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麦联合收获机是将收割机、脱粒机、行走装置用中间输送装置连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它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要求高。只有正确使用和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确保作业质量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据考察,一台中型自走式、背负式联合收获机与人工相比,分别能替代290个和180个劳动力;损失率由人工收获的12%左右降到2%左右。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麦联合收获机的社会保有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已成为小麦收获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大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与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选装置是大豆联合收获机完成脱粒混合物清选分离的主要设备,其工作性能决定大豆机收的清选作业水平。目前,中国专用于大豆机收的清选装置较少,联合收获机主要采用筛子-气流式清选装置,但该类清选装置与大豆特性的匹配性较低,导致大豆机收清选损失率和含杂率较大。从清选装置与关键技术2个方面综述大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研究现状,结合当今世界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先进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现阶段中国大豆机收清选装置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大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4UFD-14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薯秧分离装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薯秧分离是马铃薯联合收获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4UFD-14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薯秧分离装置建立运动学的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下分析了一级土薯分离装置倾角、驱动轮转速、驱动轮半径、摘薯辊转速等因素对薯秧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各个参数.结果表明:4UFD-14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薯秧分离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分离效果良好,对薯块损伤小,达到马铃薯收获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龙江国营农场的典型调查,在收集分析大量实际数据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了联合收获机有关技术经济指标随使用期限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联合中收获机的最佳使用经济寿命和合理的更新期范围。结果表明,以JD-1075为代表的大型联合收获机的合理更新期限为10年。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对丘陵地区弯曲倒伏甘蔗的适应性,提出一种新型的通道浮动型甘蔗联合收获机解决方案,设计带左右螺旋的主动压倒机构、带主动喂入装置的切割机构、非直线排布剥叶刷、甘蔗物流悬浮通道结构等关键工作部件,提升甘蔗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清选机构是联合收获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联收获机的清选机构按结构形式可分为风筛组合式和易风选式。风筛组合式清选机构由风选和振动筛选成,清选效果好,但结构复杂,一般在大、中型联合收机上采用。风选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清选效果佳,含杂率高达10%左右,一般在简易型联合收获机采用。小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小型合收获机没有清选装置,  相似文献   

7.
为正常发挥玉米联合收获机功能,保证作业质量,本文就玉米联合收获机正确使用及维护保养作简要介绍。共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麦联合收获机的使用与维护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莹莹  张敏  李强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04-204,207
从使用小麦收获机环境要求、使用前地块的准备、使用前机械准备、田间使用操作与调整等方面总结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以期为小麦联合收获机发挥最大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豆联合收获机气力卸粮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阶段大豆联合收获机传统螺旋运输器卸粮过程中籽粒破碎率较高的问题,设计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气力卸粮装置。以叶轮转速、风机转速、卸粮软管内径为试验因素,破碎率及卸粮效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风机转速、叶轮转速、卸粮软管内径,对卸粮效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叶轮转速、卸粮软管内径、风机转速;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得到适合气力卸粮的工作参数为,叶轮转速15r/min、风机转速3 166r/min、软管内径100mm,此时破碎率为1.49%,卸粮效率1.3L/s。该装置能有效降低联合收获机卸粮过程对大豆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收获机轴低转速报警监视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产联合收获机转动轴低速报警监督装置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设计研制了新型轴低转速报警监视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转速装置装置具有转速监视范围宽、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国产新型联合收获机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马铃薯收获依靠人工或小型挖掘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了4U-14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收获机主要由挖掘装置、土薯分离装置、茎秆分离装置、垂直提升装置、装袋装置、传动系统、机架以及行走装置等部分组成,结构紧凑。通过运动学分析和试验,确定了各装置的关键参数。运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虚拟样机,进行模型验证,各零部件之间不存在干涉现象。该机可一次性完成2行马铃薯的挖掘、土薯分离、薯秧、杂草和残膜分离、垂直提升以及装袋等工序,克服了马铃薯收获机装袋技术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规模大蒜种植户比例较大,适用小型大蒜联合收获机较少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单行大蒜联合收获机。该机主要由行走装置、传动装置、扶禾分禾装置、振动挖掘装置、柔性夹持装置、切割装置、收集装置等组成,可以一次性完成单行大蒜振动挖掘、夹持输送、切秧切根、收集蒜头等工作。该机具备体积小巧、操作方便、维修成本低等特点,大田试验表明,该机型作业性能良好,作业效率达到0.036 m2/h;未成功切头率为1.81%,损失率为1.37%,漏收率为1.72%。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业》2014,(1):27-27
一、油菜割晒机 该油菜割晒机适合各种油菜割晒作业,尤其适合南方小面积移栽油菜割晒作业,与联合收获机底盘配套,由动力传动机构、拨禾轮、切割装置、悬挂装置、横向输送装置、纵向输送装置组成,完成油菜割晒与铺放作业。油菜割后呈鱼鳞状铺放于田间,便于摊晒,便于后续捡拾作业。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业》2014,(13):27-27
4DS-2型大蒜联合收获机 该机采用随行液压限深机构、挖拔组合结构、链式夹持输入装置、半喂入原理,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清土、取果、集果等大蒜联合收获作业。该设备果秧分离装置等作业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大蒜、花生等不同收获需要实现快速转换,从而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和降低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15.
杨玉栋  徐浩 《新农村》2010,(10):34-34
近年来,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较快,性能不断提高,同时使用要求也较高。玉米联合收获机必须正确运用,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延长机器寿命。下面简单介绍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收获装置前置的履带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其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提高了在潮湿松软土地作业的适应性.采用复合式果粒输送排杂机构,提高了排杂及清选效果;其变速箱后置,花生收获装置位于机器正前方,收获时履带跨一垄行走,一次可收获一垄两行,提高了收获作业适应性及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典型静压传动装置的构成、特性和传动方案,并以联合收获机为例说明了其应用。在国产农业机械上应广泛采用静压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18.
大蒜联合收获机田间作业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行开发研制的自走式大蒜联合收获机进行田间作业性能试验,测试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其扶禾装置及对齐切秧装置的作业效果。并通过对不同作业速度时该机的损失率、伤蒜率、清土率、生产率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考核该机的田间作业性能,分析影响其作业性能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为机具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北方藏区传统青稞收获作业中秸秆收集运输机械化程度低、现有机具行走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一套青稞联合收获机配套秸秆打捆装置,整机主要由喂入机构、压缩机构和打结器离合装置组成,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机各装置的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应用ABAQUS软件对整机机架振动特性进行有限元仿真,对比固有频率与外部激励频率变化趋势,改进机架结构并优化其参数,以避免作业时发生共振。通过ADAMS软件得到喂入机构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运动轨迹,确定两拨叉结构参数,以避免作业时出现干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超过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7 hm2·h-1,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5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研究可为青稞联合收获、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机具的设计与研制提供应用实例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1、收获机的调试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小麦产量、干湿程度、自然高度及倒伏情况等对脱粒间隙、拨禾轮前后位置和高度等部位进行相应的调试;而背负式联合收获机的此类调试应在进地前进行。2、联合收获机入地联合收获机应以低速度入地头,但开始收割前发动机一定要达到正常作业转速,使脱粒机全速运转。自走式小麦联合收获机进入地头前,应选好作业挡位,且使无级变速降到最低转速,需增加前进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