区漂浮、池塘定生、岸基定生及紫菜栽培区季节性附生等种群样品.通过对样品生长世代观察、比较不同温度培养下种群的繁殖特性,分析并探讨了漂浮与定生浒苔种群的繁殖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浒苔的主要繁殖形式为放散配子,繁殖盛期以配子体世代为主.6月20℃以上水温条件是漂浮浒苔种群的繁殖盛期,7月下旬漂浮浒苔由繁殖盛期逐渐向衰退期转变;11月是定生浒苔(包括紫菜栽培区和岸基)的繁殖盛期,同样以配子体世代为主.结果还显示,浒苔漂浮种群具有高于定生种群近10倍的放散生殖细胞的能力,2个种群繁殖量差异明显,这一繁殖特性可为不同种群浒苔的区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绿潮漂浮浒苔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我国黄海海域连续3年爆发大规模的绿潮,漂浮的绿藻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域覆盖面积呈倍数扩增。选取漂浮绿藻中的优势种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厘米藻体能够产生大约5.35×106个游孢子或1.07×107个配子;在繁殖高峰的5-8月间,一株成熟藻体25%左右的部分能够放散生殖细胞,产生约1.15×107个游孢子或2.31×107个配子。漂浮浒苔在此期间主要以单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其中以单性生殖最为常见。其配子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合子具有负趋光性。漂浮浒苔的游孢子、配子或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均能发育成一株新的藻体。漂浮浒苔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导致其生物量快速增长而引起绿潮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黄海浒苔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2年,我国黄海沿岸连续5年发生以浒苔为优势种的绿潮灾害,对沿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影响。5年中,浒苔绿潮暴发的最大覆盖面积和出现时间等特征又有所不同,2009年浒苔绿潮覆盖面积最大,2012年最小。本文主要分析了海温、光照及其他环境因子对这5年中浒苔暴发的影响,利用近5年的海温、降水及光照资料建立浒苔发生年份的生长适宜度,并得到了相关性较高的适宜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真江蓠是我国重要的栽培藻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优化真江蓠四分孢子放散、附着、萌发和生长等过程的培养条件,选择温度、光照度和盐度3个环境因子,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真江蓠四分孢子放散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光照度和盐度对真江蓠四分孢子放散和发育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为20~25℃、光照度为15~60μmol/(m2·s)、盐度为28‰~36‰时,真江蓠孢子放散量达到最大值2.8~3.3×106个/g;低温(15~25℃)、低光[15~60μmol/(m2·s)]和低盐(24‰~32‰)有利于四分孢子的附着和萌发,真江蓠孢子附着率高于85%,萌发率高于90%;中温(20~25℃)、高光[60~100μmol/(m2·s)]和低盐(24‰~32‰)有利于真江蓠孢子后期(直立体阶段)幼苗的生长发育,线性生长速率最高可达(148.95±4.28)μm/d.研究优化了真江蓠四分孢子放散和培育的条件,为探索真江蓠室内采孢子育苗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黄海绿潮漂浮浒苔对高光强胁迫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绿潮暴发过程漂浮浒苔藻体独特悬挂分枝现象,及其对高光强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2012-2014年连续3年跟踪监测黄海绿潮漂浮浒苔漂移过程,发现海面漂浮藻体多为气囊主枝,因受高光强胁迫大部分逐渐变白死亡,而水下悬挂分枝藻体可以躲避高光强逆境胁迫生存下来。进一步对青岛海域漂浮浒苔气囊主枝与悬挂分枝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显微细胞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海面漂浮藻体气囊主枝多呈白绿色,F_v/F_m平均约为0.29,叶绿素含量约为0.32 mg/g,细胞质多数发生偏移或萎缩变色,且部分细胞形成生殖细胞囊或已放散出生殖细胞;而悬挂分枝多呈绿色且F_v/F_m较高平均为0.6,叶绿素含量高达0.87mg/g,细胞质充实,仅少部分细胞萎缩。将气囊主枝与悬挂分枝放置于室内25℃、80μmol/(m2·s)条件下培养1周,发现气囊主枝的细胞均已形成繁殖细胞囊或已放散成空细胞,而悬挂分枝培养后则保持健康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黄海绿潮暴发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绿潮作为一种新型生态灾害自2007年以来在江苏沿岸海域频繁发生,对江苏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基于2014年MODIS数据,分析获得江苏绿潮发生时间、面积、影响范围及漂移路径。结果表明:绿潮最早发生于四月下旬,浒苔在2014年5月生长增殖速度最快,覆盖面积达到全年最大值。2014年6月至7月绿潮进入爆发期,8月逐渐衰退,9月中旬在遥感影像上趋于消亡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浒苔无毒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但绿潮爆发改变海洋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系统紊乱,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影响。浒苔堆积氧化变质亦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发生次生灾害。开展浒苔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浒苔爆发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浒苔(Ulva prolifera)人工育苗技术全过程。首先研究了室内育苗浒苔藻体孢子放散的最适温度及藻体密度,孢子附着及萌发的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浒苔苗网下海养殖小苗最适长度。结果显示:浒苔在温度25℃、藻体密度为0.8 g/L时藻体放散孢子量最大,温度为20℃、晴天[光照强度300μmol/(m2·s)]时浒苔孢子附着及萌发效果最好,浒苔幼苗海区养殖的适宜藻体长度为1~3 cm。根据以上育苗技术参数,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1月26日,在浙江象山港河伯所村奉化益珍海藻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并初步建立了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本次规模化育苗共用6.6 kg新鲜藻体,共放散了17.82×1010个孢子,平均每克藻体放散孢子量高达2.7×107个;共采苗2 000张苗帘(规格16 m×1 m),平均每张网帘附有8.64×107个孢子;网苗经20℃室内培育,7 d萌发达到最高峰,平均20棵苗/cm,小苗长度最长可达3 cm,达到出海养殖要求。育苗全过程共为45 d。该研究为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比较研究了江苏海域沿岸4个居群浒苔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Fm)对温度和盐度的响应。20~30℃是所有浒苔居群的最适生长范围;在高温35℃下培养时,漂浮浒苔和沉底浒苔都很敏感,不能正常生长,而采自海水养殖池塘的浒苔有很强的耐受性;紫菜筏架上附生的浒苔对10~35℃都有较好的适应性,对高温35℃也表现出很强的耐受性;漂浮浒苔以6月份采集样品的起始PSⅡ活性最高,生长状态也最好。盐度0下,各类藻体的PSⅡ活性都大幅降低,转入盐度3%后,藻体的光合活性都有所回升;采自池塘的浒苔对低盐(0)胁迫的耐受性相对较强,而6月份的漂浮浒苔和紫菜筏架上的浒苔对低盐胁迫则最为敏感;大多数样品对高盐度(6%)都有较好的耐受性,而紫菜筏架上附生的浒苔在高盐胁迫下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2012年4月、8月和2013年4月、8月两年4个时期的南黄海绿潮藻显微繁殖体分布与种类组成。研究绿潮暴发早期(4月份),南黄海已有显微繁殖体广泛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如东、大丰近岸海域,2012年4月大丰海域密度最高可达1 312ind/L,2013年4月如东海域密度达到884 ind/L;黄海绿潮暴发末期(8月份),高值区随大面积绿潮藻向北转移,随着如东和大丰海区漂浮绿潮藻消失,显微繁殖体的数量降低至较低水平,2012年和2013年8月密度范围分别为0~38 ind/L和0~28 ind/L。2012年和2013年4月显微繁殖体由曲浒苔(Ulva flexuosa)、浒苔(Ulva prolifera)和缘管浒苔(Ulva linza)组成,8月由曲浒苔(Ulva flexuosa)和浒苔(Ulva prolifera)组成。4月份显微繁殖体在如东、大丰海区高密度分布表明绿潮发生前期南黄海绿潮藻种质库的存在,大量显微繁殖体可以在春末海区温度回升时期迅速萌发,成为早期绿潮形成的贡献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黄海绿潮暴发前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月的调查中,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密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如东近岸紫菜养殖海域。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调查海域平均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分别为56、71、471、550和1 049 ind/L。应用ITS序列与5S rDNA间隔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种类组成为浒苔(Ulva prolifera)和曲浒苔(Ulva flexuosa)。通过对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种类构成比例分析发现,在绿潮暴发前2-4月,黄海绿潮优势种浒苔显微繁殖体成为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的优势种。大量绿藻显微繁殖体可以在春末海区温度回升时期迅速萌发,因此推测江苏紫菜养殖海域存在的大量绿藻显微繁殖体为黄海绿潮的暴发提供了种子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光照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光照、重力、温度、激素等。其中光通过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光对孢子细胞分裂和假根细胞生长方向都有影响。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依赖于光,不同的光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光敏色素和光感受器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国际上一些光照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春油菜菌核病田间空中孢子量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明确了寒地春油菜菌核病空中孢子量的田间消长动态,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影响空中孢子量的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日前3d内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调查日子囊盘数量是影响田间空中孢子量的最主要因素。建立了空中孢子量的10因子逐步回归模拟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蜈蚣蕨孢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蜈蚣蕨孢子是需光孢子,具有明显的光休眠现象;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5℃环境下,光照14h·d的孢子萌发率达(85.4±3.1)%;孢子在同温度下黑暗培养49 d不能萌发,照光后,萌发率可达(81.4±5.6)%;孢子在光下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41~ 30.41℃,3~5d开始萌发,6~7周萌发完全,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均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5.
杜茜  马琨  闫兴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582-9583,9586
综述宁夏多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种群落多样性。通过对多种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AM真菌多样性、孢子密度以及菌根侵染率的关系比较,探讨环境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真菌种类及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生境异质性对AM真菌的影响,以内蒙古磴口、宁夏平罗和甘肃敦煌盐渍化地区中刺槐、新疆杨和柽柳为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根内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际球囊霉素质量分数、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确定生境(如树种、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与AM真菌特性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和样区位置对AM真菌的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孢子密度、菌丝密度、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其影响与树种和气候条件有关;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刺槐根际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柽柳根际的菌丝密度、新疆杨根内的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及其根际的孢子密度。以上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AM真菌特性具有生境异质性,且其异质性主要由土壤因子的变化所致,而树种和气候条件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龙泉灵芝孢子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和总结了龙泉市灵芝孢子粉产业现状特征及规模。在结合龙泉市灵芝孢子粉质量安全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灵芝孢子粉质量安全溯源制度的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运用HACCP危害分析技术,分析了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等过程中影响灵芝孢子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研究了符合灵芝孢子粉产业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使其能够对产品供应链中反映灵芝孢子粉质量安全的信息进行有效地追溯、跟踪和预警。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灰霉病菌对目前生产上所使用的8大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分别对宁夏农垦、青铜峡市、贺兰山沿山等葡萄主栽区的赤霞珠、霞多丽、红地球、乍娜、大青等主栽葡萄品种上的灰霉病菌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①从药剂水平看,供试灰霉病菌株对氟啶胺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均为0.184 6 μg·mL-1,敏感性最强;其次为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其EC50均低于49.205 7 μg·mL-1;而供试灰霉病菌株对多菌灵和啶菌噁唑产生的抗药性最强,其EC50分别高达36 760.563 6和248055 4 μg·mL-1。②从不同地区看,青铜峡地区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61.29%,对药剂敏感性较好;其次是贺兰山沿山,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60.76%;宁夏农垦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56.35%。③从不同品种看,鲜食葡萄品种整体较好,其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71.40%,对药剂敏感性较好;而酿酒葡萄品种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46.88%,抗药性较强。各产区可依据病害发生情况、气象条件及环境因素交替使用不同抗药性杀菌剂,并适当调整药剂浓度,达到高效利用和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灰霉病菌对目前生产上所使用的8大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分别对宁夏农垦、青铜峡市、贺兰山沿山等葡萄主栽区的赤霞珠、霞多丽、红地球、乍娜、大青等主栽葡萄品种上的灰霉病菌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①从药剂水平看,供试灰霉病菌株对氟啶胺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均为0.184 6 μg·mL-1,敏感性最强;其次为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其EC50均低于49.205 7 μg·mL-1;而供试灰霉病菌株对多菌灵和啶菌噁唑产生的抗药性最强,其EC50分别高达36 760.563 6和248055 4 μg·mL-1。②从不同地区看,青铜峡地区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61.29%,对药剂敏感性较好;其次是贺兰山沿山,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60.76%;宁夏农垦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56.35%。③从不同品种看,鲜食葡萄品种整体较好,其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71.40%,对药剂敏感性较好;而酿酒葡萄品种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平均值为46.88%,抗药性较强。各产区可依据病害发生情况、气象条件及环境因素交替使用不同抗药性杀菌剂,并适当调整药剂浓度,达到高效利用和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高粱为宿主,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生化因子对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产孢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有机氮源和活性物质能显著提高G.intraradices产孢和侵染,酒石酸铵(0.5%)、甘氨酸(1%)和根浸出液(2 mL),可分别使每160 g沙样孢子产量提高至382,302和328个,对照仅为155个;甘氨酸(0.5%1.0%)、酒石酸铵(0.5%)、腐殖酸铵(0.5%,1.0%,2.0%)和根浸出液(2,3,5 mL)处理,可使根侵染率分别提高至53.7%,52.8%,43.9%,59.4%,48.9%,57.7%,64.9%,55.9%,52.9%(对照仅为27.3%);单一碳源(葡萄糖、蔗糖)则对G.intraradices产孢和侵染率都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氮源+碳源(NH4Cl+葡萄糖)组合对G.intraradices产孢和侵染率有不同影响,当C、N比值为4∶1,1∶2时,显著提高G.intraradices产孢,可分别使每20g沙样产孢量可分别达到2227,2458个(对照仅为157个).当C、N比值为1∶2时,侵染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19.3%;比值为4∶1时,对侵染率没有显著影响.生化因子对G.intraradices产孢和侵染的作用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