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国家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对运行机制、资金管理、激励机制等创新体系驱动条件提出构想,提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主体、人才为核心的运行保障体系,并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目标、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建设提出构想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及其科教人员 ,客体是农业科技的产品、服务、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结构功能等 ,主要形式是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引进 ,强调要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提出必须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环境创新等六个方面来促进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农业科技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及其科教人员,客体是农业科技的产品、服务、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结构功能等,主要形式是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引进,强调要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必须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环境创新等六个方面来促进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文章简述了江苏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从科技创新角度,分析了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重点从政府扶持、人才引培、平台建设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举措,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不足,经费投入有限,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创新人才匮乏等原因,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尚未被充分激发。本文提出要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6.
创新主体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对涉农创新科技企业、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服务机构及新型经营主体等创新主体的发展现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间的功能关系及创新主体培育思路的分析,提出从着力构建农科教和产学研联合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监测等7个方面促进创新主体发展集聚的政策体系,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新主体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对涉农创新科技企业、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服务机构及新型经营主体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的发展现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间的功能关系及创新主体培育思路的分析,提出从着力构建农科教和产学研联合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监测等7个方面促进创新主体发展集聚的政策体系,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6,(3):419-422
阐述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建育种攻关协作组,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引进高水平人才等促进协同创新的做法和成效,归纳总结出4种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我省农业科技现状入手,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和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主体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这一迅速提升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并进一步从政策、环境与体制等方面对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管理》2017,(3):76-78
基于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创业,是将尖端、前沿科技应用于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人才和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主体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剖析了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制定促进团队创新创业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等促进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未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阐述了农业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使命,结合中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探讨了制约科技人才创新的因素,分析了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加大创新激励、发挥市场带动、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等角度,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综述了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基本观点,并从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现状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现实选择,提出以省级农科院为重点构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并从加强院(所)人才资源管理、深化市场导向产业协作、建立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近年来,中国步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探寻建立健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与方法,对美国、英国、德国与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②产学研紧密结合是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英国则是注重政府引导、信息共享与知识服务,德国是信息化生态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代表,注重信息引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③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可从协调统筹、规划建设、队伍与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近年来,中国步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探寻建立健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与方法,对美国、英国、德国与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②产学研紧密结合是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英国则是注重政府引导、信息共享与知识服务,德国是信息化生态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代表,注重信息引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③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可从协调统筹、规划建设、队伍与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基本框架,并就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才潜能的不断挖掘。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主体,人事干部肩负着调动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挖掘其工作潜能、塑造其领导力、增强其团队凝聚力的重任。文章旨在强调科研人才在农业科研单位建设中的重要性,剖析人事干部在人事人才工作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科研院所人事干部在人事人才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为此,本文以漳州农业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科技,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建设,但农业科技人才建设仍然是人才工作中一短板。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设一支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现状及主要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行精准高效的引才选才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