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豫北地区冬小麦氮肥最佳使用方式,以"中麦578"为供试材料,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基施(基肥)和追施(拔节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有效的提高小麦的最高茎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高氮吸收利用率、氮农学利用率和氮偏生产力,并以基肥∶拔节肥=5∶5的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的茎蘖成穗率达到29.39%,产量615.73 kg/667m~2,氮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53.25%、14.56%,并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增加了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是兼顾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佳氮肥基追比,可以在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44-948
为探索晋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条件下适宜的小麦播种模式,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条播行距15 cm(行距-15)、条播行距20 cm(行距-20)、人工撒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植株分蘖特征、产量及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下,条播比撒播处理基本苗多,且条播行距-15处理的冬小麦总茎数以及成穗数显著高于行距-20和撒播处理,产量最高,比撒播和行距-20处理分别增产8.67%,10.26%;而撒播处理冬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优于条播处理。可见,条播行距-15有利于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而撒播处理更利于单株效应;行距-15处理下冬小麦籽粒品质综合评价值较高,比撒播和行距-20处理分别高6.25%,10.86%;行距-15处理的籽粒水分利用率(WUE籽粒)比行距-20处理高11.15%,比撒播处理高3.99%。说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条播行距-15处理的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利于冬小麦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适宜中筋小麦光明麦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光明麦1号群体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光明麦1号群体茎蘖数、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一施氮水平下,基追比例为5∶5的处理成熟期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最高;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基追比例为6∶4、7∶3、8∶2的处理。[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300 kg/hm2、基追比例为5∶5时,穗下节间长占总长比例最高,籽粒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度降低,植株抗倒能力增强。就产量而言,行距适当变窄虽然降低了百农207的穗粒数,却能提高成穗数和千粒质量,致使产量提高,其中以行距R2的产量最高。2个连续生长季,行距R2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比R3和R4提高6.7%和10.85%。通过适当缩小行距能够使小麦植株分布均匀,竞争减弱,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茎秆特性,行距R2(16.7cm)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高产与抗倒伏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露地立架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集成露地小型西瓜高产立体增密种植技术,创新小型西瓜露地茬口的高产栽培种植模式。[方法]在前期发明露地小型西瓜立体支撑装置的基础上,以"京颖-6"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ER:等行距种植,BSR:大小行种植)和密度(D1∶37 500株·hm~(-2),D2∶33 000株·hm~(-2),D3∶28 500株·hm~(-2))及其互作对露地小型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可显著影响小型西瓜植株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等行距种植方式下,以较低密度D3植株主蔓长、茎粗和叶片数较高,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瓜重、坐瓜指数和单位产量较高。采用大小行种植时,以高密度D2和D1植株生长较快,地上部干、鲜质量较大,单位产量以D2较高。与等行距相比,大小行种植方式下小型西瓜长势增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显著增加,且果实中心糖、边糖含量提高,中边差减小,果肉酥脆或沙脆。[结论]在露地条件下进行小型西瓜立体增密种植时,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较为适宜,且密度为33 000株·hm2时,西瓜产量和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优质稻井冈软粘施氮后移对其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明确其最佳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施用比例。【方法】于2021年在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设置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TN)180 kg/hm2的基础上,按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设置4种施肥方案(N1=10∶0∶0∶0、N2=5∶5∶0∶0、N3=5∶3∶2∶0、N4=5∶2∶2∶1),以不施用氮肥为对照(CK),共5个处理。采集井冈软粘的生长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等数据,测定其分蘖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茎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系数(LAI)和干物质含量,并分析成熟期水稻品质、产量及其构成、植株茎叶穗的含氮素量、总氮素吸收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等。【结果】前两个生长时期茎蘖数最高是N2处理,而后两个生长时期的最高茎蘖数为N3处理;前3个水稻发育时期的SPAD值差异不大,成熟期表现为N3处理最高。总干物质含量变化与产量变化表现一致。总产上N4>N1>CK,最高值N4处理分别高出N1处理和CK9.34%、73.09%;氮肥后移对井冈软粘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较小,但处理间稻米直链淀粉、粗蛋白和出...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穗粒结构、养分吸收及产量效应的影响,探讨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指标和氮肥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30%、30%和40%(基蘖肥∶穗肥=6∶4)时,产量最高达7 944.0 kg/hm2。冬小麦百千克籽粒需N 2.8~2.9 kg,无氮基础产量百千克籽粒需N 2.5 kg,氮肥利用率46.9%,应用修正后的stanford公式实现精确定量施肥。同时,对简化施肥作了分析,认为"一基一追"(基肥占70%、穗肥占30%、或基肥占60%、穗肥占40%)的二次施肥是可行的,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在大田进行一种两收、机械栽插、人工水直播三种栽培方式试验探索臻香丝苗在本区域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得出, 一种两收种植优势最明显,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机械栽插,人工水直播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种两收、机械栽插、人工水直播3种栽培方式,探索臻香丝苗在芜湖地区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一种两收种植优势最明显,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机械栽插;人工水直播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20.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