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这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点,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环节的比较,进一步分析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意义,介绍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后通过粉丝群、微信平台、直播平台、"云"平台等进行农技推广的方式,并进一步阐明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对农技推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80-28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如何将信息,尤其是"三农"信息运用于新媒体,从贵州农经网提供的"三农"服务信息入手,浅谈"三农"信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贵州农经网从成立以来就自立于"三农"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贵州农经网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三农"信息运用于新媒体。最后得出结论,"三农"信息要运用于新媒体,先要让信息服务对象更精准,要让信息内容更有吸引力,要让信息发挥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地区地貌广阔,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发展,新媒体在促进农业信息传播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为适应新时代潮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协同发展视域,侧重分析媒体融合对农业信息传播路径及其效应影响,并就传统媒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应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1对新媒体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变成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这种新形式的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手机微信、微博、QQ、网页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技术来传播信息。因为其与传统媒体形态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新媒体"这一概念应运而生。2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依赖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HTTP协议发布等原因促使新媒体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在农村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丁玲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220-222
新媒体以"数字化"区别于传统媒体,并以个性化、交互式、草根化等特点逐渐被社会所追捧。同时信息传递快捷、滚动式播报、筹集资金等强大优势可被应急管理所利用,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改变着应急管理的理念、方法和路径。采取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农业应急管理的战略选择:第一,建立以传统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为有利补充的双轨道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第二,克服新媒体弱点,建立有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的新媒体诚信监督机制;第三,增强全员参与意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建立舆论导向机制;第四,加强立法,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建立新媒体法律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状况,以四川省德阳市部分农民和媒体为例,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型农民与新一代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媒体需求、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显迟缓但相较传统媒体更具潜力。新一代农民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逐渐改变世界、颠覆传统媒体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既是主观意愿、人心所向,又是客观需要、大势所趋。对传统农村广播而言,虽然与新媒体融合的迫切程度没有其他城市之声那么强烈,但伴随着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村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也刻不容缓。该文以安徽农村广播金牌栏目《金色田园》为例,分析了传统农村广播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这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对乡村振兴也有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针对新媒体在乡村振兴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发展潮流的兴起壮大,曾经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双向传播。传统媒体下发布者角色的扮演者和单纯的受众群体都成为了新媒体传播机器这一巨大齿轮中的一员,为其的信息制造与传播扩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频繁的互动中推动着社会的变新与发展。而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我国此前传统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贯采用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弊端开始显露无疑。在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面前,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紧跟新媒体潮流,利用新媒体这块跳板完成与学生间互动体系的建设,以做到真正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转型发展过程,离不开媒介融合。地方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前有中央级媒体的高度垂直布局,后有市场化新兴媒体的细分重构,其组织成分和媒介资源日益窄化,又反过来加重了转型的障碍和困难。从代表性的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安徽的传统媒体多年来都在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多方寻求突破,多元塑造产业形态。通过对省内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发展实践的深入探究,观照其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际问题,突破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和宏观参照,力图从技术逻辑、体制观念和产业想象三个方面作出发展路径的多元思考与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是当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被引进到农业信息服务中,成为促进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沟通,能够有力地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新媒体开辟新的应用场景提供可能。为了更有力地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针对甘肃省目前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新媒体在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优势分析,探讨了新媒体对于提升特色农业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作用,为新媒体在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通信与传播空前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呈现的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提出了新要求。相较于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介质的传播形式,以短、轻、碎片化等为典型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和追捧。基于互联网语境下高校青年学生理论接受的惯性审视,探讨简洁而不失厚重的理论精华、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新媒体传播范式,对于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媒体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持。总结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对新媒体阅读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阅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侧面反映新媒体阅读对传统阅读的挑战。图书馆服务作为传统阅读的代表,面对新挑战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大多陷入发行量骤减、广告业务急剧下滑等行业困境。传统媒体的衰退源于新媒体,出路也同样只在于与新媒体的融合。作为美国传统媒介代表之一的《华尔街日报》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自2009年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骄人业绩源自于能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华尔街日报》的成功媒介融合战略向我们启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介应该立足于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和经营渠道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它不断改变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对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该立足新媒体的特点和新媒体时代对读者的信息素养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科学有效地考核机制,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快速普及,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变得更为复杂多样,侵权行为更为新颖隐蔽。网络新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和便捷性为数字资源的获取、利用及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论文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试图展现该领域研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沿,为今后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逐渐增多,新媒体阅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在对新媒体时代阅读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新媒体阅读方式的特点和新媒体阅读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阅读正以整体化阅读的方式引导着整个时代的变动和走向,数字图书馆也将催生和支持新的知识组织方式与服务机制。数字目录学为配合大众阅读需求而兴起,旨在研究人们读书治学的新特征,整合各类有价值的数字资源。通过对重庆公共图书馆系统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运用目录学理论辨析传统OPAC在资源组织方式、检索途径与配套措施等方面的不足与弊端。强调在数字空间强化的背景下,结合新阅读特性和公众阅读需求,借鉴和发展通用书目的揭示方法,创新和提高OPAC2.0书目阅读引导的能力,构建书目主体的人文精神与信息技术的协调与统一,拓展社会文化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