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蔬菜在不同生育时期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及极限温度.若其它生长发育条件合适,则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使蔬菜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而获较高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秋季生产娃娃菜由于播种时间不同所形成的蚜虫危害程度也各不一样,有机生产标准由于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防治蚜虫,因而通过农业栽培方式解决蚜虫危害显得更为重要。试验通过对五个不同时间播种的娃娃菜上蚜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分析了播种时间对娃娃菜上蚜虫发生危害及产量的影响,探索在山东昌邑市娃娃菜的有机种植最适宜时间。结果表明,适当推后播种期可减轻蚜虫的发生和危害,但过度推后不利于娃娃菜产量形成,山东省昌邑市有机娃娃菜最适宜播种时间为9月12日。  相似文献   

3.
<正>眼下正处于高温干旱季节,蚜虫、飞虱、蓟马发生比往年都重,在小麦与辣椒套种时期,多数蚜虫、飞虱及其他害虫多寄住在小麦上,当小麦收割后,小麦上的蚜虫、飞虱将飞到辣椒上刺吸为害,把小麦的病毒直接传染到辣椒上。再经风雨、气流及枝叶摩擦,病毒病很有可能大发生。同样,在果园里套种的辣椒,因有些果园本身就种植郁密,通风透光差,再加上套种的辣椒又比较密,导致一些蚜虫、飞  相似文献   

4.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蚜虫发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油葵、黄豆的麦蚜发生数量均显著低于单作小麦(P<0.05);3种间作处理之间蚜虫发生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麦/玉米间作的发生量最少,其次是小麦/油葵间作.  相似文献   

5.
贾然然 《中国农资》2014,(19):20-20
<正>进入5月,北方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是蚜虫发生高峰期和防治关键期。受气温普遍偏高影响,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小麦蚜虫数量直线上升。近日记者针对小麦蚜虫不同种类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前期预防及综合防治等有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董兆克博士。《中国农资》实习记者:我们了解到我国小麦蚜虫有多种,针对北方小麦较普遍而重要的有哪几种?不同种类的蚜虫对小麦为害部位有什么不同?董兆克:小麦蚜虫病是比较常见的小麦虫害。在我国为害麦  相似文献   

6.
小麦抽穗扬花以后就进入灌浆期,这是小麦生长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麦不但会遭受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危害,同时还会遭受青枯、干热风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 900万亩左右,总产550万吨。四川小麦生育期温度较高,利于病虫繁衍,因病虫危害损失较大。随着抗病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近年因病损失的比例大幅下降。而目前抗蚜小麦选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选育出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且蚜虫是迁飞性昆虫,取食非专一性,再加上发育历期短、繁殖速率高,对小麦的危害极为严重。小麦遭受蚜虫危害后,产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2015,(4):1
<正>今年受冬春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等不利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的最佳时期。近日农业部要求各地以小麦赤霉病、蚜虫防控为重点,全力打好小麦后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努力实现"虫口夺粮",力争夏粮首战告捷。各级农业部门及其植保机构要迅速进入临  相似文献   

9.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春作物蚜虫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俗称"腻虫、旱虫",云南省小春作物如小麦、油菜、蚕豆等在生长期间均有不同种类的蚜虫侵入危害,且蚜虫危害后传播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开春后蚜虫发生迅速,取食量大,繁殖率高,若不及时防治蚜虫将造成较大损失,甚至造成绝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蚜虫取食对小麦防御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明BYDV-介体蚜虫-小麦三者的互作机制,为揭示BYDV流行和蚜虫大发生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YDV的主流株系GAV为测试病毒,以其传播介体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为试虫,设置无蚜虫取食小麦(CK)、无毒麦长管蚜取食小麦(Mock-Sa)、无毒麦二叉蚜取食小麦(Mock-Sg)、感染BYDV-GAV麦长管蚜取食小麦(BYDV-Sa)和感染BYDV-GAV麦二叉蚜取食小麦(BYDV-Sg)5个处理,于蚜虫取食2 h(蚜虫达到稳定取食所需时间),26,50,74和98 h时,取叶片样品检测茉莉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脂氧合酶基因(LOX)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AOS)及水杨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无蚜虫取食对照相比,麦蚜取食能显著提高小麦体内LOX的表达水平,对NPR1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而对AOS和PAL表达水平的影响因麦蚜种类或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与无毒蚜虫取食相比,携带BYDV-GAV蚜虫取食总体上能降低小麦体内LOX、AOS、NPR1和PAL的表达水平。【结论】蚜虫取食能提高小麦茉莉酸途径的防御作用,而BYDV-GAV能显著降低小麦茉莉酸和水杨酸途径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紫红蘑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pH值和不同培养基对紫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对紫红蘑菇的菌丝生长最有利,其次为蔗糖.氮源中牛肉膏最好,其次为蛋白胨;经温度梯度试验得出紫红蘑菇菌丝生长温度为5~35 ℃ ,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紫红蘑菇最适宜的pH值为9.8,较其它食用菌差异很大.其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小麦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后期蚜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阐述了金山区吕巷镇2011年小麦后期蚜虫暴发情况,分析了小麦后期蚜虫暴发的原因,既有气候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麦蚜虫已成为杨凌地区小麦生产中常发灾害性的害虫。在对杨凌地区小麦蚜虫种类与发生规律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杨凌地区小麦蚜虫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杨凌地区小麦蚜虫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小麦蚜虫控制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小麦播种前使用优拌悬浮种衣剂拌种,试验设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1.2、2.4和3.6 g/kg计3个处理,以不拌种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优拌悬浮种衣剂不同用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拌悬浮种衣剂拌种会推迟小麦的出苗时间,但对小麦出苗率、单株分蘖数、株高和单株鲜重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对不同时期麦蚜的防治效果均90%,产量较CK增加16.65%~24.76%。从用药成本以及种衣剂不同用量对蚜虫控制效果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综合考虑,认为小麦拌种的种衣剂有效成分适宜用量为2.4 g/kg。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温、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活性的影响,在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死亡率无影响,对蚜虫的致死中时(LT_(50))无显著差异;在温度20~30℃范围内,蝉棒束孢对蚜虫均表现出较强毒力,在25℃时毒力最强;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100%组合中,蝉棒束孢对蚜虫毒力最强,蚜虫致死中时(LT_(50))和死亡率均达到最显著水平,分别为4.36 d和80%。因此,温度、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虫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在温度、湿度的互作中,湿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发生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小麦应用"混博"缓释颗粒剂农药拌种对小麦地下害虫及春季蚜虫的防治效果,安排了小麦用"混博"拌种示范,结果表明,小麦用"混博"拌种对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及蚜虫效果显著,并且具有使用方便、省工、低残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自动气象站在密云县农业气象服务发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各个乡镇自动气象站提供温度,降水量等资料的分析。在播种时间的选择、小麦扬花灌浆的气象条件、作物生长时期墒情及果树果实膨大影响、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发展、作物收获及晾晒等方面进行气象条件分析,使作物生产环境得到最适合农业气象服务。并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科学评估提供实况数值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时间为2011-2017年,每年在鲁西南地区小麦新技术展示田内进行,本试验通过在不同年份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鲁西南小麦根系和茎叶的生长状态进行定点调查,分析不同温度条件对小麦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墒情较适宜的情况下,小麦根系的次生根条数、干物质积累量与同时期的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则次生根条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温度低则条数相对较少、干物质积累量少;异常的气温同样影响小麦生长的协调性。文章给出了在不同气温条件下小麦管理的应对措施。本研究对鲁西南地区小麦适期播种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